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让高校学生更好的无缝对接企业

2019-06-12 00:51母俐丽
新一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生就业教学改革

母俐丽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需要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和科研院所又是人才输出的主要渠道。然而目前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因不能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而不能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那么,如何让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企业需要的工作技能,更好的无缝对接企业,快速融入企业工作中,就是高校教育过程中要着重研究的课题。本文对高校教学改革中培养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方法,提出了笔者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生就业;学生大数据;预实习;教学改革

一、适度严管,杜绝大学混日子,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大学生在刚完成“十年寒窗库读书“后,很多人感觉终于实现了家长、老师为其描绘的场景“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从此过上了打扑克、玩游戏、睡懒觉、谈恋爱的轻松日子,有的甚至整天无所事事,把大学当成了混日子的地方。如此状态,必然伴随的是学业的荒废。加之如今不少大学对学生的管理失之于宽、松、软,从上课考勤到各类考试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常本着“能放就放,能过就过”的准则。日久天长,上大学在众多学生眼里成了一件可以“混”的事,以为混个几年,拿个文凭,就万事大吉。

然而现实表明,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较为严峻,部分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存在与用人单位的职位需求严重不匹配的情况。学生在“严进宽出”的政策中度过了大学时光,在毕业后,因为自身缺乏竞争力,不敢或不愿面对工作的现实,无法适应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或是没工作几天,“一言不合就主动离职”,这都是竞争力差、不适应工作环境所导致的。

实际上,进入大学并不是高枕无忧了,大学阶段,学生有了更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是开发自己特长能力的重要阶段。如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高,很容易将精力放在学业之外的事情上,同时,在高校中,每个教师各管一科,“各扫门前雪”,当学生放松内在的自我管理,加上学校疏于对学生的外在管理,就很难保证学生凭借自我管理完成“自我成才”的修炼。

常言道:“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作为教育方,学校不能放任不管,只凭借成绩来“卡”学生是否有证毕业,这种“滞后”的方式很难培养出有竞争力的人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学校要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就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本应就是教学原则之一,这不仅仅适用于教育的初级阶段,而且要贯穿整个教育阶段,包括高校教育。“上个好大学,好好上大学”是家长们的普遍愿望,而要实现这一切,叫醒那些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大学生,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适度的严格要求学生,是教育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真诚地关怀学生,提出中肯的、合理的、严格的要求,当学生出现懈怠、混日子的状况时,及时提醒学生,遵照“严而有度、严而有理、严而有礼、严而有序、严而有法、严而有别”的原则,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务实的学习,多多掌握日后工作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为踏入企业做好充足的能力储备。

二、建设优化学生能力大数据系统,用数据直观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学生的基础知识成绩、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都应作为教育结果的产出,但如何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时的能力呢?是一个毕业证、几个专业等级证书,或是“优秀、良好、及格”可以来评定的吗?这些证书和等级评定显然不能详尽的代表一个学生的能力。为了能详尽的展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应该为学生的能力建立大数据系统。以培养学习工作能力符合度和达成度为目标,以能力数据结果为导向,从课程教学过程中收集证据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开放创意课中收集证据来评估学习的创新能力,多维度的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大数据采集。另外,原有的教学管理平台也可以作为数据来源之一,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果,以此来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改进,以及作为展现学生能力水平的数据依据。

毕业后,有的学生在制作求职简历时,感觉无从写起,不了解自己究竟有什么樣的能力,只能硬“憋”一份苍白无力的简历,罗列一些所学科目、几个证书和一两件简单的兼职经历。如果有了大数据的支撑,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什么方面的能力更强,那些方面的能力需要补强,毕业后可以更胜任哪些领域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掌握学生的特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避免千篇一律,无差别的做教育;最后,企业可能根据学生能力的大数据,筛选出更适合本企业的人才,甚至提前与学校对接,参与到相应人才的培养之中来。举个美国职业篮球队依据人才大数据选人的一个示例,现在的马刺队主力控卫德里克?怀特高中毕业身高只有1.78米,因为身高不够,没有大学篮球队愿意录取他,只有一个厨师专业的学校给他发了录取通知书,但是因他热爱篮球,努力向可以打篮球的学校自荐。最终,卡尔弗教练调出了他父亲身高成长记录,他父亲也是在大学才长的身高,加上医生的检查报告,有数据的支持,教练录用了怀特,不久怀特身高猛增到1.96米,大学三年级时成为联赛的巨星,毕业选秀进行NBA,成为马刺的主力控卫。

所以,学校搭建学生能力大数据系统,使学生的成绩和

技能数据化、透明化、公开化,即有利于学校对人才的个性培养,也有利于公司选择适合的人才,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看清自身的能力。

三、搭建“预实习”平台,促进学生从“预实习”到“实习”再到“就业”的自然转换

对大学生而言,从学习阶段到工作阶段,是一种角色转换,也是生活生存环境的转换,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适应这种转换呢?答案是否定的,目前,高校学生都有较短时间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但是有的实习也是流于形式,目的就是拿到实习报告。“重视形式,忽视内涵;准备不够,止于表层;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时下高校社会实践的一种常见现象。

实习是一个工作预演,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从以自我为主的对自己负责,转变成要为项目负责任,要为公司负责任。责任大了,压力自然也会相应的增加,如果能力达不到岗位的职责要求,或是心理准备不足,学生就比较难适应这种“生存环境”的变化。那么,如何让学生可以完成从实习到就业的转换呢?其中一个方案就是在实习前,引入“预实习”机制,实习也是一种“比较硬的着陆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适当的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之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了解做为一个企业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体验做为一名正名员工要具备的工作状态。通过参与企业的工作了解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生活现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受到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欧美一些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将专业实践或实习做为正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并给予一定学分。如美国有的工科院校规定,大学生在大学4年学习期间要花15个月的时间在工厂、企业学习。学校搭建“预实习”平台,就是可以让学生提前“软方式接触到企业”,做一些企业中简单的工作,在此过程中逐步适应做为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完成从“预实习”到“实习”再到“就业”的自然转换。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人才主要靠高校来培养。高校应进行教学改革,适度严格管理,督促学生自我管理,不虚度在高校的有限时光,真正按自身特长掌握相应的工作技能,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技能数据等录入到学生能力大数据系统,让学校按数据培养人才,让学生按数据自我提高,让企业按数据招录人才。为学生搭建实践环境,引导学生早实践,促进学生从“预实习-实习-就业”的过程转化,让学生更好的无缝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凯文·凯里.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2.

[2]温兴生,熊俊峰.大学让学生获得高质量学习经历,中国教育报,2017.

[3]周洪松.我们需要怎样的惩戒教育?中国教育报,2019.4.

猜你喜欢
学生就业教学改革
成功人生须精心谋划
促进金融院校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探讨
即兴伴奏对高校钢琴学生就业的作用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针对市场需求高校动漫专业教育该如何变革
金融专业对学生就业前景的分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