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月:寒夜里的一线曙光

2019-06-11 07:18刘岳
前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李大钊陈独秀北京

新纪元

1919年元旦,是新年肇始的第一天。

新年的钟声敲响后,伦敦的家庭会把房屋后门打开,将血腥的“旧年”——1918年放出去,然后打开前门,将充满希望的“新年”——1919年迎进来。

巴黎人则把元旦这一天的天气,看作是新一年年景的预兆:刮南风,风调雨顺;刮西风,捕鱼、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挂满枝头;刮北风,则是歉收之年。人们最关心的是元旦这天的天气。

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则是另一番光景。元旦这天,《大公报》记者上街采访,发现“天子脚下”的“老北京”大多不知元旦为何物。其实,早在1914年,北洋政府就颁令于天下,将阳历岁首这天定为“元旦”,成为法定节日。

伦敦人觉得送走了腥风血雨的1918年,巴黎人觉得迎来了安定和平的1919年。可是,北京人似乎丝毫没有感到元旦这天意味着什么。

也不全如此。四九城里至少有一个人意识到,1919年元旦,是“新纪元”到来的一天。这个人就是30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

元旦这天,李大钊为《每周评论》杂志撰写了《新纪元》一文:“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这样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他预测,“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

李大钊的眼光是敏锐的、有预见性的。这一年,北京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古老的中国迎来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纪元。

“德先生”“赛先生”来了

新纪元总会有点新气象。

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表了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撰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他给积贫积弱的中国请来了两位先生。一位叫德漠克拉西(Democracy),也就是“民主”,简称“德先生”;一位叫赛因斯(Science),也就是“科学”,简称“赛先生”。

《新青年》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向青年“谨陈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于是乎,封建顽固势力把《新青年》看成洪水猛兽,大肆诬蔑它、攻击它,严禁青年学生阅读,甚至借助军阀政权的力量诬陷陈独秀。

面对非难,陈独秀理直气壮地向社会宣称:他和杂志的同仁本来是没有什么罪的,“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在风雨如晦的暗夜里,两位先生为中国人点亮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

2019年,“德先生”和“赛先生”来中国正好100周岁。从人类历史长河角度看,两位先生依然年轻。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北京大学阅览室的“书记”

1919年元月,离寒假越来越近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闻纸(报纸)阅览室,一名个子瘦高的湖南小伙子显得有点忙碌。他管理着上海《申报》、北京《晨报》、天津《大公报》及英文《北京导报》、日文《支那新报》等15种中外文报纸,每天登记前来看报人的姓名。胡适、傅斯年等大牌教授,谁都没怎么注意这个青年。但是,他却是日后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毛泽东。

為了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应老师杨昌济的邀请,1918年8月,毛泽东和罗学瓒、罗章龙、李维汉等一行25人离湘赴京。杨昌济希望他要么到法国去,要么留在北京大学读几年书,并挽留他和蔡和森住在豆腐池胡同9号(今15号)“板仓杨寓”。由于来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居住分散,不便开展活动,不久,毛泽东等人就在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夹道7号(今吉安左巷8号)租了3间房,离开了“板仓杨寓”。

经杨昌济介绍、校长蔡元培书面推荐,1918年9月,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图书馆为毛泽东谋了份临时差事,月薪8块大洋。对于这份差事的名称,斯诺所著《西行漫记》等许多著作都称为“助理员”,其实应该叫“书记”。因为当时北大图书馆除主任外,只有助教、事务员、书记、杂务四类人员,根本没设“助理员”。前两类人员是“正式工”,毛泽东是“临时工”。他明显地不在“杂务人员”之列,只有“书记”一职和他的差事相近。另外,据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后来回忆,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的就是“书记”。

在北大图书馆,毛泽东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研究各种学说。逐渐地,他对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感兴趣, 李大钊很赞赏毛泽东,认为他是“湖南学生青年的杰出领袖”。毛泽东多次聆听李大钊的讲演,阅读李大钊的文章。他后来回忆,在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转道上海,回到了湖南。但北京之行进一步打开了毛泽东的眼界,迈出了从湖南走向全中国、全世界的重要一步。“三十一年还旧国”。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作者:刘岳,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李大钊陈独秀北京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HOW TO REANIMATE 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