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芝 郭秀平甡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全面引入学习共同体理念,与“走校”“走班”“走位”式教学相结合,探索出了“一体三翼”的课程实施模式,即以学习共同体为“体”,以“群内走校、校内走班、班内走位”为翼,一体三翼互相配合,共同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我们聚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与佐藤学教授团队合作,全面引入学习共同体理念,彻底抛弃了“排排坐、仔细听、认真记”的传统讲授式课堂,重新营造课堂生态。
1.学习共同体:改变课堂的物理空间
将课桌调整为4名学生可以两两面对面坐着的桌位,4名学生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学习共同体不是一个根据“契约”建立起来的“他组织”,而是在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中,在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下,形成的一种自发和自觉的“自组织”。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个体之间能够自由交往,能够通过与自我和他人进行对话而找到自我认同,从而实现真正的对话与合作,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习共同体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启迪了新思维,促进了深度学习,培养了学生运用复杂概念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产品的能力。
在全面进行课堂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围绕着学习共同体,实行了“群内走校”“校内走班”“班内走位”的课程实施模式,以深入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2.群内走校:共享集群教育资源
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课程资源的需求非常大,在现实条件下,单体学校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在区域层面给予课程、师资等教学软硬件以及制度上的配套与支持。
2010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地区27家教育单位联合建立了以北京十八中为龙头的方庄教育集群(现已扩大到46所)。集群打通了校际界限,实行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发了精品集群课程,构建了良好的课程结构和丰富的课程品类。集群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集群内选择跨校课程,在职业学校、专业学校、普通学校间“走校”上课,这就是“群内走校”。
集群内教师通过集群平台发布课程,学生通过平台了解课程,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课程,这样,一个“集群班”就愉快地产生了。例如,北京十八中利用已有的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及中学教学优势,有针对性地面向集群内小学开发了系列小学科学课程,在集群平台上先后共接收了约1400人次。类似的针对性的集群课程还有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包括集群国画班、集群击剑班、集群航模班等。北京十八中的学生也可以去其他学校参加集群课程学习,如到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习家政课程。“群内走校”不仅满足了学生发展的课程需求,也使学生在与校外师生的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和扩大想象空间、心智空间,促进了全面发展。
3.校内走班:满足学生个性發展
“校内走班”有年级内、跨年级两种方式。体育、艺术、科技等选修课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年级选课,进行走班上课。目前,每学期开设近50门各类选修课,这些选修课成为了学生拓宽眼界、丰富见识、增长能力的重要补充。
在年级层面,根据新的中高考改革的具体要求,走班教学分为分学科走班和分层级走班。分学科走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二年级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未来高考科目分学科走班上课;另一种是体育学科,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需求,同一年级开设了4类科目,包括体能(基础训练)、羽毛球、篮球、足球,学生自由选择科目,组成体育班,进行专项训练。
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统考学科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包括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学生评价分层等。教师在教学时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不同标准的评价,从而保障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分层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合理流动。例如,语文分A、B、C三类班,班级的差异主要是拓展知识的量及深度不同,A班为统一教学外还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供给。
学校在实行走班教学的同时,仍然保留原先的“行政班”和班主任设置。“行政班”和班主任的保留有利于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和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也有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
4.班内走位:保持学习的开放性
所谓“班内走位”,即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可以“串组”,可以进行小组间交流,可以与其他学习小组进行知识、信息、思维的交换和传递。同时,教师会根据不同的课型及教学内容进行小组的调整。教师在课上的教学站位也会有所调整,教师不是一直站在讲台前,而是在各小组间走动。“班内走位”体现了学习小组这种“自组织”的开放性,既能够同外界及时发生联系,又能保持学习小组成员的及时更新、流动。
“走校”“走班”“走位”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年级层面设置了学生导师,导师与班主任互相配合,全面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导师,采用双向选择制度,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两至三位导师,并进行排序,教师根据选报情况确定三至四位学生为导生,最后综合考虑,形成配对。导师通过深入、持久的师生交往,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个体的身心特征和发展需求,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规划、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形成更为清晰的发展目标,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