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路径与方法

2019-06-11 06:21杨平璋
党政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总书记时代

杨平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汲取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智慧,受当代世界社会治理思潮启迪,并生成于中国社会治理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一系列社会治理新理念,推进社会治理新实践,开拓社会治理新境界,逐步实现由“治理社会”到“社会治理”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必须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维稳与维权、民主与专政的关系,确保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要与国家治理相协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与新时代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相呼应,要在明确“治理什么”的前提下推进“实现什么样的治理”,在“实现什么样的治理”的框架中确定“怎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既体现社会治理协同论,也彰显人民立场治理观,既坚持问题导向变革论,也突出点面结合方法论。开展新时代社会治理,需在推进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环境、治理技术现代化上下功夫,要在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上见实效。

一、治理主体现代化维度:体现社会治理协同论

如今,协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作为一种现代理论范式备受关注,推进协同治理需强化治理主体协同共治、推进社会协同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体现社会治理协同论思想,以治理主体现代化为基础,把基于人民主体地位的各类社会治理主体始终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能动力量。社会治理主体,既包括治理中的领导实体和非领导实体,也包括治理中的社会个体和组织群体,各社会个体、组织群体及领导与非领导实体必须通过有序化组织、结构性优化、公民性养成,才能造就有效的、有序的社会治理主体。

1.中国梦引领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中国梦的有机构成,中国梦是社会治理的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国梦引领社会治理、以社会治理助推中国梦。只有目标方向明确,才能步履坚定有序,只有路径清晰,方可凝聚强大动力,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使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基于此,中国梦既是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也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的辩证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为推进全面社会治理凝聚最大共识、汇聚强大力量,释放强大感召力、号召力。首先,寓中国梦于社会治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价值主体也集中体现为国家、社会、人民三重主体的协同共进、有序发展,这既是对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目标取向。据此,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目标导向,强化主体意识,打造主体力量。通过勾画中国未来新蓝图,明确治理善治新方向,激发社会建设新活力,形成社会治理新合力,以庞大社会正能量构筑社会治理同心圆。其次,于社会治理中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坚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实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需求为导向,着重推动实现社会治理领域的安全梦、和谐梦、幸福梦。基于此,要以社会治理理念创新助推中国梦、以治理主体多元化助力中国梦、以治理客体基层化拓展中国梦、以治理技术法治化护航中国梦,中国梦的最终实现需要融汇于具体的、良好的社会治理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社会治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有效的社会治理,既要国家安全,又要社会安定,还要人民安心,夯实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打牢社会治理的思想框架,实现社会治理的井然有序,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养足根本智慧、凝聚磅礴力量。推进新时代基层化、法治化、多元化、创新型社会治理,既是推进国家现代治理的内在使然,也是检验中国梦实现程度的标识。

2.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

一个社会的良好治理与其核心价值观始终紧密相连,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治理的内容所在,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神脊梁,更是对社会治理主体进行公民训练的基础性工程,它以软治理方式涵养公民公共精神、推进社会良序构建、促进治理效能提升。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就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新时代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进行概括性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全体社会成员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支撑的理想信念,是推进社会治理主体现代化及实现良好社会治理即善治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治理提供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一个国家无论拥有多么完备的现代法规体系,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及执行人员缺乏推动法规体系现代化的心理基础,没有从思想意识、态度行为上经历一个现代化转变,则难以避免社会治理畸形发展。据此,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构建良性治理秩序、完善现代治理制度,离不开多元治理主体力量及主流价值观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对公民公共精神及价值理性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培育现代公民、涵养公众素质、增进社会认同、降低治理成本,以科学社会价值助推良序社会治理。共识治理是现代治理变革的一种新模式,大众认同是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动力源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开启共识治理模式。这就要确立全体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以推进良好社会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思想引领、价值内化、汇聚共识,变革治理存量,形成善治增量,为增强大众认同、社会认同、治理认同及制度认同奠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彰显新时代思想引领力、强大战斗力、旺盛生命力,取决于其能否内化于心、入脑入心、外化于行、笃信笃行,能否真正掌握群众、引领大众、滋养公众。

3.联动机制对标社会治理

多元联动治理,既是借力“社会”、发展“市场”以夯实国家治理基础的行动选择,也符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体現为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过程开放性、治理领域广泛性等多重特征,增强社会治理合力,推动各党政组织、市场力量、社会团体等多元治理主体广泛参与,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第一,社会治理社会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多方参与,努力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看不

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由“治理社会”到“社会治理”的制度变迁,既要体现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深层次治理,也要推动全社会组织及成员参与性、协同性治理,必须坚持社会本位,激发治理活力,夯实治理基础,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标识。第二,党政善治精准化。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党的领导是核心、是关键,政府主导是重心、是根本,需要国家与社会建构一种新型合作共治关系,以实现良好的治理状态即善治或善政。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党

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重要论断表明,政党建设始终是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新时代社会治理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政治领导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关键。社会治理还要从“政府负责”到“政府主导”。通过优化社会治理主体格局,改变过去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的“独角戏”现象,以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治理客体现代化维度:坚持人民立场治理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突出以治理客体现代化为基本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坚持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则社会祥和安宁,国人生活有序则社会太平安定。基于此,推进社会治理客体现代化,既包括社会治理的生命个体和目标群体,也包括社会建设所涉及的微观个体和宏观整体。实现社会建设中各生命个体、目标群体、微观主体及宏观整体对美好向往的追求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目标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源于他长期的基层治理工作实践,体现在人民情怀之中。早在陕北梁家河知青岁月,他曾把郑板桥的《竹石》改编为“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说他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的七八年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他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正是始终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扎根于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中,练就了他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他不仅从书本中学,更从实践中学、向群众学,在学习与思考、实践与探索中开启了社会治理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善于开启民智,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坚决打赢新时代社会治理这场“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常引经据典所谈及的“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无不体现了他爱民敬民的质朴情怀及人民立场的治理价值依归。他强调,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要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是“源”与“流”的统一,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第一,坚持源头治理。源头治理是新时代全面社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社会治理工作,要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前移,推进网格化治理、强化社会化服务,通过寓管理于服务的治理转变,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针对群众利益诉求问题,他指出“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维权与维稳的关系,指出了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针对城市社区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社会心态日益复杂状况,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社会治理的基础才夯实。据此,推进社会治理,维权是基础,维稳是关键,维权在先,维稳在后,只有维权才能维稳,惟有服务方能管治,对于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当维权与服务,维护群众权益诉求就是在源头上推进社会治理。第二,推进有序治理。和谐有序既是古代先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目标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此,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避免“运

动式”“阵风式”和人格化的社会治理,要将法律法规、制度规则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唯一尺度,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新风尚。

三、治理环境现代化维度:坚持问题导向变革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坚持以治理环境现代化为基本条件。社会治理环境就是治理主客体赖以存在的活动状态、生存方式及治理习性。而未来社会治理的本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内在矛盾、优化治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的社会治理变革旨在推进治理环境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法则,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环境现代化,不仅要从破解问题入手,而且要针对问题整治,中国现实社会所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1.矛盾论思想推进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可见,矛盾与问题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存在矛盾。不解决现实问题,就是创造历史遗留问题;不化解深层次矛盾,必将衍生出诸多矛盾;不推动矛盾转化,新时代社会治理就无从谈起。首先,社会治理的实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最为根本性的问题。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先抓紧迫性问题,后抓普遍性问题,再抓关联性问题,要集中整治在先,常态化治理在后。比如,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一手抓专项打击整治,一手抓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公共安全治理社会环境,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安定的深层次问题。其次,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现实基石。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创新的起点,新时代社会治理正是从聚焦问题出发、向解决问题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要着力解决体制机制弊端及利益固化藩篱问题所衍生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在不断推动矛盾转化及问题破解中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2.伟大斗争提升社会治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体现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是矛盾论同一性与斗争性思想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生动体现,蕴含着新时代斗争哲学深刻意涵。首先,伟大斗争涵养治理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据此,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弘扬新时代伟大斗争精神,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理直气壮地说、光明正大地做,面对治理问题不含糊,调处矛盾纠纷不推诿;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错误思想斗、同消极行为斗、同一切障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妨碍有效治理的因素斗,斗出精神和气概,斗出底气和本领。其次,社会治理滋养斗争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斗争哲学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难题、办成大事”既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统一,也是为解决“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及破解“发展起

来以后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统一,统一于新时代社会治理斗争伟大实践。

四、治理技术现代化维度:突出点面结合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以推进治理技术现代化为有力支撑。社会治理主体、客体、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以一定的治理技术和治理手段为中介的。推进社会治理技术和治理手段现代化,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融合,既要关注于“点”,也要着眼于“面”,还要契合于“线”,在“面”上做文章,在“点”上求突破,在“线”上见实效,着力构建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点线连面的社会治理框架。

1.标本兼治推进刚性社会治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据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

子”。这充分体现新时代社会治理,需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融合、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从源头上治理,做到标本兼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治国就要治吏,就要抓住党员干部“关键少数”。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强化司法公信力、正义引领力、干部带动力,以提升群众向心力,通过狠抓官吏的奉职守法、知荣守辱带动全民的遵纪守法、自律修身,切实推动“治理社会”向“社会治理”转型。

2.协同共治推进柔性社会治理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具有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三个层次,规范化是运行的结构化、有序化,精细化是规则的具体化、标准化,个性化是治理的多元化、多样化。推进标本兼治新时代社会治理,需加快实现从重刚性稳定向重柔性维权转变、从行政化管制向法治化治理转变、从单一治理向多元共治转变、从单纯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化治理转变。首先,聚焦民生抓社会治理。民生工作与社会治理同为社会建设的两大重要任务,加强和改善民生就是有效推进社会治理,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坚守底线”旨在织牢民生安全网,“突出重点”就是要向重点地区、重点群体、重点工作聚焦,“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統完备的治理制度体系,“引导预期”就是要形成良好治理氛围和社会预期。据此,新时代社会治理,要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益为核心,在发挥多元治理主体作用中强化元治理。其次,依托网格抓智慧治理。“互联网+社会治理”是网格化治理的内在要求,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推进智慧治理是新时代社会治理题中应有之义。要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当前,要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发展,充分运用现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新时期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与新时代全面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作者系中共防城港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方 卿)

猜你喜欢
总书记时代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