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分析判断共青团组织与工作现状,对加强团的基层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积极推动共青团改革再出发,以鲜明的改革面貌和扎实的工作成效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下面,我就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2”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书记处指示精神、加强团的基层建设这一主题,代表团中央书记处,谈四点意见。
基层是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基础,加强團的基层建设刻不容缓,全团必须警醒起来。
1.重视基层、狠抓基层是党的一贯要求,要从党对基层的高度关注中接受教育、强化自觉。党团组织密不可分,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就是团组织要学习把握的规律。从建党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到今天成为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党,我们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党的基层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抓党建的理念深入人心,抓基层的责任越压越实,推动全党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持续释放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制定出台《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重视党支部、善抓党支部,是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成熟的重要标志”,对党的基层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狠抓党的基层建设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团的基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7·2”重要讲话中要求共青团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党中央书记处也要求共青团下大气力抓好基层建设。这是基于对共青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基础上的悉心指导,也是基于对共青团更好履行职责使命殷切期望基础上的深切提点。全团要从党持之以恒大抓基层的历史经验中接受教育,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中感到压力,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与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势头相比,团的基层薄弱的状况愈发凸显,已经成为制约共青团发挥政治功能、体现政治价值的瓶颈问题,必须要有紧紧跟上的自觉。
2.重视基层、狠抓基层是团的优良传统,要从团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启示、坚定决心。共青团工作的主战场在基层。回顾团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的发展历程,抓基层始终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总的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要求,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针对团的基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对今天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经验与启示。可以说,团在历史上取得的一切成绩,都主要归功于深深扎根于广大青年之中的数十万、数百万个基层团组织坚强有力的支撑。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密切联系青年而不脱离青年,唯有建强基层、依靠基层。如果没有了基层组织,没有了团在基层的组织力,共青团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必然会蜕变为只有领导机关的官僚组织,工作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四化”现象,就不可能完成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任务,就不可能担当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重要使命。应当看到,我们当前确实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但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现在也拥有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去解决团的基层薄弱问题。全团要从历史经验和今昔对比中切实增强大抓基层的信心与决心。
3.重视基层、狠抓基层是现实的问题倒逼,要从时代的前进步伐中看到差距、奋起直追。当前,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身处其中的青年在思想意识、流动分化、生活方式、行为特点等方面均发生深刻变化,给团的基层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从前期集中调查研究和团中央常委会及两次专题务虚研讨会反映的情况看,当前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团员政治素质总体不高,先进性不强,相当比例的团员体会不到政治身份的严要求、光荣感、使命感,欠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思想意识。二是基层团的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均存在较大漏洞。三是团干部队伍的事业心和专业能力亟待提升,“官本位”思想、行政化思维在一些专职团干部脑海中根深蒂固,不少团干部做共青团工作的专业能力与党的要求、时代的发展、青年的期待、事业的需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团的纪律松弛,团内执纪在不少地方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由于以上问题比较普遍地存在,共青团组织应有的贡献度打了很大的折扣。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严重削弱共青团组织的存在价值。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团的基层之所以薄弱,既有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更有我们自身思想认识、能力作风等方面的主观因素;问题表现在下面,但根子在上面,需要团的领导机关特别是团中央委员会真正重视起来、行动起来。
正视问题,彰显自信;解决问题,方显担当。全团都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已经刻不容缓。破解团的基层薄弱的难题,我们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但不能产生依赖心理;必须坚持党建带团建,但不能等、靠、要。最为关键的一条还是要靠共青团自身的觉悟与行动,务必激发自我奋斗精神。全团上下必须齐心协力,共同把团的基层建强、基础夯实,确保共青团牢牢扎根在青年之中,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最为坚实的组织保证。
加强团的基层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是一项短期难出成效、长期必见真章的基本功、良心活。抓好团的基层建设,既要有“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激情和“久久为功、一届接着一届干”的韧劲,更要把做好工作的基点建立在对内在机理与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只有这样,我们的激情和韧劲才是讲科学、有意义的,才能真正转化为推动团的基层建设向前进、向上升的实际成效。
1.正确把握团的双重领导关系,做到坚持同级党组织领导与聚焦团的主责主业有机统一。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灵魂,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包括基层建设在内的团的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时刻遵循、毫不动摇。基层团组织首先要听从同级党组织的指挥;同时,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有其自身鲜明的职责使命,各级团组织必须把主责主业聚焦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工作主线上来,聚焦到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上来。应当说,坚持同级党组织领导与聚焦团的主责主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源自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当然,具体到基层工作实践中,有时候也会出现偏差。这就要求基层团组织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地方党组织领导和团的系统领导的关系。对于地方党组织安排部署的工作,基层团组织要按照符合共青团组织定位的工作方式、也就是青年群众工作的方法去落实,而不是行政化、事务性地去落实。具体来讲,要面向青年、发动青年去落实,而不是单纯靠几个团干部去落实;要作为群团组织而不是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去落实;要把发动组织体系、面向工作对象宣讲好党的政策主张,赢得群众认可和支持作为重点,而不是把完成了多少具体任务量当作目标。
2.正确把握团的流动性特点,做到把加强团的基层建设作为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团组织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团干部流动比较快、团员有周期性的“大进大出”,这决定了我们抓团的基层工作不可能一招制胜、一蹴而就,必须保持定力和韧劲,必须作为最重要的一项日常工作反复抓、抓反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变革,团的流动性这个老特点又有了新的表现。特别是团员青年的职业流动加快,地域流动越来越频繁,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在一个地方待一辈子的情况越来越少。这些都对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带来了重大考验。我们既不能以为集中一段时间建立了组织、打开了工作局面就能一劳永逸,又不能因为基层组织“建了散、散了建”就心灰意冷,必须要有“常”性和“長”性。既然是日常工作,抓团的基层建设就必须把已有的好制度、好做法日积月累地认真坚持下去,不能走一路、丢一路,最后什么都留不下来。因此,我们大抓基层不能统统另起炉灶,不能只在创新上用心思,更要在坚持上有定力。广大团干部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事业心,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
3.正确把握提升组织力这一重点,做到把广大团员青年紧密团结起来、跟着党奋斗。加强团的基层建设,没有覆盖广泛的基层团组织不行,有了组织,但是松松垮垮、发挥不了作用也不行。在基层建立组织要干什么?这是我们在做工作之前必须首先想明白的基本问题。简单而通俗地讲,就是要为党拉队伍、做好事。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组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标是要尽可能把青年人有效组织起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按党的要求成长,为党的事业奋斗。一切工作内容、组织形式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标。我们在抓工作的过程中,不要纠结于建了多少个组织,更不能为了完成指标而去凑组织的数量,始终要把主要精力聚焦于组织目标的达成,聚焦于组织力的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提升组织力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对于共青团来讲,加强基层建设的重点同样是提升组织力。一是要着力提升动员力,增加组织可有效动员的成员数量,改进动员机制和手段,增强动员效果;二是要着力提升凝聚力,增加组织粘性,树立组织权威;三是要着力提升战斗力,提高组织成员质量,改进组织运行机制,增强组织力量。我们现在拿这三条来衡量团的基层组织,差距是很大的,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聚焦发力,切实把基层团组织的组织力提升起来、展现出来,真正成为在青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现实可感的组织存在。
4.正确把握基层团组织建设效能,做到“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建立基层团组织是有成本的,在团的组织资源十分有限的约束条件下,优先到哪里去建立组织需要作一些基本的“成本—收益核算”。共青团是群团组织,团的基层不同于政权意义上的基层。政权意义上的基层既要盯人、又要盯地,只要有我们的领土,就要设置基层政权机构,因此党和政府基层组织设置是刚性的、十分稳定的。而团的基层组织设置主要是盯人,基层组织设置的重点应当随着青年群体的流动而不断变动。加强团的基层建设不能习惯性地照着行政区划的基层概念去抓,而是要充分分析青年的流向以及同团的强弱联系,明确不同地区和领域抓的重点方向。这在团章中也有明确规定:“团的基层组织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可以不完全与党组织和行政建制对应。”这是实事求是的,因为我们国家很大,情况千差万别。比如,在发达地区,不少村子里有许多企业,聚集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在这些村,不仅要建立团支部,而且还要建立团委、团工委。但在一些中西部地区,许多村甚至乡镇都看不到几个青年,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分析青年聚集特点,注重突出重点,不能平均用力、墨守陈规,哪里有青年,就到哪里去建立组织、开展工作。全团都要认识到,我们强调抓基层,是要向有青年的地方去抓,是要在青年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去抓。
5.正确把握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的辩证关系,做到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把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结合起来,这是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方法。在以往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倾向,就是先把团组织建起来,接着再慢慢把工作干起来。事实证明这种认识和倾向具有片面性:一方面,不少基层团组织是建起来了,但工作迟迟开展不起来,成为了仅有统计意义的组织;另一方面,农村、非公企业等领域由于没有组织或者组织不健全,什么实质性工作也不开展了。破解这一问题,要从团的历史中去汲取经验。解放战争时期,中央青委关于试建青年团的计划提出:“应注意不首先以组织去组织,而应以工作去组织,先有活动后有组织,从无形的组织到有形的组织。”这对我们现在做好基层团建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全团在大抓基层的过程中,还是要回归传统,先开展工作、再建立组织,只有这样建立的组织才是有根的组织,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到,在某些领域即便短期内还建不了组织,但是只要有需要,团的工作还是要尽可能去覆盖。比如,现在不少农村基层团组织处于瘫痪状态,而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和工作的实施中,共青团工作又不能缺位。这就需要共青团适应“无根据地作战”的现实,通过志愿服务、电商扶贫等有效方式把工作开展起来。
6.正确把握基层青年工作组织形态多样化的需要,逐步构建以团为主导的基层青年组织体系。《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这一要求既是宏观的,也是具体的,在基层也要落实。我们必须看到,既有团组织这个核心组织,又有团的外围组织,这是团的历史上最广泛把青年凝聚起来的重要做法。之所以要有团的外围组织,既是为发展团员物色对象,为建立组织培养骨干;也是要尽可能把各领域、各群体青年团结起来。目前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领域形成的基层团组织发挥主导作用、外围组织密切配合的传统格局正在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在不少领域共青团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少外围组织的支撑与配合。现在,青年群体不断分化、需求日益多样,与之相适应的青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面对新形势,我们特别要强调,团在基层开展青年工作的组织形态可以多样化。我们既要去联系、服务、引导已有的青年社会组织,也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群体青年的特点,在基层积极建立和发展由共青团发挥主导作用的青年社团、兴趣小组等各种外围组织,充分展现出更为广泛和多层次的组织力。
综合分析团的基层现状和形势任务,加强团的基层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到2022年建团100周年时,团的基层薄弱状况基本扭转,团的组织力明显提升。标志主要有三条:第一,团组织作用明显增强。基层团组织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三会两制一课”普遍落实,基层团组织服务中心、服务青年有载体有成效;全团在志愿服务、济困助学、就业创业、岗位建功、实践教育等领域,形成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工作品牌。第二,团员先进性明显增强。团员入团动机端正,政治觉悟明显提高,团员先进性在青年中的认同度明显提高,新发展28岁以下青年党员中经过团组织严格“推优入党”程序的比例明显提高。第三,团干部素质明显增强。基层团干部配备率和配备质量明显提高,团干部任职培训、任期轮训实现全覆盖;团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团内政治生态良好。为了实现这些目標,我们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团的基层建设?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意见(草案)》,经本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全团要抓好贯彻落实。同时,逐步探索衡量组织力的指标体系,通过客观评价来观察和指导我们的工作。在这里,我就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工作作一些强调。
1.以把握社会机理为重点,着力扩大团组织的有效覆盖。现在,在新兴青年群体中、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在城乡社区中,团的组织覆盖还存在比较多的盲区和空白点,即便是在传统上认为团建基础比较好的领域也存在作用不够彰显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抓团的基层建设首先就要把基层团组织覆盖的漏洞给补上,真正构建起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建组织,既要把组织建起来,更要使组织能够自我运转、充满活力。关键就是要从党的需要、青年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等角度去把握基层团建的内在机理,认真思考共青团在各类组织、各类青年、各类领域中建立组织的必要性,从而找到不同的工作切入点、结合点。
2.以提升规范性为重点,加强基层团的组织建设。主要强调三项工作。一是集中开展组织规范。针对团的基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组织规范,是团的历史上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现在,基层还存在着大量软弱涣散甚至是名存实亡的团组织,这些都是无效覆盖,长期存在下去会严重影响我们对团的有效覆盖的科学判断,影响团在基层的形象。我们要下决心开展一次组织规范,推动基层组织集中开展自查、整改整顿,摸清基础底数,理顺组织隶属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规范创建,制定出台团支部工作条例,制定团支部履行职能的基本标准,探索建立基层组织规范运行的常态化机制。二是探索创新团的组织生活和基础团务管理的新方式。团的组织生活和基础团务工作是开展组织教育、培养团员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团员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其内容必须坚持,其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创新。要适应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特点,结合正在研究制定的团支部工作条例的要求,规范和改进“三会两制一课”、入团仪式、团费收缴、团内统计等工作,做到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使团员青年便于参加、乐于参加。三是大力推进“智慧团建”。全团对于做好这项工作的意义具有高度共识,需要强调的是在建设目标上要区分出层次,循序渐进地共同推进。近期目标可以设定为“摸清组织底数、助力组织规范”,中远期目标可以设定为“实时跟踪管理、有效组织动员、精准服务引导”。我们要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鼓励各地创新相结合,加快系统建设和推广进度,积极推进全团系统互联互通;同时,要注意不断优化功能设置,改善用户体验,真正把现实中流动、散布的团员青年在网络上组织起来。
3.以增强先进性为重点,加强团员队伍建设。主要强调三项工作。一是以严格入团政治标准、降低团青比为切入点,提高团员发展质量。经过全团的共同努力,我们基本实现县域初、高中阶段毕业班团学比分别降至30%、60%以内的目标。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降低团青比的第一步,因为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考虑到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88.3%且逐年增长的因素,测算下来全国的团青比仍然会远远高于我们期望的30%以下这一目标。同时,我们还要为学校以外的其他领域发展团员留下空间,因为入团标准的把握往往带有职业特点,发展学生团员,学习成绩不可避免会成为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只有各行各业都承担发展团员任务,才能更为全面地把政治表现优秀、能力合格的青年吸纳到团的队伍中来。综合以上考虑,严格入团政治标准、降低团青比的工作还有很多任务需要去探索和完善。比如,如何提出下一个阶段学生团员的发展比例?如何在团员发展指标的分配中更多考虑职业青年、社会青年的入团需求?如何在学校团组织以外的其他团组织都已经不太熟悉团员发展流程的情况下,保证团员发展的高质量与规范性?全团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以更严格的标准把好团员发展入口关。二是加强常态化管理,抓好团员入团以后的教育实践。要把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服务社会与团员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不只是团的机关、团干部服务青年,更应该是共青团员服务青年、服务社会。要强化组织教育和实践教育,深化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工作,将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团员展现先进性的重要实践载体,真正让青年、让社会感受到团员比普通青年更先进。三是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好“三个衔接”问题。抓好“团队衔接”,严格“推优入团”标准和程序,保证把优秀的少先队员发展为共青团员;抓好“学社衔接”,加强和改进团组织关系转接工作,解决学校团员流向社会后失联的问题;抓好“党团衔接”,落实“推优入党”制度安排,切实发挥好党的后备军作用。
4.以有效激励为重点,加强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重点针对基层团干部绝大多数是兼职的特点,提升团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使广大团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能力上、担当上、作风上、自律上都强起来。一是要从严选拔。充分发扬团内民主,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按照“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的要求,真正把有影响力、有青年工作热情的团员青年选拔到基层团干部岗位上。二是要加强培训。充分发挥中央团校特别是省级团校的教育培训功能,加大对基层团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团中央书记处同志和省级团委负责同志都要带头参与授课,努力提高团干部培训水平。同时,要根据新时代共青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抓紧研究制定基层团务指导手册。三是要科学设计并善于运用激励机制。注意从成就动机、荣誉动机、机会动机、物质动机等多角度去梳理基层团干部特别是兼职团干部的激励因素,因人而异地用好激励手段,鼓励广大基层团干部把精力集中到做好共青团工作上来。
5.加强团的纪律建设,为抓基层提供重要保障。加强团的基层建设,要靠广大团干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更要靠严格的纪律作保障。各地从严治团的实践证明:纪律抓好了、抓严了,本身就能促进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就能推动团的基层强起来、活起来。下一步,全团要从健全制度和执行制度两个方面大力加强团的纪律建设。一是从近期看,考虑到从严治团的紧迫形势,要根据团的基层建设实际需要,抓紧制定有针对性的纪律处分细则,尽快解决处分团内违纪行为无据可依的突出问题。二是从长远看,要立足建立健全从严治团的制度体系,以团章为依据,着手研究制定团的纪律处分条例,把全团的实践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从严治团的规范化水平。三是从执行角度看,要用好纪律这把“戒尺”,绝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要敢于坚持原则、较真碰硬,切实维护团的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铁的纪律塑造铁的作风,保障大抓基层力度不减、动作不变。
6.努力争取党组织支持。要依据党章规定,认真梳理在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推优入党”等方面已有的党建带团建举措,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好领导责任,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格局中更为主动地带好团的建设,为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创造更好条件。
加强团的基层建设,既需要以正确的态度、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抓,也要求用科学的方法去抓。科学方法从哪里来?既要从长期以来全团抓基层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去总结提炼、继承传统,也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青年群体变化的时代大潮中去与时俱进、探索创新。
1.要树立“全团大抓基层”的理念。在这个问题上要强调两点。第一,抓团的基层建设,不仅是组织部、基层建设部的责任,更是全团的共同责任。基层建设是团的各项工作的基础,基层薄弱,其他工作就没有基础,往往只能打造盆景、甚至沦为形式主义;基层坚实,其他工作就能广泛落地、有力开展。同时,抓基层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有具体责任。开展引领凝聚、组织动员、联系服务工作,都要着眼于增加团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来实施。因此,基层建设需要一把手亲自抓、各部门齐参与,当然基层建设部要承担好统筹责任。第二,抓团的基层建设,不仅是团县委的责任,团的各级领导机关都有责任。团章规定:“团的领导机关要确立基层第一的观念”,这是对每一级领导机关的要求。1961年,在胡耀邦同志的倡导下,全团“六级团委办支部”,使基层组织得到了加强,也使各级团干部有了基层工作的直接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信息化手段的不断丰富,也给不同层级团组织提供了抓基层工作的便利条件。因此,团的各级领导机关都要抓基层,当然团县委要承担好主体责任。
2.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指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问题导向是工作的出发点,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就要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不求面面俱到、穷尽所有环节。目标导向是工作的归结点,加强团的基层建设既要找准目标,更要坚定不移。常立志不如立长志。共青团做的是政治工作,加强基层建设必须始终朝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自己联系的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这一目标去努力。这次提交全会审议的意见(草案)提出的工作目标,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目标在基层建设领域的具体化。全团要始终聚焦“力争到2022年时团的基层薄弱状况得到基本扭转,团的组织力得到明显提升”这一目标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始终对未来有明确的方向感、对当下有清晰的方位感,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有方。我们的考核评价机制也要突出目标导向,在过程控制上不要统得太死,给基层留足工作探索的空间,真正释放出基层的活力和创造力。只要方向对,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胜利,而且一定能积小胜为大胜。
3.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突出重点,就是要深刻把握团员青年结构与流动的趋势性特点,把更大精力聚焦在抓学校和社区领域。针对学生团员占比超过六成的结構特点,以提升组织活力、抓好实践育人为重点,加强学校共青团工作。针对团员青年8小时外主要在社区聚集的特点,以扩大组织覆盖、建设“青年之家”为重点,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最近,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村、社区、企业、高校等10个领域党支部的重点工作任务分别作出了明确规定,充分体现了分类施策。我们抓团的基层建设也要认真向党学习,把握城乡社区、“两新”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的青年流动分布和组织运行机理,在有效继承中不断创新,分领域健全基层团的组织与工作。比如,学校团组织重点抓仪式教育、实践教育和团员意识教育;社区团组织重点抓“青年之家”建设、社会组织骨干;农村团组织重点抓致富带头人培养与联系,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非公企业团组织重点抓区域(园区等)、抓规模以上企业;机关团组织重点立足单位、面向行业。
4.要虚心向社会组织学习。过去,经济领域改革中,很多国企向民营企业学习,提升了管理水平、重新焕发了活力。现在,社会领域改革中,共青团也要虚心向社会组织学习,主要是学习他们的“社会化”。一是学习“社会化”的组织动员模式,通过发掘青年的兴趣、需求,找到把人拢在一起的切入点,进行有效的工作设计和活动开展,逐步形成组织力和凝聚力。二是学习“社会化”的资源筹措方式,动员青年去做服务青年的工作,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变社会资源为工作资源,这对于破解基层“四缺”瓶颈至关重要。三是学习“社会化”的工作运行模式,团干部应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少用、尽量不用“行政化”的方式去部署工作,多用扁平化、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工作。历史上,共青团曾经在田间地头、社区街头用“社会化”方法开展了一些工作,成功走进了“青年心头”,比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工作等。现在,我们向社会组织学习,既是回归自己历史上的优良传统,也是虚心学习“社会化”的实践做法和创新经验,提升共青团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为更好跑赢“三个赛跑”打下基础、赢得主动。
5.要抓两头、带中间。我们要从表彰先进、批评落后这两头入手,带动大多数基层团组织提升工作与建设水平。对于表现好的基层组织和个人,要推广其优秀做法和经验,并加大表彰力度。团十八大对团章进行了修改,增写一条对团的基层组织给以奖励的内容,全团可以充分运用、大胆表彰。对表现不佳的基层组织、团干部、团员,要加以鞭策,该通报的通报、该批评的批评。对于其中涉及违反纪律的,要敢于动真碰硬、严肃执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