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德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9-06-11 06:21李文钰
党政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村规民约德治乡贤

李文钰

一、问题的提出

1.乡村道德失范

传统中国乡村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熟人社会,通过乡村伦理道德、宗法礼治等来维持乡村的社会秩序。正如梁漱溟所言,乡村是伦理本位下的关系社会,乡村社会关系构成的核心理念是儒家伦理道德,乡村社会利益关系从属于伦理道德。从实践上看,在乡村社会,村民交往把伦理关系作为重点,村民们有着自己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都有了剧烈的变化。在农村,社会面貌、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利益结构、村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均有了巨大的变革。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政治生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村自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然而在乡村社会进步的同时,乡村传统的伦理道德却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乡村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重新配置,村民原有的一些思想道德观念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由于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和社会多元意识的冲击,再加上现代社会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庸俗的价值观也日益影响着乡村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

2.重建乡村社会秩序需要德治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个礼治的社会,一种自动的秩序,是个“无为而治”的社会。在新时代,如何才能重建乡村社会秩序,使乡村重回风清气正之局面?虽然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但是乡村熟人社会的特征依然没有改变。要重构乡村社会秩序,就要在乡村重新构建伦理道德文化。

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制度化、法制化的强制作用来保障,而且依赖社会成员对公共秩序的自觉践行和遵守,也就是德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德治是更深层次上的柔性治理,它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来影响个体的思想意识,它更贴近于治理所围绕的“人”这一核心,直指人心。乡村德治从内心改变村民的价值观,引导村民崇善尚德,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学者乔惠波也曾说过,德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重构农村道德体系,而且能够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要对村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引导,以乡村自治组织为单位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公民道德体系建设,整合乡村文化,恢复社会信任,维护乡村秩序,使德治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发挥价值引导作用。

3.乡村德治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看,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当前最大的不平衡,而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之处。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农村工作中的重点问题。我国要强起来,乡村要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改进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大还提出了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首次在党的重要报告中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应用到乡村治理体系之中。从“三治”有机融合到“三治”相结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进入新时代,也为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指出了七个方面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把“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作为健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着力点。这些都说明了乡村振兴迫在眉睫,改进乡村治理体系势在必行,而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二、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德治

1.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

由于行政权力结构的分布及乡村本身的地理位置等因素,乡村的治理问题一直很突出,是难点和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乡村的管理探索实践活动一直在推进,结合乡村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乡村管理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由村民自治开始,对乡村的管理逐步由管理过渡到治理。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我国乡村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新三农”问题、思想道德滑坡现象、农村生态问题、村民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根本上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推进乡村社会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础。2013年,浙江桐乡就开始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当时他们就采取了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手段,促进了桐乡的社会进步。这也符合了4年之后十九大报告里的提法。自治、德治、法治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自治为法治和德治建设奠定组织基础,法治为自治和德治建设构建制度保障,德治为自治和法治建设提供价值支撑。

2.治理有效,德治是基础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把“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乡村治理,是乡村组织对村民的治理,是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归根结底,乡村的治理,最终要落实到村民身上,要提升村民的自我治理能力,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而乡村德治建设,主要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涵养乡风文明。德治是以道德规范为依据,通过传统美德、现代核心价值观来教导、感化人们去自觉遵守规范。伦理道德规范是非正式制度,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且这种作用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调节的领域更为广泛。乡村德治建设,要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教化滋养、价值引领、规范和约束作用,使美丽乡村建设在较高的道德水准上。我國广大乡村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有着丰富的非正式制度资源,比如风俗习惯、乡贤文化、村规民约、宗族文化、家风家训等。乡村德治,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非正式制度资源,建立具有新时代特征和内容的德治文化,制定村民自愿遵循的行为规则体系,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在乡村治理中,要准确把握德治的定位,探索德治途径,推进德治建设,发挥德治的价值引领和约束规范作用。

三、新时代乡村德治建设路径分析

1.坚持以规立德,发挥非正式制度的引导和行为约束作用

首先,制定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的引导和行为约束作用。村规民约是乡村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传统中国乡村的管理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村规民约依然是一种有效的乡村治理规则,也是我国法律认可的行为规范,今后将继续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村规民约是村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的涉及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及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综合性规定, 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形式之一。

制定村规民约时,要广泛征求每位村民的意见。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者其他方式宣传,引导村民主动参与讨论和制定村规民约,让每个村民认可。制定村规民约时,要根据每个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村规民约,既要体现村民和村委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又要把德治教育融入村规民约中。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法治、文明、和谐、友善、诚信等内容,又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弘扬敬老爱幼、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等精神。比如江西赣州石城大由村于2018年2月3日由村民代表通过的《大由村村规民约》,里面包含了爱国爱家、正道守法、尊老爱幼、诚信厚道、感恩乐善、创业上进、崇文尚武重教、移风易俗、爱护环境、健康生活十个方面的内容。又比如,泉州南安市诗山镇《钱塘村2018年村规民约》提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包含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守法、倡导保护环境、倡导文明新风、倡导团结邻里、倡导先进文化、倡导诚信经营、倡导孝老爱亲、倡导志愿服务、倡导集体主义等内容。制定村规民约后,要积极引导村民践行村规民约,比如可以在年末时进行评比活动,对恪守民约的村民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此提升村民践行村规民约的积极性。

其次,制定村级管理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乡村治理,还要有大量的村级管理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以此强化规范约束,发挥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的积极作用。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法律不太可能对乡村生活中的琐碎事情进行非常详细的规定,或者说面面俱到。因此,村民在没有法律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在一些活动上就可能会随心所欲。比如在农村红白事的操办上,现在有些地方越来越铺张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村在村规民约中有所提到,但是还不够。有的村做得较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江西赣州市南康区某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又比如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工作上,该村成立了村保洁理事会,并制定了《保洁理事会制度》《农村保洁员工作职责》《“清

洁家庭”评价标准》等。

2.积极开展以文化人,以文养德的活动

乡村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阵地,积极开展以文化人,以文养德的活动。比如现在大多数村有自己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或文化站,村级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或文化站一般都有老年或少儿活动室、综合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里

面的藏书都有1000册以上)、资源共享工程室或电子阅览室、广播室、培训室、室内或室外演出舞台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或文化站的设施还有“四个一”,即一套群众文化活动器材、一套广场音响器材、一套广播影视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乡村德治建设,以文养德,可以以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组织村民学习国学经典著作,也可以开展国学读后感的征文比赛、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等活动。利用村级文化广场和大舞台等开展歌舞比赛、戏曲表演或其他的传统节日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村民喜爱的活动,激发农村传统文化活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广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利用有效载体,宣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在乡村,有大量的道德文化墙、文化走廊、宣传栏等。这些道德文化墙、文化走廊、宣传栏经过精心构思和设计,以通俗易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图画、文字为主要形式,图文并茂、内涵丰富并各具特色。这些道德文化墙、文化走廊、宣传栏成为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风文明和农村社会正气的有效载体,上面有机渗入了包含“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孝道文化”等道德元素。村民置身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自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这些有效的载体,村民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4.坚持以评弘德,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加强村民的道德教育,强化民风民俗教育,培育一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和群体,树立道德模范榜样。在农村广泛开展学习榜样的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和教育引导作用,让村民敬老爱幼、见贤思齐,诚实守信,在乡村营造知德、崇德、守德的良好氛围。例如现在很多乡村开展“最美家庭”“最美村规民约”“学家训、立家训、树家风”“十星级文明户”

“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身边好人”“好家风好婆媳”“道德模范”“敬老文明号”等评选活动,通过这样的一些评选活动,打造一批个人和集体道德模范榜样,弘扬正能量,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在乡村形成一种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良好氛圍。

5.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时代乡贤的作用

乡贤文化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在新时代,促进乡村德治的建设,要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们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在2014年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时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乡贤文化是乡村道德引领和精神教化的重要推手,能教化村民、引导农村社会风气,也是乡村公序良俗的重要维系力。传统乡村社会,乡贤以德行著称乡里,是凝聚乡村社会力量的文化基因,他们在淳化民风、伦理维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乡贤”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

“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乡贤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是乡村的道德楷模。作为乡村德行的代表,其行为、精神都对村民的行为起着示范、匡正的积极作用。乡贤既传承了传统乡村社会中尚贤敬德、奋进向上、造福桑梓的人格品德,也用其嘉言懿行涵育文明乡风、垂范乡里。在新时代的乡村,乡贤们不仅是村民的杰出代表,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践行者,在教化村民和涵育乡风文明上,他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重视乡贤文化,发挥乡贤的道德教化作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每个乡村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培育乡贤群体,培育和弘扬新时代乡贤文化,促进乡村德治建设。

(作者系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村规民约德治乡贤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荷叶礼赞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健全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助推乡村治理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对村规民约体系重构的思考
别让“乡贤”成“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