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2019-06-11 02:26王晓航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3期
关键词:黄炎培高职生工匠

王晓航

[摘           要]  大国需要工匠,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也将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使命。黄炎培作为近代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提出职业教育应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这些思想对今日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    键   词]  高职生;工匠精神;知识型工匠;乐业工匠;工匠人格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108-02

改革开放的40年来,中国毫无疑问地成為制造业大国,但同世界先进制造业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关键在于质量,核心在于我们能否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大国制造需要大国工匠,作为培育大国工匠的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将“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要素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待职业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即从业者对职业的敬畏与执着的追求、对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曾指出,“‘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可以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极致的职业素养,它是深深扎根于从业者内心的职业人格。

弘扬“工匠精神”并非只是泛泛而谈的口号、标语,而应该落实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反映在每一个高职生的思想和行动上。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素,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涵养学生的“工匠人格”,塑造大国工匠。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三个层面:(1)职业道德层面。职业道德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职业道德层面的“工匠精神”表现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责任意识;(2)职业技术层面。对技术技能的不懈追求是“工匠精神”的本质所系,职业技术行为层面的“工匠精神”表现为专注于细节的钻研精神和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创新意识;(3)职业认同层面。对职业的认同与热爱是“工匠精神”的初心所在,职业认同层面的工匠精神表现为对职业的深度认同与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信仰。

二、当代高职生“工匠精神”现状

在全世界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它们的长寿秘诀正是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反观中国制造却被贴上了“廉价”和“低质”的标签,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难以占领世界主流市场,甚至很多国人也开始不买“中国制造”的账而加入“海带”大军。在普遍的心浮气躁,追求即时利益的不良社会氛围影响下,当代高职生普遍缺乏“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意义与内涵严重认知不足、对未来职业缺乏认同感、职业信仰缺失显著。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高职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大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知道、听说过、很重要等基本层面,对“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却不甚了解,往往将“工匠精神”具化为高端奢饰品品牌和高端技术品牌,缺乏理性认识。

培育“工匠精神”、塑造大国工匠,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共识,但由于受到现代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当代职业教育片面地强调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职业技术文化,即“工匠精神”的培育,尚未形成有效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往往停留在对“工匠精神”的口号式宣传,这正是当代高职生对“工匠精神”缺乏理性认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二)职业认同感偏低

高度的职业认同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然而,由于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轻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甚至高职学生及其家长也将其自归为“底层”,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

笔者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了职业院校就意味着当工人,是没有前途的,不过是为了混个工作干而已;有的学生来到高职是因为一时没有考好,来到这里也并不是为了学技术,而是为了过渡升本;有的学生即使毕业后去了一线,也只是把这个工作当作暂时的跳板,未来有机会还是要去当“白领”的。

“蓝领”与“白领”的划分,固化了人们对“劳力者治于人”的思维定式,同时也强化了高职生对其自身定位及其未来发展的不自信,使其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工匠精神》一书的作者亚力克·福奇在其书中指出:“只要有好点子,并努力把它实现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工匠。工匠并不单指传统意义的手艺人,还包括使用现代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加强职业认同教育,帮助高职生及其家长跳脱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维定式是高职院校弘扬“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职业信仰缺失

“工匠精神”源于从业者对自身事业的热爱之心,对事业的热爱和热情是工匠们精益求精、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这颗心正是工匠们的“职业信仰”。当前,社会整体氛围趋于浮躁,“一夜暴富”的新闻更是冲击着当代高职生的内心,使他们的职业观不断“利益化”“物质化”,而对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却明显淡化,职业信仰普遍缺失。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当代高职生职业信仰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就业观和择业观两个方面。在就业观上,普遍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学习主动性不高,在课堂学习中只是照做,不去深究,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规划;在择业观上,往往过分强调工作环境和待遇,达不到心理预期便马上跳槽,功利化倾向明显。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强化职业信仰教育是塑造大国工匠的当务之急。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培育当代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启示

提高当代高职生对“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强化高职生的职业认同与职业信仰教育,构建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弘扬与培育的关键所在。黄炎培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站在“工匠精神”的视域下,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进一步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有着重要启示。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手脑并用”培育知识型工匠

中国古代素来重致仕而轻四民,读书人饱读圣贤书为的就是考取科举,走入仕途,光耀门楣。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重学术、輕实践”的社会氛围,读书人只会“死读书”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黄炎培坚决反对旧教育“死读书、读死书”“轻视实践、鄙视劳动”的教育体制,认为旧教育的弊端是导致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根源所在。他提出教育必须坚持“手脑并用”,坚持“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并以此为原则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所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

真正的“工匠”并不等同于体力劳动者,而是知识、技术的践行者与创造者,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世界文明是人类手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没有手脑的联合就不会有生产力的进步,如果瓦特没有将发明“蒸汽机”的构想付诸实践,那么就不会有蒸汽机的出现,也不会带来生产力的第一次变革。然而,在与黄炎培先生提出“手脑并用”教学理念相距一个世纪之久的今日,国人“重致仕,轻职业”“重学术,轻实践”的思想并未发生根本扭转,普遍认为就业的第一选择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和“白领”。借鉴黄炎培“手脑并用”的教学原则,将培养“知识型工匠”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并重,合理安排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强调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主动进行理论探知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进行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锻造“工匠素养”是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知的基础,更是在用实际教学成果向社会证明“工匠”并非“治于人”,有助于改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认知。

(二)职业认同教育:“作工自养”涵养乐业工匠

在《职业教育该怎么办》一文中黄炎培强调,在糊里糊涂中将社会分做死读书老不用手的士大夫和死用手老不用读书的劳动者,是使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有业者不能乐业的关键因素。他倡导“读书为做工”“作工自养”,提倡“作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然而,当前很多高职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产生“自我矮化”的心理,对未来充满担忧与不确定,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专业技术,有的学生临近毕业却什么都不会,在面试中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无从应对,更谈不上乐业。

借鉴黄炎培“作工自养”的主张,加强职业认同教育,在“手脑并用”培育“知识型工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身发展,在职业认同教育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宣传胡双钱等“大国工匠”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无分贵贱、职位无分高低,只要能够做出成绩,对社会有贡献,就会受到社会认可,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劳工神圣”“劳动光荣”的就业观和职业观,激发学生对成为“工匠”的自豪感,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乐于学习,培养乐业工匠。

(三)职业信仰教育:“敬业乐群”铸就工匠人格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爱国主义情操、热爱职业、乐于为他人与社会服务的“健全优良之分子”,指出“敬业乐群”是职业人格的核心,即要求受教育者认识职业之真义在服务社会,养成责任心,养成勤劳习惯,养成互助合作精神,养成理性的服从美德,并具有稳健的改革精神。他倡导学生爱国不废求学、求学不废爱国,提出“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的极端信仰,在推进高职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涵养乐业工匠的前提下,塑造大国工匠更需要率先铸就工匠人格,即对职业的信仰。在“敬业乐群”人格教育思想的方向引领下,高职院校应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塑造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体而言即是一种创新为民、制造为民的职业追求,鼓励学生将“敬业乐群”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将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刻苦学习专业技术,努力为企业创收,为社会服务,为实现制造强国而不断钻研、反复探索、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亚克力·福奇.工匠精神 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2]董爱国,李爱云.对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研究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3]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

[4]黄英,郭亚兰.黄炎培人格教育思想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10).

[5]郑航芝.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文化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猜你喜欢
黄炎培高职生工匠
90后大工匠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光影视界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工匠神形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