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银
摘 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带“多变”的优势,活化整个物理课堂,将大大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变;活化物理课堂
最新提出的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物理来源于生活,它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但有些知识点较为抽象,不好理解,加上一些空间、时间、实验设备的局限性,物理中有一些实验无法正常展开,学生学起来就耗时耗力,久而久之也就失去对物理的兴趣。进而会出现物理课堂学生学得无味,老师教得无味,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也就无从着手。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渗透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几个“多变”,就能活化初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变“抽象”为“具体”
物理中有一些实验跟现象比较抽象,单靠老师的嘴巴跟粉笔,老师讲得费劲,学生理解也费劲。如果能利用好现代多媒体技术,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光的折射这一节,学生不是很理解一些折射现象,特别是像海市蜃楼这种生活中较少见到的现象。此时如果能用多媒体播放器播放海市蜃楼形成的视频,不仅能给学生感官上的一个刺激,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它的成因。再比如在讲到电磁起重机、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七色光、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等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化平面为立体,化单靠耳听为眼、耳、大脑并用,这些抽象的知识就变得立体、具体起来。学生也能较好地理解,课堂效率自然而然也提高了。
2 变“微观”为“宏观”
物理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组合。由于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独自特点,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若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授课,课堂会变成死水一潭,学生也很难建立微观的概念,对物理也会慢慢失去兴趣。想改变这种现象,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的变“微观”为“宏观”的功能。比如在上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分子间存在间隙、原子的结构、纳米的技术等这些知识点时,就可利用计算机视频播放、实物展台、多媒体投影仪等将这些微观世界宏观化,化小为大。这样能迅速激活整个物理课堂,学生也能在各个感官体验中逐步建立微观概念。
3 变“此时”为“彼时”
物理中有一些实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比如在上固体的扩散时,两块不同金属块压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不易分开,在各自的金属块中能检查到对方成分而这个时间需要比较长,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时间,这样的实验在只有几十分钟的课堂上不可能完成的。教师的空口无凭很难让学生信服,此时可以事先找一些这个实验的视频,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器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不仅缩短了时空,变“此时”为“彼時”,学生还能重复观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再比如在上海波的融化实验以及探究水在加热过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这两个实验时,如果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中间环节会浪费一些时间。此时教师可以事先自己做一遍实验,利用手机、相机或者一些录像软件将实验过程录下来,上课时给学生播放实验视频,在中间一些等待的时间就可以利用快进功能进行快进,快进到需要观察的一些时间节点上,由于实验是教师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对学生来说有可信度,这样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课堂效率。
4 变“不行”为“可行”
物理是由理论与实验两部分组合而成的。实验是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物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一些器材,环境,空间等一些条件的限制,或者一些实验带有危险性,使得部分实验在现有条件下是无法展开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利用水柱测量大气压实验、短路的危害、原子弹爆炸实验等都无法进行。此时可利用一些Flash动画、新闻视频或者仿真实验室进行辅助教学。在仿真实验室中,学生可自主操作实验和改变各项参数,去观察现象,去发现问题,在探索中构建知识。让一些“不可能”完成的实验变得“可以”完成,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新提出的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逐步凸显出它的不足和缺陷,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被动地接受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让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可发生转变。信息技术的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变“此时”为“彼时”、变“不行”为“可行”的这些优点也在转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想我看”变成“我想看”、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平常的教学中如能巧妙地、适时适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化物理课堂,提高物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