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梓嘉(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浙江台州 318000)
不知是谁说过,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是移情力,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我时时回想昨天,认真审视今天,也深深渴望着我教育生涯的明天。
回想昨天,还能清晰看见自己常常熬夜备课的身影。可是,投入备课的时间虽多,长进却不多。备课的门道在哪里?面对新课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无疑是新挑战,我当如何迎接?虽曾困惑,徘徊,但所幸心还是热的,我还有渴望!2018年12月28日,“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此同时,我捧起于老师的《岁月如歌》,长久以来的渴望似乎找到了一束亮光!
读书引发思考,思考可以明辨。读《岁月如歌》,我摘掉了自己身上的“认真”标签,于漪老师的一生让我明白,没有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认真都是“伪”认真,而我曾经的困惑和彷徨也因为这本书的指引而消释。
从教十四年来,对比于漪老师的成长,我是该反思自己的时间都花到哪儿去了。
于漪老师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学”是最好的生长!于老师并非中文系科班出身,在接到语文教学任务时,首先想到的是做自己的老师,给自己打中文底子。她说,不学就没有发言权,她要为自己拥有发言权而学习。但是做自己的老师谈何容易?不过于老师能够沉浸在自己渴望的能量中。她制订学习计划,每晚九点前备课、改作业、研究学生,参加政治学习,九点后雷打不动读书自修,常常咬着牙学,天天明灯过半夜。她就是这样刻苦自励,系统学习语音、语法、修辞、逻辑、中外文学史、中外文学名著等中文系主要课程。她的学习以文学史为纵线,以各时代重要作家作品为横线,再旁及其他。她这一生坚持认真学习,也很善于学习,不仅将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又能紧扣一点深入学,还能拓开视野广泛学。在锤炼教学语言方面,于老师同样不遗余力。最初,她意识到自己语言上疙疙瘩瘩、重复啰唆和词汇贫乏的毛病会对学生学习语言表达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便下决心改造自己的语言。她积极训练说话思路,对课上所讲述问题均事先认真构思,在“序”上下功夫,让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她用心积累各类词汇的近、反义词,尽量选用最恰当、最鲜明、最常见、最易听懂的词语表情达意,使语言表达既丰富又准确;她力求语言的规范和简练,把上课的每句话写下来,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反复修改,去除语言杂质,再背下来,并转换成口语;她总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上班路上的20分钟里,着魔一般在脑海里放“语言电影”;考虑学生的听觉感受,她还特别注意上课的音量大小,尽量不过响也不过轻。教师即课程,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用一生的时间一丝不苟地“学”,在“学”中不断生成,不断创造,像一颗橡果逐渐长成为一棵橡树一样,终于成为学生心中最好的语文老师。
至此,我也才真正懂得一个认真的好老师,首先应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生命,像于老师那样对自身素养的提升怀有持久而深度的渴望,始终坚持深刻的学习和透彻的思考。回想自己度过的那些忙碌岁月,突然觉得是那样碌碌无为,毫无方向。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岁月,如果无法从事务性工作中突围,如果无法坚定自守长期扎根于学习,凭你再怎么耗时备课、教课、改作,恐怕都很难突破和提升;没有自我的成长,你能够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一些粗粮。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不仅先要有一桶水,更要将自己的这桶水接入源泉,这样才能成为长流水;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坚持充电,所谓的认真也只是耗费时光罢了。
在逐渐走向名师的过程中,于老师有很多东西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正,不断地成长,但有一样东西是毫不动摇的,那就是她始终践行“教在今天,想到明天”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使学生成长为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人。反思十四年的从教岁月,我发现自己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如此更何谈理念的先进与否?
刚入行的那些年,我天天埋头备课、上课,花很多时间看很多参考资料,却一直被别人的理解和设计牵着走,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我一味求全求多,唯恐落下什么,就是不知道花时间好好想想为什么要教这个、教这个对学生有什么好处,也不知道花时间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学生的学习有没有真正发生?这样教了之后,学生的能力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心灵有没有被点亮?这样教对学生的明天会有什么影响?对这些本质性、本源性的问题不开动脑筋好好想清楚,也不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却花大量时间在一些糊里糊涂甚至错误的小圈子里不停原地打转,现在想来,真的是愚蠢又可怕!这样的“认真”不仅误了自己,也误了学生。如今,只要一想起那些目中无“人”的备课、上课方式,我就常常深自愧责,汗颜难当,忐忑不安。和《岁月如歌》相逢,对我来说是一种召唤,它触动了我的初心。读于老师对自己一生教育心得的叙述,我一点点缕清了今天的我应该怎样重新出发。
“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于老师用通俗而精练的八个字告诉我: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教育不是一个结果,而是面向未来的生命展开过程;教育者应具备“前人”眼光,以明日建设者之要求审视今天的教学。于漪老师常常推敲语文学科的目的与任务,提出语文教师要教文育人,她视母语教育为民族的根,要还民族语言之光彩,要用纯净优美的语言塑造善良美好的心灵。她做每件事,都会先想清楚本源性问题。就备课而言,她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于老师给自己立规矩,备课一定要先抛开参考,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把文章读到融入自我生命、如同己出的程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必须都非常透彻,非常清晰。为了训练自己“庖丁解牛”式的备课能力,让自己面对任何一篇文章都能迅速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能对作者的思路、书写对象的来龙去脉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匠心有清晰的穿透力与判断力,她用这样的标准独立钻研了上百篇教材。她就是这样,从来不敷衍自己,也从不重复自己,她常常花10~20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备一篇课文,即使同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也绝不含糊。相比于我曾经的备课,她的认真才是真的认真,这种认真何其珍贵。“文章是旧的,学生是新的”,于老师如是说,她真正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心中,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更加科学地教书育人,让学生热爱母语,真正从她的教学中获得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由此,我想这样定义一个认真的教师:他认真地让自我生命积极生长;他像于漪老师一样懂得科学育人、智慧育人;他能点燃生命火花,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他能让学生不断体验丰富而美好的学习感觉,能让学生沉浸在他所渴望的能量中,能促成学生学在今天、用在将来!正如于老师所言,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如今,于老师“教文育人”的教育主张提醒我敬畏我的工作,以培育“人”为教育教学的大目标,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让教学真正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千万不要走得太远,以致忘了为什么出发。
用一辈子时间“学”做教师,也许是于漪老师的自谦,但于我来讲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长久鞭策,它鞭策着我认真从教,奋力前行,不断追求卓越。感谢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也感谢创造这次相逢机会的人。合上《岁月如歌》,我渴望翻开自己从教生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