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大学课外也读过不少所谓“闲书”,主要是中外小说。读的原因主要凭兴趣,主要凭能不能借到这些读物,谈不上打文化底子,更谈不上做学问。当时在我脑中外国作家形象最高大的是托尔斯泰,中国作家形象最高大的是鲁迅先生。我最爱读鲁迅的小说,觉得很朴实,乡土气息很浓,人性挖掘得很深,很感动人。据母校镇江中学一位老校友告诉我说,抗日战争前夕,一位在镇江中学教高中二年级的国文老师,进清华大学中文系求学之前,曾请求鲁迅为他开列一张必读书单,鲁迅竟然应允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鲁迅这样的大文人竟然为一名学生开书单,其中必有缘故。出于好奇,非把它弄明白不可。
……
老校友说的那位国文老师是在抗战前一年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生班毕业的,名字叫许世瑛。身材矮胖,高度近视。他学问好,待人和气,学生很爱戴他。
许世瑛是著名学者许寿裳的长子,许寿裳是鲁迅最要好的朋友。据说,民国三年,许世瑛五岁,许寿裳买了一本《文字蒙求》,请鲁迅做许世瑛的开蒙先生。鲁迅只给许世瑛认识两个方块字,一个是“天”字,一个是“人”字,并在书的封面写下“许世瑛”名字。开蒙识“天”“人”二字,意义非凡,这两个字把天道、人道包容无遗,显示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智慧。后来,许世瑛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许寿裳请教鲁迅中国文学初读者应该读些什么书,鲁迅开了一张书单,一共十二种书。这十二种是:
《唐诗纪事》 (宋)计有功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
《历代名人年谱》 (清)吴荣光
《少室山房笔丛》 (明)胡应麟
《四库全书简明书目》 (清)永瑢等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
《唐摭言》 (五代)王定保
《抱朴子外篇》 (晋)葛 洪
《论衡》 (东汉)王 充
《今世说》 (清)王 晫
这时一份很有见地很精到的书目单,教你读书要知门径,全局在胸,轻重得体,领会人物的精神风貌。这张书目单让我领会到读书与做人一样:要识大体,知先后,知人论世,知世论人。
这十二种书我并未一一读,常读一读的是《世说新语》,常翻一翻的是《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前者教我评价人物要风神俱全;后者教我读书要心中有个框架,不能茫然无绪。
近年来,一直参与语文教材的审查工作,从小学教材、初中教材到高中教材,编一本文质兼优、适切性强的教材十分不易,编选者的甘苦颇能体会一二。由此我常想到《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通俗读本。通俗读本往往有些“专家”“学者”看不上眼,殊不知他们在普及文化、培养大众心灵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我在前面曾写到《千家诗》在我幼年时带给我无与伦比的生命喜悦。最近有人说到文化的无比伟大力量时,不无夸张地讲:“9·11”恐怖事件惊天动地,甚至某种程度上改变人类历史方向,但谁能在中国人心中摧毁“床前明月光”的诗情?这种诗情流淌在血液之中。如果这话有点道理,不能不归功于《唐诗三百首》等类的通俗选本。
我学古诗文也是从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通俗选文开始的,它们把我带进了美好的诗文家园。后来进一步读了些各个朝代的诗文选本,并读了几种中国文学史把它们贯穿起来,这样,多少有点系统的文学知识。然而,总觉得自己的那点知识可怜得很,寒碜得很,总是浮在水面上,十分肤浅。我深深体会到必须专心致志地研读几部大作家的著作,随着他们的人生足迹走一遍,才能真正领会他们的心路历程,领会他们生命的光辉,使自己真正增加见识,增添智慧,提升思想认识,不断完善人格。为此,我前后通读了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的著作,深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摘自:于漪《岁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