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
如果有人试图在美剧、英剧、日剧等同台竞技的背景下列举中国电视剧的可观之处,国剧似乎在大多数方面都相形见绌。只有国产老戏骨,因为接地气的精湛表演,毫无疑问绝不会输阵。热播剧《破冰行动》之所以口碑爆棚,完全就是靠着精彩的剧情和一众演技派的精湛演技。
鲜肉养眼,这符合人类的最基本需求,但老戏骨的表演则像生活的真相和泼头的冷水,对观众来说,有时被他们“虐”也是一种享受。老戏骨的流行提供了另一种价值判断——对匠人精神和专业能力的认同和尊崇。
“达康书记”的眼袋都能演戏
《破冰行动》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都是高配。
编剧陈育新的作品有《红蜘蛛》《征服》《湄公河大案》,数十年长期从事涉案剧的写作。导演是傅东育和刘璋牧,傅东育此前操刀《生死卧底》《国门英雄》等,善于激发演员的灵魂和内心。刘璋牧此前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摄影指导、《战狼2》的执行导演,负责这部剧中的林水伯支线、法国支线及大部分动作戏。
演员组合“影帝”云集,吴刚、王劲松、任达华等老戏骨扎堆飙演技——“达康书记”的眼袋都能演戏。“配角F4”则是部分剧迷们对剧中演技精湛的4位演员的爱称,分别是蔡永强的扮演者唐旭、马永波的扮演者张晞临、林胜武的扮演者赵煊、水伯的扮演者钱波。
小鲜肉主角被吐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配角们的光芒万丈,飙戏分分钟被秒杀。
老戏骨的表演是撑得起电视剧的骨架,是你舍不得拖动进度条的关键处,也是弹幕雪片般飞来的小高潮,让人击节叫好、欲罢不能。所谓大戏,绝少不了老戏骨的加持。
据说,《破冰行动》的剧本创作期,正好赶上了《人民的名义》全国热播,
在创下国产剧十年最高收视纪录的《人民的名义》中,导演李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邀请这么多老戏骨参演,就是希望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他们的台词背得一字不差,现场飙戏尤为好看,有时候拍着拍着现场就响起一片掌声”。
观看电视剧在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而是一种认知经验,是建立在观众对自己的生活的感知之上的。比如说,爱偶像剧的,是对自己人生的玛丽苏想象;爱武打片的,是对内心暴力倾向的某种释放。而戏骨之所以受追捧,则是因为他们带你入戏很深,准确又细致地表达了真实世界的复杂人性。
剧中吴刚饰演的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副局长李维民,在他的身上,既能瞥见那种身居高位、宛如“棋手”的仪表姿态,又能察觉他牵一发而动全身、迟迟不敢“落子”的怀疑与琢磨。
导演傅东育认为,这部剧中最难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他不断地开会,然后布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也没有大量的台词。在剧本的阶段,让我感觉是非常概念化的角色,一个禁毒局的局长。但是吴刚把每一时期人物处理得非常有情感,这点是他的自我设定,所完成的角色让我也感觉非常清晰。”
早在《潜伏》霸占国内电视屏幕的2009年,吴刚就以电影《铁人》中饰演的王进喜,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为了演出60年代没饭吃的中国人“皮包骨”的感觉,吴刚只吃西红柿和花生,要把自己吃成营养不良,他说:“这是演员对于职业的态度和专业精神的要求。”
但最佳男主角的身份并没有让吴刚走红,反而是《人民的名义》中萌萌的表情包让他成为网红。
还在拍《人民的名义》时,吴刚就接到吴京《战狼2》的邀请,去非洲演一名越战老兵。吴刚在发布会上吐槽吴京:“在剧组天天让我滚,打仗的时候在石头地上滚,坦克漂移的时候在坦克里滚。摸爬滚打全干了,拍完戏都没联系过我。《人民的名义》红了之后,突然叫我来宣传。”引来哄堂大笑。
小鲜肉如何变成老戏骨?
“颜值”与第一印象有关,却与才华和饭碗没有必然联系。就算是最当红的小鲜肉,也要注意人设,也不能仗着颜好就任性妄为,否则粉丝也会转路、转黑。
“颜值”是演艺界的一个起点,翻看老戏骨年轻时的照片,很多人“颜值”也在线。时间毫不留情地剥夺了“颜值”,但也会送赠额外的礼物——演技,那背后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表现。
温文儒雅的冯远征,通过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饰演家暴男安嘉和,成了很多人的童年阴影。甚至有人问他的妻子:他打你吗?这部戏是2001年拍的,但直到今天,人们提到家暴男还是首先就想到冯远征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这就是老戏骨的能力和魔力。
今天的老戏骨,受到了小鲜肉般的追捧;今天的小鲜肉,也有成为老戏骨的潜质。从小鲜肉到老戏骨,基本上是从“星”修炼到“人”的过程,最后修成正果,修得接地气、有人味儿。
从“星”到“人”,这个转变并不轻松。胡歌在接受腾讯娱乐采访时形容自己从偶像派向实力派转型的过程是“用尽八年力气,从偶像的泥沼里爬出来”。
《仙剑奇侠传》里潇洒的李逍遥,是他驾轻就熟的风格,也是讨人喜欢的角色,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那样的人。为赖声川演一年话剧《如梦之梦》,乃至演《瑯琊榜》《伪装者》,这些经历帮他回到了人间,也使他最终想通了:演戏并不是为了讨谁喜欢,而是为了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当胡歌做到这一点,他就在通往戏骨的路上一路狂奔了。
在快速上行的中国社会里,整个社会语境都在讨好年轻人,对他们格外器重、格外宽容。IP最火的那几年,很多老戏骨一度没工开,侯勇就曾三年没有拍戏,颜丙燕也停工一整年。冯远征在演讲中也讲了一件事:
“前两年有个演员没戏拍,说现在都请小鲜肉。我问他:你的钱够养活自己两三年吗?他说够。我说:那就停两三年吧,三年以后你就又该忙了。现在这帮人在横店忙得不亦乐乎,一天接仨戏,因为回归正常了。”
老戏骨的存在,是整个社会相对成熟的明证。并非年轻的就一定是好的,老戏骨的流行提供了另一种价值判断——对匠人精神和专业能力的认同和尊崇。如果凡是老的就被当成累赘和负担,显然简单而粗暴。
老戏骨的“老”,不是指七老八十,而是指一种心态、一种沉淀、一种坚持,是长久地做一件事的愿望和能力。说一个人是老戏骨,指的是他专业的活儿干得漂亮,做事不浮于表面。而成为老戏骨没有捷径可走,你只能一边演,一边思考,把思考和生活的全部心得放到戏里。
和所有行业一样,演艺界也是优胜劣汰。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几乎不可能长得越来越漂亮,但绝对可以演得越来越漂亮。成为老戏骨,看似高难度,实际上可能是小鲜肉唯一的出路。
鲜肉易得,戏骨难当
《人民的名义》出品人、总制片人高亚麟坦言,为该剧选角时从未考虑小鲜肉——他所说的“小鲜肉”,特指“没有演技、不是职业演员的所谓年轻明星,靠脸吃饭的那种”。《人民的名义》的火爆,让高亚麟感觉“又回到手艺人的时代”,“把手艺练好,这才是王道”。
还记得电影《喜剧之王》的开头,周星驰扮演的尹天仇在海边大喊“努力!奋斗!”那一幕吗?
每一位老戏骨在完成蜕变之前,都经历了这个“努力!奋斗!”的艰辛过程,支撑着他们的,就是尹天仇所坚守的信念:“其实我是一名演员。”
冯远征和吴刚、丁志诚同为北京人艺85班的学员。根据吴刚的回忆,刚刚入学,班主任林连昆就告诉他们:“孩子们,演戏是非常清贫的,你要想发财,现在就可以走,这个职业一辈子也发不了财。你们必须有无限的热爱,才可以站住。”
老戏骨有着手艺人的全心全意和坚持。
在娛记孟静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为了演好宋江,李雪健是这样设计角色的:“五百年前人是怎样的?你看那些人,腰带系在肚脐眼下,挺着小肚,像小老板似的,穿袍不可能敞开走,都是迈小碎步,小肚一挺,小屁股一撅,跪那儿是种礼仪,像国画那样,有五百年前那种又近又远的味道。”但《水浒传》播映之后,他为宋江特意设计的小碎步,被认为猥琐、狡诈、夸张,“一副奴才相”,这让他失望。
现在的李雪健,除了得过喉癌使声线变弱,听力也下降得厉害,需要戴助听器。演戏时肯定不能戴助听器,于是,他把跟他演对手戏的演员的台词都背下来,人家一张嘴,他就知道人家在说什么,自己该给什么反应。
这种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敬业态度,是成为老戏骨的必备条件。李雪健如此,其他老戏骨同样如此。侯勇演《大染坊》时,是这样做案头准备工作的:他把自己封闭起来,大概半个月足不出户,熟读剧本后一页页拆开,贴在墙上,然后先捋人物线,再捋情节线,接着捋人物关系线,把这些都想清楚,让人物在心里活起来。他形容这个过程就好像怀胎十月。
不过,小鲜肉们也很委屈:既然卖人设就能吸粉,谁还苦哈哈地在表演上下功夫?就像媒体人杨时旸所说,靠脸吃饭正是IP剧这个行当最重要的要义,粉丝们只要见到爱豆的脸就足够了,电视剧、电影、演唱会、唱片、写真集等等一切,不过都是“见面会”的各种变型罢了。至于见面会的内容和质量本身并不太重要。
阅读量达数百万人次的《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带回一线实录: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说法:“以前是导演中心制,现在是小鲜肉中心制。”知乎用户“梅冬冬”则认为,目前影视界最叫得响的是“资本中心制”,资本凌驾一切,至于什么导演中心制、编剧中心制甚至小鲜肉中心制都是伪命题。
刚刚出演电视剧《白鹿原》的何冰并不厌恶资本的进入:“你没有力量和资本对抗,也不能要求别人对物质无欲无求。我们也没有权利要求资本懂戏,所以你不能责怪它,甚至你应该觉得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资本终于来了,因为不来更不好。”
他的困惑是:玄幻没问题,小鲜肉也没问题,但缺少国字号的正剧,好像也不对吧?
何冰的意思是,影视行业本来应该百花齐放,各种类型的电影和剧都能找到市场,各适其所。但现在的问题是,影视剧类型日趋单一,大部分观众尚未建立自己的审美,而是随波逐流,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多数人满足于看烂片烂剧,于是投资人觉得烂片烂剧好卖,继续砸钱做烂片烂剧。
所以杨时旸说,在这样的机制下,让作为个体的小鲜肉有内在动力去提高台词能力和演技,那是痴人说梦。他们一直在安心做偶像,而偶像,是区别于表演的另外一个体系。
小鲜肉面前有两条路径:一是小鲜肉在变成老腊肉之前就消失了,被另一拨小鲜肉代替;二是小鲜肉经过修炼,终于变成了老戏骨。
就像何冰所说:“一个演员,你漂亮归漂亮,但你毕竟还是要演点什么的。”
延伸阅读
我们丢掉的,戏骨没有丢
尹天仇躺在床上,手捧《演员的自我修养》,不甘龙套命。即便明天出演一具死尸,他也要奋力表现到极致。
《喜剧之王》火了,却很少有人研究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本书和他创造的表演体系。周星驰曾在公开采访中遗憾地表示,自己并未完成阅读。“小弟不才,智慧又低,所以理解起来比较慢,但它一定是一本好书。”
电影道具之外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谈的是演员职业、责任和使命。浮躁社会也最怕尹天仇式的有心人。对角色精雕细琢的演员,带上了一股追求完美、不苟且、不将就的行业工匠精神。
可有科技和资本搅局的互联网时代,还需不需要这类严谨虔诚的工匠精神?
为了契合《神鞭》里满身痞气的无赖玻璃花,陈宝国在左眼里塞了个有三四个隐形眼镜厚度的扣子,被不适感折磨。但他认为这是艺术形象塑造过程中所必经的苦头和基本的道德:“其实做演员的,你该吃这份苦,你该受这份罪。既然从事这个职业,也喜欢这份工作,那你就去做就是了。”
无论是汉武帝刘彻、越王勾践,还是掌柜王利发、老农民牛大胆,陈宝国认为,如果光靠一个“帅”字,恐怕自己也走不到今天。“你演了半天,最后给观众一个印象是‘他演什么角色都挺帅的,那就坏了。”在影视界耕耘多年,陈宝国时刻提醒自己在艺术创造上要避免雷区。
“真正的演员靠什么能够长久地维持自己的演艺生涯呢?最终就是两个字:角色。你靠角色而活着,靠角色而生活,靠角色说话。”陈宝国说。
所以,当街上的人们都叫王刚为“和大人”时,他又高兴又沮丧。这种“幸福的烦恼”似乎能够被理解,就像伊恩·麦克莱恩和《指环王》里的巫师甘道夫、玛吉·史密斯和《唐顿庄园》里的老伯爵夫人,他们的角色名总是比本名更能让人脱口而出。
表演界的“食物链”虽不能简单粗暴地分成网红、明星和表演艺术家三层等级,但三者的准入门槛也因行业上的成就而有所区别。尽管演员们对获得“人气奖”一类的奖项心存感恩,但斩获专业级别的最佳男/女角奖,更显扎实的功底和分量。所以,自称“帅过”的演员刘威也依旧记得老师说“要当艺术家,不要当明星”的职业建议。
可谁曾经不是个“小鲜肉”呢?“奶油小生”唐国强、“绝色美颜”姜大卫、“香江美少年”狄龙,还有“无线五虎”一众男神,也都拗不过时间,但不管是脱胎换骨还是日益精进,他们换来的技艺加身同样羡煞旁人。
在《走出非洲》中与梅丽尔·斯特里普合作的导演西德尼·波拉克曾评价道:“谁要是演她的情人,真的会爱上她;谁要是演她的情敌,就会恨她。她具有改变演员与角色之间关系的魔力,我从没看过任何演员能做到这点。”
但事业的热情也会因备受打击而磨损,如何维持长久的进步?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点明了挑战:“每个人的寻梦过程都是以‘新手的运气为开端,又总是以‘对远征者的考验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