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莉文
摘 要:基于去单位模式视角下,利用定性与案例分析法,对京棉二厂与北京清河毛纺织基地的城市空间更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更新类型典型有部分改造型和全部更新型,分别以京棉二厂和清河毛纺织基地为例。②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更新包括三大资本循环:生产循环、建成环境和科技社会支出循环。
关键词:去单位模式;城市空间;更新;京棉二厂;清河毛纺织基地
我国城市发展的两个阶段分别为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和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分别对应城市发展的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在去单位模式下,市场竞争为主导思想,城市物质空间更新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去单位模式的推广落实是城市发展模式的一次根本性改变。空间生产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模式都要生产出对应的城市社会空间。所以,在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更新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国内对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更新研究较少,集中在单位大院的空间结构上。柴彦威等对北京市典型工业企业单位京棉二厂进行分析,通过对单位大院的空间变化和案例研究来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空间过程。刘天宝等对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空间及其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进行了研究,单位大院是计划经济时期以项目为依托的空间化。本文从去单位模式角度下,对城市空间更新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的更新做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更新包括几种类型,以最典型的部分改造型和全部更新型为例进行研究。
一、部分改造型:
单位空间只有一部分保留,大部分经历了功能和景观的变化。单位模式下的京棉二厂是职住合一和生产生活设施较全的单位大院。去单位模式下,京棉二厂功能和设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京棉一厂、二厂、三厂组建为北京京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随后企业生产活动搬迁至顺义区。2009年,成立了国棉文化创意发展公司,对京棉二厂主厂房进行部分改造。厂房连续的锯齿屋顶被保留了下来,内部为工作园区,办公楼调整改造为园区配套的办公和餐饮。朝阳路内侧以前的托儿所、生产浴室和车库改造为对外的餐饮、购物等沿街商业设施。北部新建了新的住宅楼,是单位大院生活区向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居民区的重要转变。生活区走向衰退,生厂区因资本的注入,带来了新的生机。进一步验证了资本的循环理论,资本循环对空间更新强大恢复作用。
二、全部更新型:
是去单位模式下空间更新最彻底的类型,物质景观和空间生产功能都发生了彻底的更新,以北京市北五环外清河毛纺织基地为例进行分析。1908年,薄利呢革公司建设,是当時中国四大毛纺织厂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成为主要由北京毛纺织厂、清河毛纺织厂和清河制呢厂构成的毛纺织基地。空间看,三个厂像“品” 字,生产区相互邻接,生活区分布在东西两边。2007年,北京毛纺厂、清河毛纺厂和清河制呢厂等企业重组建立北京清河三羊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迁移到平谷马坊工业区内。华润集团在此开发了住房、商业和教育在内的居住区。生活区的平方改造为楼房,只剩一栋有109年历史的办公楼和一块购地牌,文物部门对小楼制定出修缮方案,打造为清河故事馆。
第一循环(生产循环):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循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完成。京棉二厂的生产区被京棉集团和北京国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的国棉文化创意发展公司替代,清河毛纺织基地被华润集团代替进行商业和住房的开发,有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第一循环为空间更新注入新的资本活力,具有政府与资本合作的特点。
第二循环(建成环境):为政府通过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进一步吸引资本。清河毛纺织基地生活区楼房改造,政府出资对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对楼房外立面、管线、道路和绿化等物质景观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第三循环(科技与社会支出循环):已经基本上转变为国家职能,依托相应的专门机构实现。政府不再控制,只提供对应的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控。海淀区文物部门对办公小楼进行修缮,并打造清河故事馆为新的文化地标,是第三循环的真实反映。
参考文献:
[1] 刘天宝.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2] 邓 羽.陈 田.刘盛和.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5):540-548.
[3] 张 艳.柴彦威.周千钧.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5): 20-27.
[4] 刘天宝.柴彦威.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空间及其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J].南京社会科学,2014,(7):48-55.
[5] 张京祥.陈 浩.基于空间再生产视角的西方城市空间更新解析[J].人文地理,2012,(2):1-5.
作者简介:郑莉文(1991-),男,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