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文化里的音乐

2019-06-11 19:04孙定海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风格歌剧

【摘要】社会文化背景对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有较大影响,社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形成了特定的社会文化,音乐作品就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产物,它能有效反映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以及文化环境的显著特征。文化影响音乐,音乐反映文化,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特定的社会文化必将出现与之相应的风格音乐,可见音乐的创作风格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杨白劳》为例探究其创作风格和作品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歌剧;文化;《杨白劳》;风格;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音乐风格即是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特征。 人创造了社会,社会包含特定的文化,音乐就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产物,音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影响音乐,音乐反映文化,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特定的社会文化必将出现与之相应的风格音乐,可见音乐的创作风格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音乐风格的特殊性体现了文化内涵的特殊性

从宏观的特征来看,新歌剧是借鉴了欧洲的歌剧形式,但从中观和微观来看,新歌剧又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文化特征。音乐具有文化属性,是文化的产物,体现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内涵。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特定风格的音乐作品体现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某一位艺术家、某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或许能够体现出某种趋势和方向,但对于风格发展与波动静态的思考显然要上升到更为宏观的层面”。[1]笔者将对中国歌剧作品《白毛女》中男中音唱段《杨白劳》进行音乐分析,理解音乐作品当中所体现的特殊文化内涵。

二、《白毛女》音乐风格形成的文化背景

人类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变成史实,再把史实变成对知识的认识,总结成先进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从而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2]据相关资料显示白毛女故事源于晋察冀民间传说,住在山洞里的一个白发仙姑法力无边,专为老百姓做好事,抗战时期人们为了给奶奶庙的“仙姑”进贡,而不去参加“根据地”的“斗争大会”,大会无法正常进行。作家邵子南发现了这个题材,根据“斗争”需要,创编了白毛女戏曲剧本,这就是《白毛女》的雏形。

1945年延安鲁艺的艺术家们创作了《白毛女》,创作吸收了中国北方民间歌曲,采用了中国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3]音乐文化要不断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因循守旧,“这部歌剧能被视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不仅仅是因为它很好地弘扬了主旋律,宣传了革命思想,更重要的是它很好地借鉴了新秧歌剧的寶贵经验,把歌剧这种西方艺术形式与我国的音乐精华完美结合”。[4]这部歌剧虽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却又饱含了深刻的现实感,是当时中国新歌剧的典范和代表。茅盾曾称《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歌剧——中国式歌剧。

三、《杨白劳》的音乐分析

“在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时,不但要对作品本身的音乐进行分析,而且也要按照音乐创作的过程,对其进行依次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一部音乐作品既全面而又透彻的理解”。[5]歌剧《白毛女》的曲调选用了陕西、山西等地的地方曲调,作者吸取西方歌剧的形式将其改编成中国民族歌剧。《杨白劳》里的男中音唱段则选用了山西民歌《拣麦根》的音乐来表达杨白劳的人物形象,曲调经过改编后,突显了悲凉凄惨的音乐形象,这种“音乐戏剧化”的处理,既创新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又保留了作品的民族风格。

《杨白劳》共四个唱段,每个唱段都是通过杨白劳人物心理来刻画人物角色形象。旋律都是山西民歌《拣麦根》改编而成。第一部分“十里风雪一片白”运用了《拣麦根》的音乐框架,音域缩小了三度,旋律简单明了,形象的表达出了一个被逼无奈,身心疲惫的老人的忧伤心情。

第二部分猛听叫喜儿顶租子,杨白劳惊恐万分,旋律中三连音的运用,念白式的曲调表现了杨白劳惊恐的内心,犹如晴天霹雳。此段旋律也是由《拣麦根》变奏而来的,原有的音域扩充了两度。

第三部分的曲调沉重缓慢,饱含着杨白劳对女儿的怜惜和疼爱,看着熟睡的喜儿,内心悲痛万分,不知如何面对女儿,整个唱段的音乐都充满了悲剧色彩,同时也预示着杨白劳的内心走向绝望。

第四部分的旋律运用了顿音和说白,用不断翻滚的三连音来表达乐曲强烈的感情,情绪激烈,语调愤恨,表达了杨白劳对旧社会地主阶级的恨之入骨,自身被逼走投无路,同时也反映了作品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鞭挞和控诉,该段乐曲具有催人泪下的舞台效果,此段旋律是对《拣麦根》旋律的变奏和延伸。

通过音乐分析进一步认识了《白毛女》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色的音乐风格,理解了《白毛女》中对旧社会三座大山赤裸裸的揭露,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对旧社会愤怒的控诉。可见,音乐反映文化的现状,音乐风格可以体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内涵。

四、演唱《杨白劳》的技术处理

音乐是听觉、音响和时间艺术,把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表现手段组合成具有美感的音响展现给观(听)众。杨白劳人物的塑造,首先要准确的把握好唱段的节奏、旋律、人物表情,这也是表现人物情绪特征的重要环节。

歌曲的旋律是骨架,每一条旋律都是按照一定的调式体系规律排列组成的一首乐曲。杨白劳的四个唱段的旋律即统一又有变化,曲调均出自山西民歌《拣麦根》,杨白劳的人物形象有很明显的民歌基调。四段旋律的不同变化,反映出杨白劳不同的心理,从而生动的展现出了杨白劳的人物形象。“歌唱家圆润美丽的音色,深刻动人的感情和运用自如的演唱技巧,塑造音乐形象,用歌唱特有的艺术魅力去感动和吸引听众”。[6]杨白劳虽是男中音作品,但音域跨度较大,高低音差十二度,要求演唱者不仅在气息上要上下统一,还要注意节奏的把握,节奏是乐曲的基本,有了节奏单音才有了生命,通过作曲家的创作,把它变成了有情感的音乐作品。杨白劳唱段的节奏变化其实就是杨白劳人物的心理变化,演唱时把握住了节奏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此外,杨白劳的旋律具有戏剧性,这就是单曲区别于歌剧的主要方面。歌曲中所标注的表情符号,都要求我们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表达的,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元素。如笔者在处理 “哪里有”的“有”字时,将表情记号充分表达,运用气息支撑,达到剧情要表达的效果。

演唱者对一首歌曲演唱水平的高低,不仅表现在演唱者的声音上,更表现在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处理上。丰富的感情线索始终贯穿于杨白劳这个人物形象。例如唱段一表达的是在寒冬腊月,杨白劳外出躲债七天,饥寒交迫,胆战心惊,在大雪纷飞的茫茫雪地里步履蹒跚地走回家。笔者曾试着在风雪交加的野外演唱此歌曲,明显感觉气息的运用和温暖的室内是不一样的,能隐约感觉到杨白劳的当时的心理状态,由于饥寒交迫,风雪交加,步履蹒跚,所以在演唱时声音的表达似断非断,力不从心。并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贯穿于整个演唱中,通过情感来调节气息,把握节奏和整个作品的表现。

在本唱段的演唱技术处理过程中,只有将气息做到收放自如、声音似连非连才能准确地把握《白毛女》的音乐风格,并能达到所要追求的艺术表现力和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五、杨白劳的特性分析

音乐的研究有别于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要做到作品更加深入理性的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所以说,对于杨白劳人物特性的研究分析也是演好杨白劳角色的关键。杨白劳的形象是中国旧社会农民形象的一个缩影。杨白劳出场已是除夕深夜,在外躲债七天,回来时胆战心惊,害怕黄世仁上门逼债,身心疲惫的回到家中带回了三样东西是为过年准备的,一根红头绳,送给女儿的,虽没有钱买多么贵重的礼物送给女儿,但足以表达杨白劳对喜儿的疼爱,一位慈父的形象立刻呈现;两斤白面是准备的主要年货,唯有在过年时才舍得买,表达了他的忠厚老实的一面,也说明了他们的平时生活几乎是食不果腹;带回的两张门神让喜儿贴在门上,希望“牛鬼蛇神”不敢进门,其实是表达了杨白劳对地主的憎恨而现实生活却又无法改变,只能寄托于门神,体现了其性格的软弱和内心的无助。

当黄世仁逼迫楊白劳签下喜儿的卖身契时,杨白劳软弱的性格更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他没有奋力反抗,只想找说理的地方,可是穆仁智说县长是少东家的朋友,使得杨白劳最后的希望也灰飞烟灭,他只能逆来顺受,面对万恶的剥削阶级没有拼命反击,就连外出逃荒也显得优柔寡断,最后只能在忧伤和绝望中寻了短见。对于杨白劳的寻短见,或许是责任的逃避,也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杨白劳性格的软弱,缺少反抗精神,是他选择逃避的主要原因。

杨白劳软弱的性格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是旧中国被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被剥削者的逆来顺受助长了剥削阶级的嚣张气焰,所以说人的悲剧往往是人性格的悲剧。笔者认为杨白劳性格的描写也是作者别具匠心之处,在刻画性格软弱的杨白劳的同时,有力的抨击了黑暗的旧社会,唤起人们的沉睡之心,从而达到了创作的目的。

六、小结

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客观反映社会现实的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什么时代背景下创作出的音乐作品,这个音乐作品就会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典型风格,对于演唱(演奏)者来说,也必须要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准确把握作品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所要表现的矛盾冲突,使表演最大限度的接近历史,尽可能的还原到历史到高度,来唤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美)伦纳德·迈尔著,刘丹霓译.音乐、艺术与观念——二十世纪中的模式与指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李穆文.世界音乐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3]杜亚雄.探索的脚步——中国名族音乐学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郭兰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5]李贞华.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6]戴鹏海选编.丁善德音乐论著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孙定海(1979—),男,巢湖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风格歌剧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