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仙
【摘 要】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铺路工程。“思维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恩格斯语)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教学的本质既是师生思维互动共进的过程,也是对学习思维引导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渐进过程。把培养学习思维能力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这是切实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现代教育理念的战略战术并举。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主要从激活思维、启发思维、引导思维和活跃思维等方面入手,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实践与研究
学校教育是一项情感智慧型的艺术性实践工程。现代教育根本任务就在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品质”等三个方面,其中学习思维能力则是“核心之核心”因素。著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综合教师的根本任务,完全可以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为——激励学习思维品质,唤醒学习思维精神,鼓舞学习思维力量。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如何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呢?本文不揣简单与浅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简要性阐述,希望能够收获一些指正之言。
一、注重情趣教学,激活语文学习思维
现代认知学表明:影响学习活动的主要有两类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或情感)因素,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兴趣、动机、爱好、意志、性格、气质等为表现形式的情感性因素,虽然不能直接地参与学习过程,却往往在指向、稳定、强化等方面充分发挥无可比拟的正能量作用,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和效应。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始终难以摆脱依赖性心理。正因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教学活动,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思维状态。
比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时,笔者没有直接地揭示课题并进入教学程序,而是借助多媒体显现了狼的形象:眼发绿光,血盆大口,凶残贪婪,狰狞可恶......接着再“请出”一只鹿来登台亮相:眼睛像星一样,目光明亮和善,細毛光滑似锦,犄角杈立,细长的腿像金杖一般,整个一副孤芳自赏的样子。“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谁是‘好蛋谁是‘坏蛋?”学生们大笑而答:鹿是“好蛋”,狼是“坏蛋”。“难道狼就没有扮演过‘好蛋的时候吗?”全班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想法其实并不奇怪。历史上一位美国总统也有这种想法,所以他下令捕杀森林中的狼。那么结果如何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然后问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纷纷投入到兴致勃勃的教材阅读之中。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认真设计问题,启发语文学习思维
众所周知,“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意在表明——一切思维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而“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更是在强调——思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是说,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并不断培养学习思维能力的活水源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有趣味性、有相当价值、有层次性的问题,以此有效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并逐步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质疑与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启发其深刻性思考,开拓其思路,发展其思维能力。
还是以《鹿和狼的故事》课文为例。教师可根据课文的自然顺序,设计如下问题:
(1)既然狼是鹿的天敌,那么为了保护鹿类,可以怎么做呢?
(2)在没有狼的威胁下,鹿类生活是否就很幸福呢?如果不是,情况又如何呢?
(3)狼和鹿的共同存在究竟有什么好处?
(4)通过鹿、狼与森林之间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个什么道理?
如此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等于把课文结构尽显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开展文本阅读活动。当然,教师还可科学巧妙地设疑,在教学内容与求知心态之间制造“不协调、不和谐”的矛盾冲突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形成思想悬念,逐步启发他们的主动思维。
三、通过质疑问难,引导语文学习思维
古语云:“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由此可见,质疑问难确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问难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可以贯穿在课程教学活动的前后始终。理论和实践表明,只要执教者善于启发、引导有方,便非常有利于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思维能力,为发展核心素养逐步打下良好基础。
以课前质疑为例。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前,笔者布置学生在预习活动中认真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后思考把疑难问题留在质疑本子上,结果学生所记载的问题还是有些令人意外:鲁迅先生为什么赢得很多人的爱戴?文中为什么选择这样几件事情来写?文中所说的“四周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碰撞”又是什么意思?令人感同身受的是,这些问题都能相对围绕中心内容,而且是小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才会提出来的。“善于下功夫,引导在平时”,这对于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来说,显得既非常必要又十分重要。再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课堂教学中,有学生提问——既然地球如此美丽可爱而且慷慨,还是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为什么有些国家有些人还要破坏它呢?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必拒绝问答,只要稍作解释,并且激励他们“长大后逐步认识”,以有效保护和保持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四、多元方法并用,活跃语文学习思维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习思维能力的原始黄金时期。毋庸置疑,对学习思维的引导及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短期速效之功,而是需要历经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然而,小学生的思维领域犹如一张有待描绘的“大白纸”,只要我们善于启发与引导,并积极开展由此及彼的产生联想、由表及里的深入联想、由个性到共性的跨越联想等多元化活动,就能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效果。
以比较引导法为例,可分为“相对比较”“同类比较”和“置换比较”等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在相关内容、人物和事件之间开展不同形式的比较活动,以此引导、启发、活化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教师可结合日常生活现象,可通过“养花有什么好处?”“在自家养花是为了让谁欣赏?”“你想不想去看别人家的花?”这些极其简单通俗的话题,让小学生们根据实际认知一一作出回答;然后再把他们的所思所想与文中“德国女房东”“迎接我们的主人”以及家家户户“花朵朝外开”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在深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逐步活化他们的学习思维。再如《晏子使楚》,教前可适当改编一下故事内容和主角,把相同的“楚人三问”提出来让小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回归文本教学,再让他们充分感受晏子的思辨能力和回答艺术,从而在内外比较与感悟中予以有效性训练和活化。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注重情趣教学、认真设计问题、通过质疑问难、多元方法并用等方面入手,只有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瑛. 构筑没有围墙的语文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2).
[2] 杨春玲.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