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019-06-14 05:29邓碧鑫林炜铃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乡安溪县庄园

邓碧鑫 林炜铃

一、研究背景

我国扶贫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取得较大成就,旅游扶贫研究也硕果累累。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国通过旅游扶贫活动,逐步完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了贫困地区可达性;通过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资金,合理安排融资;建立贫困人口参与机制,提升贫困人口参与和分享的能力;发挥旅游产业的高关联优势,积极地开发旅游商品;与当地主导产业协调,构建本土化产业链;重点发展有利于贫困人口参与的旅游业;将旅游扶贫开发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等扶贫手段相结合,扶贫效果显著。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推进,茶叶城镇地区凭借其茶资源优势,开发了茶文化旅游产品。茶叶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并得到良好开发,实现了地区生态、经济及旅游综合效益。整合贫困地区的茶文化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为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旅游体验。国内茶文化旅游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和引导,由企业与茶乡合作开发,以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不仅使茶文化得以挖掘和传承,而且使茶乡人民的素质、思想、经济和文化水平得到一定提升。茶乡通常与企业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并参与销售,茶农负责种茶、制茶和打理茶园,提高种茶技术和制茶技艺,提升茶叶品质,二者合作最终为贫困茶乡地区带来更多收入。总的来说,茶文化旅游扶贫就是依靠贫困地区的茶叶资源和茶文化开发旅游产品,在为游客带来身心愉悦的旅游体验的同时,把茶乡带上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因此,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要精准、旅游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和措施到户要精准等。茶文化旅游开发可利用茶叶基地开发旅游产业,打造可以休闲观光的茶叶基地旅游景区。福建省茶叶产业发展虽然并不稳定,但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调整了单一的茶产业结构,给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安溪县动员三和茶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由三和茶叶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发芦田镇;芦田镇当地贫困居民参与茶园管理,挖掘地方茶文化资源特色,发展茶文化旅游,实践精准扶贫重要思想。

二、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资源基础和条件

(一)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自然与物产资源

芦田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域辽阔,以山地丘陵为主,深林绿地面积覆盖率高。该地为红壤土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植被物种丰富。一年四季风和日丽,降雨量丰沛,空气清新,就像一个天然氧吧。

芦田镇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地物产丰富。除茶外,还拥有毛竹、柚子、栗子、西葫芦、苦瓜、秋葵、绿苹果、西兰花、芦笋和香蕉等多种特产,且所有生产出来的食物都纯天然、有机、无公害。芦田镇拥有多个行政村落,包括芦田、鸿都、招坑、内地、红村、朝阳、三洋、云山、石盘和福岭等。行政村落之间存在差异,使得芦田镇拥有铁观音茶叶蛋、特香酪、梅占百花魁和风味碱糍粑等多种特色小吃,游客游完茶山,便可品尝芦田镇的特色美食。此外,芦田镇招坑村的窑土资源是安溪县重点保护和开发的资源,安溪县利用窑土制成的茶具受到广大茶友青睐。芦田镇招坑村拥有茶园面积57.2公顷,已与茶企合作,利用芦田镇自然条件优势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集茶叶种植、采摘、制作和旅游体验于一体的茶叶园区。

(二)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人文历史资源

芦田镇与三和茶叶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芹草洋庄园,该庄园前身是国营芹草洋茶厂分厂,由20世纪70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开设,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芹草洋庄园海拔1 000 m左右,茶园面积40公顷,生态林面积超过66.67公顷,配合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和茶叶企业在保持芹草洋原貌的基础上,以种茶为手段,以“我在安溪有棵茶树”的茶文化深度体验项目为载体,打造茶叶销售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品牌。同时,芹草洋庄园依托三和茶博馆,可以对游客进行有关茶的认知教育和茶历史文化教育。

此外,福建泉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三和茶叶企业利用“一带一路”契机,将茶文化传播到欧洲,得到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领导人的青睐,在欧洲领导阶层打开一片市场。意大利前总理曾来到招坑村芹草洋庄园种下专属于她的茶树,打响了芹草洋庄园在意大利政府界的名声。

(三)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劳动力资源

芦田镇镇民整体素质偏低,贫困问题使得大量年轻人迫不得已外出谋生,留孩子和老人在家中。茶乡劳动力匮乏,大大阻碍了该地发展。另外,芦田镇位于安溪县西南54 km处,镇内通往各村落的道路以山路为主,山道蜿蜒,虽已修建水泥路,最小也可容一辆小轿车通过,但从安溪县城出发需走高速路,下了高速,还需1 h车程才能抵达芹草洋庄园。因此,芦田镇可进入性不强,更无外来劳动力,这对茶文化旅游发展产生一定阻力。

三、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现状

安溪县芦田镇招坑村是安溪县政府动员企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重点村落。招坑村是一个自然村,距离县城大约65 km,全村人口2 000以上,有7个村民小组,人口分散。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属深居山村,山路崎岖,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且缺乏资金,所以经济难以发展。因此,经济停滞不前的招坑村就成为安溪县政府精准扶贫的对象。

通过对三和茶叶企业茶文化旅游事业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访谈,笔者发现到芹草洋庄园旅游的游客50%来自省外,省内旅游者只占38.89%,本地旅游者极少,且主要为25岁以上的年轻人。游客虽然对芹草洋庄园之旅整体比较满意、投诉较少,但普遍认为山路崎岖,行走比较辛苦,强烈建议改善交通。因此,在芹草洋庄园建设中,改善交通是重中之重。同时,还应提高茶文化的体验性,打造更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此外,食宿方面也有待加强,目前只有芹草洋庄园拥有住宿设施,并无可供游客選择的当地民宿,这也将作为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项目之一。

另外,通过对三和茶叶企业茶文化旅游事业部总监和2位经理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地村民虽然对该地发展茶文化旅游表示赞成,但参与力度较小。茶文化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游客主要来源于旅行社,数量较少,因此未能惠及村民。政府虽然鼓励企业与村民合作发展,但资金和政策方面无法落实。而芹草洋庄园因地处偏远,年轻一代不愿留下发展,所以基本上聘请中年茶农管理,这就造成芹草洋庄园人才短缺、管理制度难以得到完善和落实。

四、茶文化旅游开发精准扶贫方案

(一)三维协作致力于精准扶贫

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在于政府联合企业有针对性地帮助茶乡贫困地区人民进行旅游开发,使其脱离贫困。芹草洋庄园主要由企业开发和发展,而招坑村村民目前并未获利,参与性非常弱。因此,茶文化旅游开发精准扶贫需得到政府支持,此外,政府还应投入资金、引入投资,出台扶贫鼓励政策,招攬企业开发旅游资源,挖掘贫困地区的茶文化特色,为该地提供经济发展机遇和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和扶持茶乡人民积极参与企业旅游产品开发,使其或与旅游开发商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或向企业提供具有传统特色的茶叶文化产品。

(二)项目开发与扶贫相结合

旅游者消费心理逐渐成熟,推动了旅游方式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但目前茶文化旅游在国内兴起不久,因此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少数来自日韩等国的游客,且主要以娱乐为主,以了解茶文化为主的游客较少。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只有为游客带来良好的体验效果,才能推动茶文化旅游长久发展,而茶乡地区的村民从小在“茶的海洋”中长大,对茶文化十分精通,因此,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应鼓励茶乡人民积极参与,与扶贫相结合。政府和企业应对管理和设计人才进行指导,聘请当地茶农组成茶乡振兴团队,做好游客吃、住、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如茶艺表演和茶文化体验,聘请当地茶农和项目开发者结合当地特色共同设计产品,由当地茶农进行茶艺展示,并带游客体验茶文化,“吃住茶农家”,这样不仅可以让游客深入感知茶文化,还可以为茶乡贫困人员提供劳动岗位和增加收入。

(三)就地取材,培养人才

人才匮乏是限制茶文化旅游开发精准扶贫的一大因素。茶文化旅游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扶贫开发又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需要坚实的人才支撑。因此,要想把茶文化旅游开发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就需要把茶叶方面的资深人才和旅游开发型人才相结合,共同出谋划策。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贫困的茶乡地区,应就地取材,选拔茶乡资深茶农或其他合适的人才进行培养,建设茶乡旅游才团,以实现扶贫。另外,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出资,与高校合作,或聘请茶文化旅游资深人士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培训人才。这样做一来可以为贫困地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二来可以挖掘贫困地区的杰出人才,实现人才和经济的精准脱贫。

(四)加强新媒体对茶文化旅游地的宣传

茶乡一般深处偏僻山村,不为外界所知。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营销宣传手段,茶乡旅游开发精准扶贫要想获得良好效果,就需借助新媒体打造知名度,宣传旅游形象,从而吸引客流。因此,企业在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时,应重视和利用新媒体对景区进行宣传。比如,通过“爸爸去哪儿”“抖音”“快手”等传媒平台,展示茶乡悠闲安静的生活与清新的环境,以吸引广大茶叶爱好者、非茶叶爱好者和投资者走进茶乡。新媒体的应用给茶乡地区的贫困人员带来思想洗礼,实现思想脱贫,而思想脱贫又促进行为发展,最终带动贫困人员脱贫。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猜你喜欢
茶乡安溪县庄园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慢屋·青麦庄园
游鼓浪屿
茶乡飞歌
请到布依茶乡来
余海燕:茶乡飞出的“领头雁”
草莓庄园
动物庄园
茶悟
中国梦,朴实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