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驰然 艾志强
从严格意义上说,马克思技术价值思想是一种“萌芽状态”的技术价值思想。其一,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未经常使用“技术价值”这个词组,“直接与‘技术相关的条目也不过四十余处”。其二,马克思对技术价值的思考范围广泛,而且对于具体技术层面思考较多,并没有对技术价值形成较为完整的哲学系统和清晰的体系轮廓。“体系的特点是将各式各样的观念统统整合,再赋予它一种单一并且自成一体的语言、概念和术语系统。”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经常使用“技术”这个单词,但这并不能表明马克思对于技术思想的忽视。比如,马克思在1853年6月“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提到:“不列颠的侵略者毁坏了印度人的手纺车。英国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赶出欧洲市场,然后再向印度输送棉花,最后使这个棉织品的原产国充满了英国人的棉织品。”虽然这里没有提到“技术”,但是“手纺车”和“棉织品”都是对技术设备和技术产品的直接表达。在技术的正价值马克思中提到“首先把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性力量”
在马克思著作中虽然没有系统性论述技术思想的专著,但是对于技术的思考还是不胜枚举、俯拾即是。“总体看来,马克思对技术的深度剖析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发展规律,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因此,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并不属于他思想体系的主流,而是处于从属状态的支流地位。”
1 马克思技术价值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尽人皆知的是马克思生活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此时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发生时期。这里着重解释,马克思出生于一八一八年,且一般认为第二次技术革命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叶,此时马克思五十二岁,并于三年前发表《资本论》第一卷,正是马克思将其理论体系梳理、完成的重要阶段。晚年的马克思(因为,马克思去世于一八八三年,故此时已是晚年)颠沛流离“游荡”在欧洲的许多国家,他戏谑称自己是“世界公民”。此时的马克思看尽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果,并对技术带来的种种影响加以分析。
首先,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中叶的英国。马克思虽然没有亲身经历第一次技术革命,但是他对于第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时代意义都进行了深度的剖析。马克思认为技术具有生产力价值,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都直接或是间接地改变了生产工具,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效能成倍增加,并且大幅度地提升了人的劳动范围和劳动效率。马克思说:“蒸汽机和新机器的应用逐渐把工场手工业转变成现代化大工业”。正是蒸汽机的发展、应用成为了人类作为源头性发动机的代替品。这种质的飞跃彻底解决了工场手工业生产迟缓的问题,彻底改变了生产力结构,促使社会经济基础以及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变革。
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可以说,人类是通过第二次技术革命到达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技术对于人类发展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这样认为,“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是推动历史的强有力的杠杆”。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社会里哀声漫道,充斥着人民的不满。第二次技术革命使机器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化生产中。但是,机器在资本主义的应用下产生了不可预测的异化。机器的全面应用本应是将工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但在资本家的控制下工人的工作日却被延长了。马克思说:“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新发明出来的东西,蒸汽机、发电机和自动纺纱机其实是比巴尔卑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此时的马克思饱受资本主义迫害,他意识到资本主义需要技术,技术不仅能支撑生产,还能够巩固资产阶级地位。但是,马克思意识到了资产阶级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技术除了具有生产力价值外,还具有社会革命价值,而技术的社会革命价值是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伟大力量。
生产力是保障社会生产的根本动因,而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革命性力量,导致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同样是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马克思认为:“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呈现出生产关系的革命”。十九世纪的欧洲是资本主义横行的年代,资本家无情榨取着工人的每一滴血。此时的欧洲急需一盞思想上的明灯照亮工人的未来,指引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压迫。此时的马克思技术价值思想油然而生、及时止血,犹如一针强心剂打在了工人们意志消沉的心脏上。因为,工人运动的主力军依旧是当时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工人,即便像是有布朗基、拉萨尔、第一国际等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帮助。工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通俗易懂的理论,马克思技术价值思想正符合当时工人阶级的需求,能够切实有效地统一工人们的思想战线。
马克思技术价值思想是工人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核武器”。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资本家不断地增加着工人们的劳动时间,工人们的时间绝大多数被机器占据了。马克思通过根据对技术的不断追问,并将技术价值融入到阶级斗争当中,形成了一套能够指导工人阶级反抗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价值思想理论。在阶级斗争中马克思技术价值思想可在两个方面指导着工人阶级。
第一个方面是经济斗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篇提出,“工资决定了工人们与资本家之间的敌对斗争关系”。当然,经济斗争不会仅仅表现在工人工资,还应该为工人争取更为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人的劳动时间等等。虽然,经济斗争效果显著,但是,并不能触碰资本主义命脉、削弱资产阶级根基。
第二个方面,相当于经济斗争的更深层次。由技术所特有的革命性,从而进行超出经济斗争的阶级斗争。它是以推翻资产阶级霸权为根本目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首要任务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应从实际出发,以马克思技术价值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灵活运用阶级斗争的各种形式,最终才能完成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2 马克思技术价值思想形成的个人条件
马克思生活的十九世纪是机器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此时的欧洲经历着由机器工厂全面替换手工工场的革命。马克思凭借敏锐的嗅觉,洞察到技术的兴起对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变革。马克思着重研究了不同时期的技术应用转化史,分别是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与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马克思对于技术事业的热爱不仅存在于工业发展,还存在于某个技术机器的细节。比如说马克思认为,从磨的进化史中可以窥到技术的发展史。磨的发展经历人推磨、畜拉磨的手工作坊时期;水力磨、风力磨的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磨、电力磨的大工业工厂时期;他对蒸汽机发展史的考察、汽车与轮船的发明、甚至是大工厂中的加工工艺学的研究都饱含着丰富的热情。
马克思对于科学技术事业的深切热爱和特别关注,尤其是对技术价值的热爱,贯穿于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之中。马克思把技术看作是理解对象本质的无可替代的根本要素,正是由于他在哲学层面着重关注了劳动实践的能动性以及这种活动所受的自然制约性。正如徐崇温教授所说:“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有两个基本要素:首先,马克思强调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实物的本质,把实践引入本体论。其次,马克思始终坚持劳动实践在多种层次上所受的自然制约性、始终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马克思对技术价值的热爱就像是上帝打开了他心灵的一扇窗户。马克思对技术价值的思考不仅仅局限在思想上,他对科学的新探索、技术的新创造、科技的新应用都饱含着无尽的兴趣。正如恩格斯程曾经形容马克思时所说:“对于马克思而言,技术是一种具有推动历史意义的革命性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甚至是还未能投入到实际生产应用的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都会使马克思发自内心的感到喜悦,尤其是当马克思看到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的工业技术的时候,他展现出的喜悦无与伦比。”正是因为这份热爱、这份投入,马克思才不断地写下许多伟大著作。
由资本主义完成的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关乎生产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社会生产关系的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日益成熟为马克思的技术价值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必要条件和经济必须基础。马克思全面审视技术在资本主义中的应用,其视角是锋利而尖锐的。马克思批判在资本主义应用的技术,他把技术的批判作为抨击资本主义的武器。马克思一些精辟的思想也大多数源于他对技术的批判。其中,可将马克思对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全面审视可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个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技术观。马克思把技术看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才繁衍出各种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在这里主要是对马克思的两部著作进行提炼。首先,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里,马克思深入说明了,技术的发展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更新,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终影响改变了人们自己全部的社会关系。“人力磨、畜力磨是以封建主为首的封建社会,蒸汽磨、电气是以资本家为首的资本主义社会”。其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将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进历史领域。马克思认为,技术作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需求的产物、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是工业发展和社会状况的产物,并且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它所存在的社会制度。
3 结束语
马克思对于技术价值的思考较为广泛,他立足于工人视角通过对劳动、机器、工艺、流程等角度深度分析技术、反思技术。在资本论中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解读,不难看出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类的活劳动才能够创造价值,而就技术而言,不管是物性技术还是智力技术都是人类活劳动的产物,表现成具体的人类活劳动的产品并不是人类活劳动本身。因此,无论怎样技术都不具备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更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当然,马克思认为创造价值的源泉之一是劳动,但并不是全部劳动都能够创造价值。只有通过劳动制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时,并且这种产品能够被用于与其他产品做交换从而成为商品时,这种劳动才能够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技术作为一种劳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可以具有价值的。技术若想具有价值,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技术本身必须是生产劳动因为技术存在的形式多,只有当技术能够进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劳动时,能够制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其次,通过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必须是具有可以用于交换的商品,也就是技术产品成功转化为技术商品,技术才能创造出价值。
(作者单位:遼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