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
【摘要】民俗音乐指的是产生于乡村社会民俗活动当中、并且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对传统民俗进行传承延续的一种音乐类型,而区域民俗音乐文化则是指广泛流行于乡村地域当中并备受民众喜爱的极具地质意义的一种音乐文化。区域民俗音乐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和乡村气息,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民俗风尚。然而,在迅猛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区域民俗音乐文化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将迎接挑战。本文首先说明了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其次提出了区域民俗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条件下的发展机遇,最后针对区域民俗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挑战表达了笔者的观点意见。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种通过打造区域合作平台来弘扬和传播各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不仅继承了古老贸易与文明通道,更开启了连接欧亚大陆的文明交流新时代。“一带一路”最核心的目的和意义是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继续发扬中华文化的基因,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带一路”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进行发扬,在这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下就体现出了区域选择的重要性。有了“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持,民俗区域音乐文化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生存环境的稳定性被破坏
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极具地域特征和地方色彩,反映的是乡村地方的民俗活动,而不同于现代社会以城市和演艺为标志的主流音乐文化,因而具备自身的文化复杂性以及区域限定性。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乡村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生存环境的稳定性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乡村社会民俗仪式以及信仰活动的淡化与变异。民俗音乐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活力的需要格格不入,极其容易被边缘化,走上日益凋敝的道路。
(二)区域民俗音乐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发展环境下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农耕时代产生的民俗音乐文化在当今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冲击下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原有的文化生态也在逐渐消散,渐渐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民俗音乐文化随时都会有被现代社会逐渐埋没的可能[1]。
二、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以“开放”为理念指导,尊崇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思想理论和依据为区域民俗音乐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弘扬区域文化特色的理念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总结了几千年来人类谋求共同繁荣的发展经验,通过现代文化资源来不断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通道。“一带一路”强调多民族、多国家以及多区域文明的积极交流和共同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完善的现代文明,因此区域民俗音乐文化所蕴含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就显得尤为珍贵。
(二)追求文化多样性、积极进行文化辐射的做法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不只是在政治和经济上有所追求,更要大力倡导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物欲横流,失去了该有的韵味,需要如区域民俗音乐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来进行心灵的滋养。因此,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一方面追求理想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会更加注重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利于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发展中蕴含的文化关联性特征所呈现出的连带机制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强调的是多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因而必定具备文化的关联性,必定会呈现出连带机制。因此,就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区域繁荣、建设文化多样性,在打造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发扬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乡土艺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这就给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
三、区域民俗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挑战
尽管“一带一路”为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道路,但毕竟民俗音乐的文化区域环境各不相同,各个乡村的人文基础、经济条件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极大地制约了民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一)日益剧变的乡村文化环境制约了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
据报道显示,随着“城市化”建設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许多乡村正在逐渐消失,仅2010年就以平均每天300个的速度消失,以乡村为依托的传统文化更是不断消亡,我国数千年的祖传传统和历史文化正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困境。乡村的急剧消失使得我国目前的传统文化处于空白状态,传统的戏曲、社戏及一些民俗活动也已不复存在,这种趋势极有可能会造成传统文化的没落。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生存现状每况愈下。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如演艺乐器、曲目、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就无法保存和延续,无法得到长久的发展。
(二)不健全的保护机制制约了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可以连接民族感情,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传统音乐民俗文化尽管有“非遗”项目的帮助,但“非遗”不能在保护的过程中使得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获得新的生机,并且发挥原有的价值,而目前又没有健全完善的保护机制,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一带一路”鼓励“活化”珍贵的历史遗产,但却没有一个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区域民俗音乐文化在坚守“文化地质”与积极进行艺术创新的问题上就不能取得一个快速的发展[3]。
(三)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缺乏应变能力,很难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空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地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已经失去了初心,尤其是在传统节庆大打保护传统文化的旗号,不惜花费重金的情况下,但其实做的只是一种面子工程,只是为了在表面上树立一个形象,而传统文化真正的复兴工作却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区域民俗音乐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尽管在当今时代有些变革,如2016年春节歌手谭维维和陕西华阴老腔的合作——《华阴老腔一声喊》曲目,呈现的就是流行音乐与乡土音乐联合的一种尝试,其他如戏曲等也有过类似的创新表现,但依然很难与当今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相适应,无法紧跟现代社会的步伐,缺乏应变能力,很难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空间[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的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目前面临着生存环境的稳定性被破坏、在现代文明的发展环境下生存空间日益狭小等状况。在“一带一路”政策弘扬区域文化特色、追求文化多样性、积极进行文化辐射的理念指导下,我国的区域民俗音乐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日益剧变的乡村文化环境、不健全的保护机制以及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缺乏应变能力等要素,又使得区域民俗音乐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难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空间。如何进行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路颖.“一带一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机遇与挑战[J].北方音乐,2018(12):52.
[2]李宝杰.“一带一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机遇与挑战[J].音乐研究,2016(3):12-23.
[3]蔡际洲.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新作——读李宝杰《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134-138.
[4]乐之乐.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民俗学思考——以湘西苗族民歌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