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一修 惠筱 姚鑫
长期以来,军队转业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建设亟需专业性人才,军队转业干部自身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局限性愈发突出。同时,军转干部这一群体普遍具备的优秀素质在地方工作中发挥不明显,已成为制约军转干部服务地方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军转干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开发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军转干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开发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军转干部相关课题的研究集中在培训优化、安置措施改革、军人职业化影响等方面,对军转心理素质和干部能力素质开发涉及不多,但国内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具备深厚的研究基础。
1.1 军转干部心理素质现状
军转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表现出的许多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都能从心理学层面找出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比较焦虑,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军转干部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除了“二次就业”,还有人际关系,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容易發“小牢骚”;二是适应不良,无所适从。部队的工作形式和地方差异较大,部队有独特的工作方式,工作环境以及相对简单的人际环境。初到地方,往往难以适应,很容易全面否定自己,造成悲观情绪,对未来迷茫,不知所措。
1.2 军转干部能力素质现状
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韦鹏莨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相关性开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力资源发展中的作用,挖掘了人力资源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研究者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述了个体能力素质提高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并对军转干部的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军转干部的能力素质总体优于一般群众,但在细分领域存在短板,需要通过具体措施进行开发提升。
西方各国军官退役后,政府的安置政策包含浓厚的人本思想,从人类的五种需求出发,充分运用保障和激励措施,重点将尊重军人和优待军人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营造出全社会对军人的尊崇和优待,同时具有稳定军心,激发在役官兵的士气,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军官作为一种特殊人才的自我提升,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促进国家人才战略的发展,形成军人是一种受人尊崇的职业这一社会共识。
2 军转干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开发制约因素分析
评价军转干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开发的效能,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核心指标是军转干部工作社会评价。对于军转干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按照沙因及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等人主导的“复杂人假设理论(Z理论),应当将制约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
2.1 主观因素
2.1.1 个人性格。性格的英文单词是character,原意为印记、特色,主要用来表述事物的特征。在心理学上,性格被定义为主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包括意志、情绪、理智和态度四个特征。作为个性心理特征最重要的方面,性格主要形成于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社会倾向性,是表现主体的社会性和基本精神面貌的主要标志。因此,军转干部在性格特征上具有一致性,并且能够继承军队干部的优良品质,但军队特殊的环境也塑造了军转干部的过于耿直的性格特点。
军转干部性格特征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军队期间形成的军人特有的性格特征,二是回到地方后逐渐融入和改变自身的性格特征。但是由于军转干部普遍在军队工作时间较长,军人特有的性格特征往往在其一生中都占据主导地位,在地方融入时间较短,没有长时间的和地方交往,因此军人的性格特征与地方工作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多不同之处,导致军转干部在地方的融合过程中,性格特征成为军转干部进一步融入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2.1.2 人脉资源。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通过各种渠道所达到的领域。根据辞典里的说法,人脉的解释为“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经常用于政治或者经济领域,但其实不论做什么行业,人人都会使用人脉。人脉与人际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营人际关系是面,经营人脉资源是点;人际关系是花,人脉资源是果;人际关系是目标,人脉资源是目的;人际关系是过程,人脉资源是结果。
军转干部的人脉资源绝大多数都在军队中,由于大多数军转干部都是在军队院校完成的高等教育,在军队系统内工作多年,在地方的人脉资源相对较少,这对军转干部获取信息、正常交往、扩大朋友圈等造成很多实际困难。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没有完整的信息、可靠的信息来源、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就不能再社会上很好的立足,但这恰恰是军转干部最缺少的,对军转干部在地方生根立足形成一定的限制,因此人脉资源也是制约军转干部进一步开发自身能力素质的重要制约因素。
2.2 客观因素
2.2.1 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对军人的高度认可度是确保军转干部较好开展能力素质开发的优良前提条件,但现实情况常会出现不少瑕疵,主要体现在民众对军转干部的认知以及地方政府接收军转干部单位对军转干部的认知上的差异。当前,我国对军转干部的人力资源开发及能力素质开发工作并未进入专业化、精细化,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粗放式、运动式等模式上,这导致很多接受军队系统教育培养多年的军队转业干部没有接续培养开发,对军转干部进一步融入地方、建设地方产生不良影响。
2.2.2 制度机制。军改以来,中央出台了相关的军转安置政策,对各类别、各系统人员开展分类安置政策,鼓励自主择业,同时保障政策性安置的托底作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受到全军上下的高度认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机制体制方面的缺陷也不能无视。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的军转安置政策,但在细、实、深度方面不足,保障性措施更显空乏。在自主择业方面,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较为笼统,部分涉及到军转干部自身重要利益的相关政策、措施没有明确责任。后续保障工作也没有跟上,尤其是政府机关对开辟绿色通道工作做得还不够,强化自主择业干部的归属感举措不多,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没有将宣传口号转化为实际举措,导致中央、各级政府大力宣传的自主择业政策没有发挥更大的分流作用;在政策性安置方面,出现了安置降级安置的情况,且这种情况较多的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凡此情况,都对军转干部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挫伤了军转干部干事立业的信心。
2.2.3 培训教育。军转干部岗前培训已经成为军队转业干部回归地方工作、生活的重要融入手段,并逐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目前军转干部培训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干货不多。军转干部培训一般是在考核前后进行的,时间有长有短,内容庞杂,涉及到方方面面,但都是泛泛而谈,对法律、行政、经济等重点内容解读较少,授课内容轻重分别不大,这使得军转干部的培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总体而言,当前的军转干部培训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难以达到对军转干部融入地方工作、生活起到决定性作用。
3 对策及措施
将军转干部能力素质提高到较高的层次上,这是中央、各级政府的目标,也是军队改革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能够起到稳定军心、凝聚士气的作用。
3.1 明确军转干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开发目标
军转干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开发是基于社会、政府、个人三方面力量投入,具备有效制度机制,营造优质开发环境,着眼于军转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与社会融合,最终形成军转干部内生性、质变性人生跨越的。
改善知识结构。学习,是军转干部作为党培养多年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也是军转干部的“软实力”。军转干部知识结构转型升级,重要要把握好基础、方向、目标、根本四个环节。基础就是掌握好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方向就是要打造自身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必须培养读书兴趣,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知识的积累,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适应复杂的地方工作和发展需要。目标就是要成为自己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博览群书,也要有所专长。根本就是要转化和运用,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学习,适应地方工作才是根本,必须知识机构有更新,解决实际问题有办法。
提高职业技能。军转干部作为一种发展成熟、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善于培养适应地方工作的技能提升办法。要学会在职业环境中以合理、有效的运用职业知识、职业价值观、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提升适应社会和地方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善于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不断进步,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2 建立军轉干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开发组织架构
随着军队改革逐渐走入攻坚期,深化军转制度改革也成为配合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现行的军转制度在新形势下存在较多难以调和矛盾,这也催生了退役军人事务部,事实证明,只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总体布局,才能促进军转干部的能力素质的开发。
依托军队开展军队干部在职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开发。军队是军队干部成长、成才的唯一环境,军队对军队干部的能力素质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军队服役或是退役,都应当履行好以下职能:一是合理规划每一名军队干部的职业路径及能力培养计划;二是科学制定军队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三是注重通用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四是提倡军民融合理念,大力与地方政府、高校院所等走开军队干部交流培养路子,相互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依托地方政府开展过渡期军转干部能力素质开发。军转干部最终回到地方进行安置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军转干部通常在这一阶段对地方政府寄托有全部希望,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组织军转干部的适应性培训,为军转干部宣讲地方政策法规,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二是跟踪联系工作落实后的军转干部能力素质开发工作。
依托社会开展适应期军转干部能力素质开发。社会工作主要涉及社会舆论环境、培训承接机构、军转干部社交环境等。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军转干部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外部环境,营造拥军优属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在长期的宣传引导、积极正面的人文环境、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上的,这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支持,并且长期坚持的工作。
军转干部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单位、军转干部自身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要针对不同时期军转干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全面分析、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实践,才有可能确保军转干部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作者单位:1.96781部队2.延安大学3.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