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琴 孙福如
(1.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学校,江苏 南通 226413;2.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丰利中学,江苏 南通 226408)
物理核心素养是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学习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科学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集中体现的带有物理特征的品质。核心能力、科学品质是物理教学的本质追求,物理教学设计要改变传统的只关注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高度重视过程设计,需要真正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一道初中物理浮力计算题为例,探讨习题教学的设计问题。
例:将一物块A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A静止后,有72g的水溢出;再将其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大烧杯中,A静止后,有64g的酒精溢出。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g取10N/kg,求A在水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和A的体积。
分析:此题中用一个物体分别放入不同的液体,给出了排开液体的质量。从知识方面看,考查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由于试题没有明说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悬浮还是沉底,增加了习题的难度,要求学生首先判断出物体在两种液体中分别处于什么状态。因此,从能力方面看,还考查了学生探究、推理、判断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将学习过程分成如下的4个步骤:
(1) 知识梳理。让学生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内容、表达式及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核心素养的形成必须以核心知识的形成为载体,以核心知识为基础,如果学生对核心知识理解不透,核心素养的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要求得A在水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首先让学生理解题中“有72g的水溢出”的含义,目的是引领学生认真审题,挖掘语句背后的隐含条件,然后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解决问题。
(3) 为求得A的体积,首先要让学生思考“物体在水和酒精中处于什么状态”。目的是防止学生想当然,误认为物体都是漂浮或都是沉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再提问:如何判断物体在水和酒精中是漂浮还是完全浸没?以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4) 开放性问题的拓展训练。在完成本题任务的前提下,再提问:根据已知条件,本题还能求出什么物理量?然后再用一道变式题进行训练,将学生的解题学习由表层学习引向深度学习。
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下。
师: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表达式是什么?
生: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表达式为:F浮=G排=ρ液V排g。
师:题中“有72g的水溢出”的含义是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说明将物体放入水中静止后,有0.72N的水溢出,就是排开水的重力为0.72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浮力为0.72N。
师:要解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问题,往往首先要弄清什么呢?
生: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即漂浮、悬浮还是沉底。
师:本题的物体在水和酒精中处在什么状态呢?题目给出了吗?
生:没有(有的学生误认为物体是漂浮的)。
师:那怎么判断呢?我们可以首先提出猜想,思考一下怎么猜想。
生1:物体在水和酒精中是否都是漂浮的。
生2:物体在水和酒精中是否都是沉底的。
生3:物体在水和酒精中是不是一沉一浮。
师:具体怎么判断呢?请同学们独自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生4:均漂浮不可能。因为物体在水和酒精中所受的浮力分别为0.72N和0.64N,如果均漂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所以它们的浮力应该是相等的,因此不可能均漂浮。
学生5:均沉底也不可能。因为若物体在水和酒精中均沉底时,它们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等,G排=ρ液V排g,那么它们排开液体的重力之比为G水∶G酒精=ρ水∶ρ酒精=5∶4,而本题所给出的条件是G水∶G酒精=9∶8。
师:会不会一次沉底一次悬浮呢?
生:不可能,如果一次沉底一次悬浮,它们排开液体的体积还是一样的。
师:那到底是什么状态呢?
生:应该是一次漂浮,一次完全浸没(可能悬浮、可能沉底)。
师:在哪种液体中漂浮呢?
生:水中,因为水的密度大。
师:怎么能得出本题要求的物体体积呢?
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根据已知条件,本题还能求什么物理量呢?
生6:还能得到物体的质量。因为物体在水中漂浮,所以,物体的质量就等于排开水的质量,即溢出水的质量72g。
生7:还能求物体的密度。因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知道了。
变式练习:两个质量相等质地均匀的实心球甲和乙,他们的体积之比为V甲:V乙=1∶3,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ρ甲∶ρ乙=_________;现将甲、乙两球放入装有足够深的水的容器中,当它们静止时,水对两球的浮力之比为F甲∶F乙=2∶3,则乙球的密度为ρ乙=______kg/cm3。
设计意图:本题正确率较低,通过对学生答案的分析,发现问题就在对题意的理解上。对本题的理解必须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但学生仅仅停留在对题目的表层理解,甚至武断地认为物体在液体中全是漂浮或全是沉底的。笔者在教学中用问题引领,让学生探究、推理、争辩,通过思维碰撞,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最后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明白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解题,而是学习解题。解题必须遵循“尝试+顿悟”的路线去探索,挖掘隐蔽条件,洞察知识间的联系,产生有意义的联想,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突破口,把握解题方向。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磨砺学生的解题思路,促进知识迁移,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层次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例题的选取等。传统的教学设计围绕知识展开,关注的是教师怎么样能教好,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环节需要高度重视过程设计,过程设计不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所以,过程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物理知识的演绎逻辑。教师要真正地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转变。过程设计实际上设计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在真正地学习之前进行设计时,只能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的预设,所以教师除了依赖教学经验之外,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
(2) 将静态的知识转换为动态的知识发生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时面对的知识都是静态的,比如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等知识都是以静态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上。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需要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这些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理解过程,预设好引导学生思维的素材和步骤,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是顺畅的,静动转换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构建静态的知识,从静态的知识出发,思考学生可能的思维过程,进而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宽”一些,即多考虑学生思维的可能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 要重视对教学过程设计的总结与评价。教学过程设计是一项精细的工作,力图让物理教学成为令人激动的探究之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设计、预设的学习过程不一定完全准确、合理,不一定和学生的思维完全同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刻板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按部就班”进行教学,不能把预设当作“红头文件”,要求学生必须“落到实处”,而应该允许学生“节外生枝”,及时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与预设发生共鸣。完成教学之后,教师还要回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反思其中的不足,进行总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