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这是一份由晋察冀支部和冀中支部联合发起的提请书(图一),结尾处的两个名字——宫本哲治和田中都是日本人。
在提请书里这样写道:“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战争,已有6年,反战厌战情绪高涨,这时在边区如能规定并发表优待日本逃战避难军民的规定,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有贡献的。”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在这份提请书的背后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
(短片解说):
1940年7月,朱德和彭德懷就曾经联名发出《八路军司令部命令》, 要求对日本战俘“须以兄弟对待彼此”, 1941年9月,总政治部也发布了《关于日本战俘优待办法的规定》,伙食费标准比我军官兵增加一倍;粮食供应机关,拨一部分白面、大米等。
山田一郎,原名佐藤猛夫(图二),1939年被俘。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始终顽固不驯,甚至曾冒着生命危险跳湖逃跑,然而当他因患伤寒从病床醒来,得知129师不惜用完所有药品医治他、刘伯承司令员多次来探望他时,那个纠缠他一年半之久的反抗念头终于被彻底打消。在巍峨的太行山上,山田重获新生,原为医生的他,重披白衣治病救人。
1943年6月,山田一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反战从此成了他不可动摇的信念。当时,中国战场上像山田这样由觉醒的战俘建立的反战组织就有15个,统称在华日人反战联盟。
(短片解说):
1941年冀中反战同盟支部和晋察冀反战同盟支部陆续建立。各地日人反战组织成立后,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对日反战宣传活动。
(专家解说):
书写日文反战标语,是主要的宣传形式之一。标语的内容涉及很广泛,比如 “战争延长寿命缩短!”“中日人民没有仇恨!”“八路军不杀俘虏,会兄弟般地接待你们!”“我们在八路军中过着轻松愉快的生活!”等在当时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主持人):
这张照片(图三),拍摄于1995年,地点是河北省安平县的马江村。右边的是马江村的村民郭春荣,左边的是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成员西村(图四)。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冀中支部成员随同当地军民一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其中有6名反战同盟战士因负伤,分散隐蔽在各村养伤,西村就被安排到了马家村的郭大娘家。
(短片解说):
郭春荣是郭大娘的侄子,当时和西村一样,都只有20岁。西村大腿负伤,行动不便,郭大娘知道他是在八路军中工作的日本人后,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日军多次到村里搜查,曾把郭大娘打的昏死过去,但她始终没有透露西村的藏身之处。郭春荣回忆说,西村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就是娘。西村伤好后,被冀中军区接回,临走时,他拉着娘的手,哭个不停。
1946年西村回到日本,多次要求来华都未成行,1981年,西村托友人给郭大娘家捎来一封信。
“娘,我现在生活很好,有了媳妇,有一个铺子,等有了机会再去看望娘。”信捎来了,但他的中国娘再也听不到异国儿子的呼唤。当西村1995年带着媳妇回到马家村的时候,等待他的只有娘的一捧黄土。
(主持人):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通过卓有成效的战俘工作,将大量曾与我们兵戎相见的日本士兵转变为正义之士,据统计,8年全面抗战,我军共俘虏日本士兵6200余人,他们奏响了抗日战场上一曲唤醒灵魂、振奋军心的和平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