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新探索

2019-06-11 11:23王丽娟石耿立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作家课程研究

王丽娟 石耿立

近十几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对文化创意与策划人才以及写作人才的需求在骤增。在新态势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链条重要环节的“创意写作”,在中国也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注目,“创意写作”带来的全新的学科辐射效应以及文化创意人才良好的社会就业需求,促使着众多高校文科教学改革探索者着手构建这一新兴专业,把创意写作课程纳入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意写作”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实训过程,破除传统的“纸上谈兵式”的大学基础写作僵化教学模式,最大化地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动手能力,是和中国大多数高校重产学融合、重社会应用转化的办学宗旨相一致的。

简单来说,“创意写作”有两个新视野:第一,“创意”第一性“写作”第二性的视野;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1。着意培养有创造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从业人员。通过“创意写作”学科的理论建构,“创意写作”一线教学可以更多地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结合,使未来文学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切实在高校进行,高校创意写作课堂也可以提供作品创作和孵化支撑,高校将真正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动机”。

目前,作为舶来品的“创意写作”在中国落地不足十年,面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校写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方兴未艾。

西方“创意写作”学科引入国内高校虽然才不足十年的时间,但“创意写作系统”却跟中国当代文坛作家成长的历程渊源很深,尤其是新时期。新时期文学的发轫和繁荣,跟西方“创意写作系统”的影响密不可分。上世纪40年代开始,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的丈夫作家保罗·安格尔,曾做过24年的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对“创意写作”在美国大学内得以确立和推广发挥过很大作用。1979年以后,两岸很多知名作家如:余光中、王文兴、白先勇、萧乾、艾青、陈白尘、茹志鹃、王安忆、吴祖光、张贤亮、冯骥才、白桦、汪曾祺、北岛、阿城、刘索拉等,都参加过美国大学开办的“创意写作”工作坊。著名美国华裔作家严歌苓、哈金等也是从“创意写作系统”走出来的作家。

近年来国内文学教育及文学创作实践者一直以来也多有发声。比如作家尚爱兰在《给我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作家》中就提出写作能力可以造就的问题:“语言表达,一定不是某些人独有的特异功能,每个孩子都有语言表达的潜能。”2她的女儿、青年作家蒋方舟就是她言论很好的例证。蒋方舟在尚爱兰的指导下,7岁开始写作,9岁出散文集(目前蒋方舟已从清华大学毕业,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尚爱兰认为孩子对语言非常敏感,在对词语创造性吸收、转化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葛红兵教授也认为作文“别无他物”,就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做人。 “只有是独立思考的,怎么写都会是好文章。” 我们的文学教育前辈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也说过,教学是学生发现自我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双向”互相激发潜能的过程和生命运动。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一套高校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学不治用、操作实践性弱的流弊越来越突出。不但与大学的办学宗旨相违背,同时也与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时代需求相脱节。

我们充分考虑到写作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方面勇于创新,根据教师多年讲授写作课程的经验建立系统的写作训练系列。

多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做写作的田野调查工作,不但开设大学“基础写作”,还开设“民俗学”课程,让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学生深入菏泽地方采风,收集整理地方民歌民谣、民间曲艺文本、文化风物记载等做研究、搞创作。无论传统的大学基础写作还是“创意写作”,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写。在教学中我们克服重理论而轻技能、轻实践的偏向,突出了写作训练系统,设计了包括单项练习和综合写作实训等多项内容的写作训练题库,为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而又切合实际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写作。

写作教研室教师授课向来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运用启发式、混合式教学手段,理论讲授和课堂讨论、反馈相结合,通过各种单项训练方法刺激学生发掘、收集写作素材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造性想象的空间,以规定每两周、每生至少写一篇文章的频率保证写作训练数量的有效跟进。运用多种辅导答疑形式,如面批、讨论、课内师生对话、课外师生对话等。

我们也非常注意加强多媒体教学设施在写作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鼓励所有大学写作课教师潜心备课,丰富教案信息,制作生动直观、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打破文科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通灌整个课堂的沉闷课堂教学局面,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

为适应高校转型发展新形势,加大教学改革的推进力度,2015年下半年,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2017年更名为: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下决心把写作教研室作为院系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学习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改革经验,把“创意写作”课程纳入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三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向本科生筹备开设“创意写作”课程。

通过“创意写作”项目研发实施,“创意写作”课堂形成了师生面对面,边写作边讨论、反馈、总结的“创意写作工坊”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跟学生面对面互相激发写作潜能,共同创作和分享创意成品,授课效果非常好。开课以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打铁还得自身硬,由于授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写作潜能和写作才华能最大化地被激发出来,很快推出创意写作成果,在授课教师自创的“创意写作小栈”网络微信公众平台上分享、推送,多位学生的创意作品被《菏泽青年作家》《牡丹文学》等地方文学刊物选中、刊发。

通过创意写作课程的设置,激发教师们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热情,并在《北京文学》《人民文学》《诗刊》《扬子江诗刊》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上發表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形成,为“创意写作”课程教学和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入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意写作”是“创意”加“写作”,首先我们认为它是一个突破既有观念的创造性的活动,然后才是一个写作行为,“写作”只是“创意写作”这个创造性活动的实现形式,是第二性的。所以我们认为“创意写作”理论研究重心,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刘锡庆先生等建立起的注重“文章结果”的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有根本的不同。“创意写作”坚持的是“过程写作”理论,更关注文章“写的过程”,并非对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体等进行单摆浮搁、支离破碎的“语文”研究或“辞章学”研究。“观念的突破”和“表现的创新”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也是“创意写作”的本质所在。

如何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开想象的时空经纬,让他们想象、联想的翅膀腾飞起来,成为一个有创造力、敢于进行创意探险的人,是我们着重要考虑的,也是所有创意写作学研究学者们都看重的: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创意写作”为何,即本体论研究,包括“创意写作”的内涵、规律、特征,还有与文化创意产业链条的互动关系、社会动能转换等;其次,“创意写作”系统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包括过程环节、组织实施等;另外,还有对社会和高校“创意写作”教育体系的研究,包括体系建构、课程设置与对接、实践训练方法与手段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创意写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承继与创新;研究创意写作课堂实践实训方案的规划与实施;研究创意写作课堂实践操作过程中“创意”与“写作”的关系;创意写作课堂“讨论、反馈”环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研究等。通过以上的研究探讨,我们力求给我们处于起步阶段的创意写作课程实践以系统的学科理论支撑,从而把我们的“创意写作”引向深入。

在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和取得一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成绩后,我们也建立课题立项研究小组,以西方先进的创意写作“工坊”教育教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上进一步做文章,以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对比总结和案例研究等为主要手段,真正贯穿在实践中研究,也在研究中提高的理念,从而催化出更多的研究成果,也激发最新研究成果向课堂實践的有机和快速转化的动力。

我们目前所做的“创意写作”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创意写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承继与创新;创意写作课堂实践实训方案的规划与实施;创意写作课堂实践操作过程中“创意”与“写作”的关系;创意写作课堂“讨论、反馈”环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创意写作”教学模式实施步骤中关于学生“分享与发表”的调查等。还有创意写作文体探究:文学性写作与非文学性写作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体写作深化研究等等。为创生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系统“创意写作”学科做出积极、有意义的探索。

“创意写作”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教学项目,它的实施对我们文科院系(尤其是中文、传播)专业品牌特色的凸显和发展,对学校实践性应用型大学的建设都有着非凡意义,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注释:

[1]许道军,葛红兵.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

[2]尚爱兰,给我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作家[J].档案记忆,2017(04):21-23.

王丽娟: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创意写作方向副教授。

石耿力: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创意写作方向教授。

猜你喜欢
作家课程研究
作家谈写作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