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

2019-06-11 11:14赵忠君郑晴张伟伟
中国电化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胜任力模型高校教师

赵忠君 郑晴 张伟伟

摘要: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它能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同时,新环境带来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改变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该文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33位高校教师进行访谈,并使用NVIV010.0对访谈内容进行初步分析,再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三级编码,构建出智慧学习环境下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包含五大维度15项胜任要素及31个胜任指标;然后通过调查问卷对胜任力模型进行均值、标准差和差异系数的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通过了交叉检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鉴别性。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涵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的社会风气,而智慧学习环境服务于学习者终身的、个性的、随时随地的学习,能够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开始逐步向智慧学习环境(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发展,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特征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其核心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环境的改变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教师角色已经发生转变,也需提升相应的教学胜任力,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践行素质教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文献回顾与评析

“教师胜任力”在教师教育领域兴起,最先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通过建立外交官胜任力指标体系选拔外交官事件。随后,20世纪80年代,英国也开始重视教师胜任力方面的研究议题,并试图通过教师胜任力来管理教师绩效,以达到监控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目的。目前,学术界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模型构建、影响因素、评价以及与绩效的关系方面。

学者对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马来西亚的学者Chin最先提出了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后来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智慧学习环境的内涵与特征、发展现状与趋势、接受度与满意度、构建与开发、功效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黄荣怀等学者所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概念被广泛认可,它是指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结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Carter和Linder基于协作学习环境理论,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构建智慧学习教室;也有学者如胡斌武等对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进行了定位研究。

国内外关于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学者已经讨论了信息化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数字学习环境(e-Leaning)等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的概念、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如郭富才对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胜任力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胜任力指标,即包括媒介素养、组织素养、学习素养和媒传素养四个一级指标。朱彤研究了混合学习条件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包括教学资源获取及处理、混合教学设计、网络资源建设与运用、技术与课程整合四个方面的能力。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还只停留在概念界定方面,如Wadmany和Kliachko界定了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的概念,提出教师胜任力将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学习环境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智慧学习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帮助。综上,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还有待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方法选择

目前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采用的基本方法有文献分析法、工作分析法、专家评价法、扎根理论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其中,行为事件法和扎根理论方法被公认为是多种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中最有效的。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以被访谈者的工作岗位为依托,通过访谈深入了解被访谈者在智慧教学中最有成就(成功)和遗憾(失败)的事件,挖掘其中的深层原因,找到目标组和对照组之间行为差异的鉴别性要素,从而提炼概括出该岗位的胜任要素。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Anselm Strauss和Barney Glaser在1967年提出的,是一种以原始资料为依托,事先没有理论假设,从原始资料中归纳、概括、提炼概念与范畴,然后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自下而上的质性研究方法,非常适用于访谈资料的分析,并逐步构建出相应的理论。在此,本研究也选用行为事件法收集原始资料,并结合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二)研究对象

根据扎根理论中的理论抽样方法,即要求样本的选取尽可能地与研究论题、研究内容呈最大限度的相关,在数量上要满足研究论题的样本数量需求。本研究选择的被访谈对象是高校教师,教师所从事专业覆盖法学、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会计、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机械自动化、化学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区别智慧学习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胜任力要素的变化,把被访谈对象分为目标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教师是指在传统教学上得到专家认同、深受学生喜爱,并具备传统教学表现优秀的各项能力素质。目标组教师是指除了具备在传统课堂上表现优秀所需要的各项能力素质外,还具备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学表现优秀的各项鉴别性能力素质,也即在智慧環境下教学能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将智慧教学技术与方法、平台与资源等融入教学中,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和帮助,实现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等。

三、数据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收集

访谈提纲是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媒介工具,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访谈质量的高低,同时也对数据收集的真实性、有效性、客观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参考Mcclelland、丁越兰等的访谈提纲,并依据智慧学习环境、教师胜任力等核心问题确定本文的访谈提纲,采用现场访谈为主、视频访谈为辅的访谈形式。每次访谈之前,要先对访谈对象进行系统的了解,包括个人信息、工作信息以及履历收集与分析等,保证访谈深度和效度。在访谈过程中,请教师回忆自己与智慧学习环境或智慧学习相关的教学经历,对自己认为最成功(精彩)和最失败(遗憾)的三件教学事件或教学环节,采用STAR法则进行阐述——事件发生的情境(Situation)、需要解决的任务(Task)、需要采取的关键行动(Action)、事件处理后的结果(Result)以及这件事情对你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符合条件的33位教师,其中目标组教师有23位,对照组教师有10位。选取3位目标组教师进行预访谈,对访谈情景进行测试,验证访谈提纲的合理性,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验证访谈提纲的有效性。之后,再对剩下的20位目标组教师和10位对照组教师分别进行访谈,并通过比较两组的差异确定能区别一般表现与突出表现的胜任力特征。

(二)数据整理

本研究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010.0将访谈得到的录音文本转码成文字文本。在转码的过程中,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真实、客观地还原访谈情景,整理访谈资料中的语言信息,同时准确做好被访谈者的非语言特征备注。录音文本转码完成,最终得到了33份访谈者的文字文本资料,将近21万字。其中字数最多的文字文本将近14000字,字数最少的文本5000多字。在剔除如副词、代词、量词等无效词汇和与主题无关的词汇之后,得到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胜任力高频词语云图(如下页图1所示)。这些转码后的访谈文本资料将作为扎根理论编码的原始数据。

四、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扎根理论编码的完整过程经历开放性、主轴性以及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本研究在编码过程中由两名编码者进行独立编码,直到达到理论饱和为止,并通过归类一致性(CA=2S/(T1+T2),其中S表示编码人员的相同或相近的编码数,T1和T2表示每个编码人员的总编码数)和编码信度系数(公式为R=N*CA/[1+(N-1)*CA])计算,最终得到教师胜任力编码信度系数(R)在0.8以上,说明两位编码人员的编码结果处于较好水平(如表1所示),能够进行下一步研究。

(一)教师胜任力的开放性编码

通过对33份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概括,形成了73个主题;而后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凝练,将这73个主题整理、合并,概括成43个初始概念范畴。然后,再通过对比两组教师的编码数据,剔除频次在28次及以上(几乎每位老师均有提及)的12个共同指标要素后,得出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的31个鉴别性胜任指标要素(如表2所示)。

(二)胜任力的主轴性编码

对开放性编码的31个初始概念范畴进行差异比较,形成了15个主范畴,即智慧教学意识、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内驱型教学动机、智慧学习平台使用能力、智慧学习平台构建能力、智慧教学设计能力、个性化教学能力、智慧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效果评价能力、交流反馈及时行动能力、智慧教学缺口分析能力、智慧教学缺口弥补能力、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由此,确定了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胜任力指标和指标要素。

(三)教师胜任力的选择性编码

在选择性编码过程中,对31个初始概念范畴和15个主范畴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挖掘出“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素质”的核心范畴,并构建了高校教师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学表现突出所具备的胜任力模型,即“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智慧环境使用与构建-教学组织-评价与反馈-教学提升”(模型结構如下页图2所示)。其中,将“专业知识水平”放在教学组织维度下,主要是因为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教学所需要的资源以及对资源进行组建整合,并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活动。“自我效能感”之所以没放在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维度或其他维度中,原因是从访谈获知“自我效能感”低下会影响教师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及使用,如一些教师认定自己教学经验尚浅、掌控不了智慧课堂或年龄大了没有能力与时俱进等,不能很好地利用新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因而,在教学提升这方面,要先改变这种信心不足的局面,才能在其他方面进行更好的改善与提升。所以,将“自我效能感”放在教学提升维度上更合适一些。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提出

通过上述扎根编码,构建出如图3所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由5个维度、15个主范畴和31个初始概念范畴构成。在三角模型的底端,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层、智慧环境使用与构建层容易被教学工作者忽视。但是,只要教学工作者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这将对教学组织层、教学评价与反馈层以及教学提升层来说是有益的。本文将从名称和定义两个方面描述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要素。例如,智慧教学意识是指在意识层面上认可智慧教学,不仅能够意识到智慧教学环境对自身目前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还能意识到智慧教学环境在促进高校教育发展上的重要意义;学生群体分析能力是指教师能精准掌握自己授课班级学生群体的学情状况、学习态度和学习诉求等,从而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个性化资源推荐能力是指教师具备甄别智慧学习环境中数据信息与学习资源,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知识结构、学习习惯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具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分享、推荐学习资源的能力;启迪学生智慧能力是指教师除了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需要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擅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交叉检验

本文为验证所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是否能如实、有效地反映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的胜任素质,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依托网络平台,获取各大高校教师相关数据,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一)问卷编制

问卷的主体内容设计根据表2中的胜任指标要素和释义,在借鉴郭春才、孟凡媛、李梅等设计的量表基础上,经过删除、添加、修改,形成36个胜任力题项。采用四点量尺对问题进行打分,其中4代表完全符合,3代表比较符合,2代表部分符合,1代表不符合。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到Cronbach a值为0.957>0.8,说明测量信度高,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二)样本分析

借助“问卷星”平台,通过本校老师的人际关系,将链接发放给其他高校的老师,除此,还通过网络搜集在智慧教育领域有研究成果的高校教师相关信息,并将链接发放给他们填答。通过统计发现,在线填答了共268份问卷,除掉填写不全、基本信息中第7题“有无智慧教学成果”或第8题“教学评价是否优秀”题项中选“否”的无效问卷24份,问卷有效率达91.04%;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相近,男性占比稍微高一点,达到52.46%;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阶段,占总数85.25%;学历主要是博士,占总数的69.67%;受访对象主要是讲师,占比达到64.34%,而教授仅占总数的9.43%;教龄在0-10年阶段的占85.25%,在10年以上阶段的占14.75%。

(三)模型检验

1.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维度

表3显示了问卷中每个问题的打分频次分布、平均值(Mean)、标准差(SD)及差异系数(CV),表5至表8同此表。在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层面,内驱型教学动机与学教并重的均值都很高,尤其是内驱型教学动机,它的均值超过3.5,接近“完全符合”。这说明,教师的成就感、使命感等内在的教學动机是促使其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要素。此外,学教并重的均值也很高,接近3.5,说明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必需转变教学理念,不仅要“以教为中心”,更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教师快速融入新教学环境的前提。智慧教学意识的均值相对前两者来说是较低的,但都超过了3.0(比较符合)的标准,所以,也是构成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组成要素。

2.智慧环境使用与构建维度

如表4所示,在智慧环境使用与构建维度,主要由教师的智慧学习平台使用与构建能力反映,它的均值相对其他维度的胜任要素均值来说是最低的,但是也达到了3.09,被认为是“比较符合”的。作为数字学习环境高端形态的智慧学习环境,它拥有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等更加丰富、智慧;再加上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实践性更强,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中收集的信息、资料更加广泛。所以,智慧学习平台使用及构建能力是教师成长为智慧学习环境下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胜任要素。

3.教学组织维度

教学组织维度主要包括智慧教学设计能力(Q7-Q12)、个性化教学能力(Q13、Q14)、智慧课堂教学能力(Q15-Q22)和专业知识水平(Q23-Q28)四个方面的胜任要素(具体均值如表5所示)。各个要素指标的均值均超过了3.0(比较符合),其中,情绪觉察力的均值最低,只有3.09。原因可能是调查对象中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人数占比达到了50.82%,他们从事教学的年限比较短,在洞察学生情绪方面的能力相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有所欠缺,但这并不意味着情绪觉察力对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绩优表现不重要。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内化的均值最高,达到了3.43,这说明表现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时刻贯彻智慧教学理念,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专业知识水平下各个胜任指标的均值与其它胜任要素下的各个指标相比,整体水平偏高。

4.教学评价与反馈维度

在教学评价与反馈维度分析中(如表6所示),交流反馈及时行动能力的均值最高,由此可见,交流反馈及时行动能力是教师在智慧教学环境下表现优秀的一个重要胜任要素,它不仅需要老师就学习上的事项经常与学生保持交流与联系,更重要的是交流反馈的及时性。这是因为智慧学习环境讲求学习效率,并能够提供各种打破时空局限的沟通交流工具方便老师和学生交流,让老师能够及时将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让其及时更正学习中的不足,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5.教学提升维度

在教学提升维度的均值分析中(如表7所示),自主学习能力的均值在4项胜任要素中是最高的,高达3.47。自主学习能力于老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胜任素质,因为只要具备这项胜任要素,任凭教学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学科前沿理论如何完善、不论教学技术如何发展,老师都能迅速适应教学的变化,并融入其中。在自主学习能力中,自主学习意识的得分相比自主学习行动更高,这说明目前教师在自主学习上的想法总是比付诸行动的要多,忽视了将学习想法付诸行动后教学水平方能有所提升的道理。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智慧环境使用与构建、教学组织、评价与反馈和教学提升五大维度的15个胜任要素31项要素指标的均值都在3.0以上。并且,各个胜任要素指标的标准差(SD)与均值的比值,即差异系数(CV)在0.18-0.28之间,都比较小。差异系数数值越小,表示各样本之间的离散程度越小,进而均值的代表性就越好。这说明本文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中的所有要素全都得到了验证,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六、结论与讨论

借助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基于“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主题,对33位来自各大高校的教师进行访谈。经过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处理以及目标组与对照组对照处理后,概括出68个主题、30条鉴别性初始概念,智慧教学意识、学教并重、内驱型教学动机、智慧学习平台使用能力、智慧学习平台构建能力、智慧教学设计能力、个性化教学能力、智慧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效果评价能力、交流反馈及行动能力、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智慧教学缺口分析和缺口提升15项教师胜任要素,并按照一定逻辑构建了由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智慧环境使用与构建、教学组织、评价与反馈和教学提升五大维度构成的“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然后,经过问卷调查的实证检验,证明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所构建的胜任力要素模型中包含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学生群(个)体分析、教学评价胜任力要素与何齐宗和熊思鹏、袁磊等学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结果相同,内驱型教学动机、专业知识水平要素与孟凡媛等学者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结构的研究结果相同。在教学对象分析上,本文除了关注学生群体外,也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化情况;在交流反馈上,不仅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交流与反馈,更加强调交流反馈的及时性;在对团队协作要素的理解上,认为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不仅强调同事之间的合作互助,也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本文考虑到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所提及到的专业知识水平要素是高校教师在新环境下设计、组织及成功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因而将其调整在教学组织维度上;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在提升智慧教学缺口分析与缺口弥补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而将它们归纳在教学提升维度上。除此之外,本研究所构建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特别关注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并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提炼出在这种环境下影响高校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能力要素,如智慧教学意识、智慧学习平台构建及使用能力、个性化教学能力、智慧教学缺口分析及缺口弥补能力等,是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才强调的,而专业知识水平、课堂教学能力等是传统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下都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可以从教师自身和高校教学体制两个层面进行优化。

教师层面需要不断学习、自我成长,更新教育观念、重塑教师角色、变革教学和评价方式,实现内在职业尊严和外在专业角色的融合,以适应智慧学习时代的教育要求。具体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优化:(1)更新智慧教育观念,以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为最终目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響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填满一桶水,而需要点燃一团火。教师必须更新智慧教育观念,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重塑为“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激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智慧;最终找回“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初心。(2)深度融入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创新应用,提升智慧学习平台的使用能力和构建能力。大力推进智慧教育离不开智慧学习支持环境构建,教师作为智慧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经历者与研究者,不可避免地要从智慧学习环境的“简单使用者”转变为“建设与创新应用者”,因此必须大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深度融入其建设和应用的全过程,创造性地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方面:一是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老师提供教学想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企业提供平台、技术支持等,更加高效地完成智慧学习平台的构建;二是教师利用云网端一体化教学空间,实现教学资源的汇总、存储,方便随时随地随需地备课和共享交流。这一过程亦是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的知识碰撞、互动提升的过程。(3)构建信息化教学共同体实时互动机制,增强智慧课堂教学能力。智慧学习环境实现了教师、学习者和教学服务者的无障碍联通,也带来了教育集体智慧爆炸的可能。教师可以利用社交软件组建教学团队,就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构建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教师与用工企业之间等多方面的教学实时互动机制:一是利用信息化教学共同体的集体资源和智慧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这是智慧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二是分享教学过程,探讨和分享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困惑和经验,潜移默化地提升诸如情绪察觉等能力;三是基于智能环境所提供的学习数据,支撑信息化教学共同体对教、学规律的探究,科学有效地增强智慧课堂教学能力。(4)“教、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智慧教学缺口分析与弥补能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不论是智慧教育创新还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和生态重构,都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反思和深入的研究,只有“教、学、研”一体化发展,针对智慧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找出自身智慧教学缺口,结合科研中的前沿知识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重构智慧教学设计,并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实现弥补缺口,即“教、学、研”一体化发展最终促进教师智慧教学缺口分析及弥补能力提升,更好地胜任智慧教学工作。

高校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在促进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发展方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深入开展绩效、学科建设和资源共享等制度建设,引导和激励教师深度融入智慧教学工作。制度建设是智慧教育实现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充分发挥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深入全面地进行相关制度建设。根据制度相关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师个体发展的相关制度的创新,应涵盖教师入职、评聘、绩效和培训等全部环节,全方位选拔和激励教师成长为智慧型教师。如完善教师绩效体系,提高教学评价指标在考核中的占比,并向老师贯彻教学与科研并重观念,引导老师在教学上多花时间和精力等。二是教学共同体和学科建设制度创新,高校应该以智慧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打造优秀师资队伍为途径,着力打破院系、专业的壁垒,以制度创新引导交叉学科智慧教学共同体的建设。与此同时,应该强本固源,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学科和科研的良性互动,实现大学科的合理布局。三是学校层面对外辐射与共享的制度创新,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大学科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校际多元合作,高校应从制度层面创新,加强智慧教学效果辐射和资源共享。(2)加强教学资源和服务建设,优化教师智慧学习环境使用体验。高校是教师教学活动创新的主要场所,也是智慧学习环境使用的基本单元。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优势所在。高校不能停留在智慧教学软硬件的建设上,更应以“智慧学习环境创新应用”为方针,面向互联网构建云端教学资源库,并配套适时、适需的教学服务,优化教师使用体验,最终实现教学模式变革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3)创新智慧教学培训的内容和模式,切实解决教师智慧教学中的困惑和难题。教师是高校的核心资源之一,高校应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效度,以便从核心改变现有的教学体系。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是智慧教育的第一批学生,感受智慧学习环境所提供的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全面满足教师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具体而言,在培训内容上做到“面向问题”“面向前沿”“面向所需”;在模式上做到“泛在”“灵活”“智能”,从示范项目推广到常态培训,以便深入了解教师在智慧教学中的困惑,逐个击破在智慧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最终实现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访谈样本中高校理工科教师占比较小,在学科之间没有达到完全平衡,并且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教师胜任力的比较也没有在文中讨论;此外,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本身的缺陷也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后续研究可以从专业、课程等诸多角度切入,采用更多元的方法验证、完善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作者简介:

赵忠君: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专业发展(2419402113@qq.com)。

郑晴: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27472463@qq.com)。

猜你喜欢
智慧学习环境胜任力模型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即时反馈系统设计研究
胜任力模型在煤炭销售企业人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素质结构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