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瑶
儿童常常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步建立起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林林通过模仿“小偷”来吸引小伙伴,反映出林林有对小偷的认识,预测“小偷”能够获得大家的关注,因此热衷于扮演小偷的角色。我们能够看出林林是个善于观察、敏感、能够预测结果的孩子。尽管“小偷”的标签让林林吃了不少苦,但是他依然坚持扮演小偷,表明了他有非常強烈的同伴交往需求。
但是,“小偷”这样的负面标签只会暂时让林林获得关注。长期以往,“小偷”这个词的反复强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林林的言行,而“小偷”标签也会成为大家对林林的刻板印象,不利于其进行正常的同伴交往和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我觉得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策略,让林林自己主动摘下“小偷”的标签,让他明白除了扮演小偷以外,还有很多和同伴交往的更好方式。老师可以试试下面的策略。
◆ 通过“共情”理解别人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幼儿处于“自我中心”,倾向于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自我意识普遍较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以“利己”原则为先导。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故事、游戏等各种形式鼓励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幼儿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改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比如,当幼儿出现攻击性或争抢玩具的行为时,引导他们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个小朋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幼儿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想法。
◆ 在真实体验中主动领悟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不能靠简单说教,而需要在真实的情景和体验活动中自然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教师可以加之利用。当幼儿不知道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时,或者请求被同伴拒绝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交往技巧,或者融入游戏、亲身示范,比如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演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
◆ 在合作中建立友谊
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幼儿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亲密关系。教师可以多设计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语言提示,如“你们是怎样合作的”“合作愉快吗”等问题,或动作示范,潜移默化地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