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之我见

2019-06-11 05:36高志民
北方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抗战时期艺术歌曲

【摘要】中国的抗日战争使我们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性挑战,这个年代,艺术歌曲治愈心灵、振奋人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抗战时期的艺术歌曲,彰显了它独特的艺术特性并发挥其价值功能,同时融合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也使中国艺术歌曲进入了新的领域,其创作手法和美学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抗战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艺术歌曲源起

中国艺术歌曲的初创始于新文化运动之后,在“洋为中用”思潮的时代背景下兴起。这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到西方国家进行学习,将西方的作曲技法、音乐理论及西方音乐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并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初期的代表人物是萧友梅、青主、赵元任等,他们都有到西方学习的经历,也正因如此,中国艺术歌曲从此走上借鉴、吸收西方作曲技法而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的道路,并尝试着以中国诗词为歌词,编配以丰富的和声织体,将旋律音调与汉语言诗词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雏形。如萧友梅于1922年写的作品《问》,选取易韦斋的诗词作为歌词,音乐旋律方面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元素相融合,词曲结合紧密,曲式结构灵活,表达了作者对内忧外患、时局混乱、忧国忧民的心声,是当时极具影响的艺术歌曲。

二、中国艺术歌曲文化性质

随着“西体中用”思潮的兴起,中国艺术歌曲在经过萧友梅、青主、赵元任等人的尝试与发展后,成功将西方的作曲技法及音乐理论引进国内,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具备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融合的文化内涵。从选词方面来看,作曲家都选取了中国古诗词及现代文学诗词作为歌词,具有语言简练、诗词押韵的特点,文字天然地符合了音乐的韵律特质,诗词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语言、民族气质、民族情感,也展示了意境深远、声色双绘的中国美学风范。从音乐上来看,作曲家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旋律与和声逐渐丰富,注重音乐与诗词并重,旋律与中国语言交相辉映,以展现我国五声调式的线性美。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中国美学文化和审美特质的中国艺术歌曲。

三、抗戰时期艺术歌曲特征

如果说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初期是萌芽期,那么抗战阶段的中国艺术歌曲就是发展期,艺术歌曲因其曲高和寡的室内性体裁以及题材的限制,同抗战时期的群众歌曲有一定的区别。群众歌曲有着鲜明的抗战主题,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具有简单易唱、号召性强、群众性的特点,成为抗战时期的主流歌唱音乐,同时也成为宣传抗战主题的主要音乐工具。虽说抗战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并非主流歌唱音乐,但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是艺术性。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萌芽期后,无论从题材的选择上还是音乐创作上,都更加契合艺术歌曲的属性,注重人声与音乐的民族化发展,曲式结构严谨,尊重其艺术性;另一方面是时代性。用一句老话总结就是时势造英雄,这一阶段造就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如黄自、陆华柏、贺绿汀等,他们的作品成为各类音乐会的经典传唱作品。由于时代原因,艺术歌曲在一时期受到了抗日救亡革命运动的影响,并与群众歌曲有机结合,形成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属性。

四、抒情性艺术歌曲

这一类型的中国艺术歌曲同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一样,注重发挥艺术歌曲的抒情性,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诗”与“乐”的完美融合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抒情性艺术歌曲作为西方音乐的“舶来品”,创作上有机地借鉴与融合,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的抒情性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也有一定区别,从广义上讲,由于创作者本身就有民族情怀,这就决定创作者的作品风格以及民族文化,中国抒情性艺术歌曲想追求一种真实美好、积极淳朴的状态。这一时期的抒情性艺术歌曲以黄自的作品最为出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文以黄自抒情性艺术歌曲作品为例,浅述抗战时期抒情性艺术歌曲的一些特点。

黄自的艺术歌曲专辑《春思曲》中收录了三首抒情性艺术歌曲,分别是《春思曲》《思乡》和《玫瑰三愿》。此专辑创作于1932年,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之时,淞沪会战停战后,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阶段。黄自创作的这三首艺术歌曲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春思曲》以韦翰章的诗词作为歌词,道出了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引发托物言志、思亲情愫的事物入诗,表现出情感的跌宕起伏,同时也体现诗词的抒情性。从音乐上分析,这首作品是三段体曲式的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这首作品的拍子,使作品旋律富有动感。前奏采用三连音的手法,从音乐上直接表达出主人公一种归心似箭、焦躁不安的情绪。发展到中段,伴奏织体改为琶音音型,更加富有歌唱性和流动性。到了后段,伴奏织体运用得更为浓郁,同时力度加强、音域拓宽,结尾处从音乐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伴奏音型又开始出现了主题旋律,增强了作品的抒发性。

五、现实性艺术歌曲

抗战时期由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群众歌曲得到了蓬勃发展,艺术歌曲虽受自身属性所限,但抗战题材的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也迎合了当时抗日救亡的主题,反映人民受压迫的现实性艺术歌曲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因其体现的艺术性和现实性,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和传唱。现实性艺术歌曲在抗战中也起到了很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并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功能。这类题材的歌曲创作如陆华柏的《故乡》、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抗战题材艺术歌曲,在当时几乎没有人不会唱。

以歌曲《故乡》为例,歌词选自张帆的词作,创作于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代。据了解,陆华柏在谱写这首歌曲时,感情非常真挚,音乐旋律和伴奏织体同时涌上心头,一气呵成,甚至有的音符都是含着眼泪完成的。通过歌词可以了解出民族危机深重、人民流离失所的现实状态,同时表达了词作者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之情。再观音乐,采用了单二部曲式结构,陆华柏分别对这两段进行了独到的艺术处理,此处笔者不再赘述曲式结构。第一段,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将作者的思绪带到了故乡,伴奏以模仿性的复调手法及色彩性的和声,描绘以前的故乡是多么美好。第二段则形成鲜明对比,旋律变为和声小调,增强了戏剧冲突,伴奏织体变为柱式和弦,营造出一种紧张不安、慷慨悲愤的音乐环境。

六、抗战时期艺术歌曲时代意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我们中华民族迎来历史性挑战的时候,艺术歌曲同群众歌曲一样,发挥的治愈心灵、振奋人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抗战时期艺术歌曲的存在,具有了它独特的价值意义,其融合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也使中国的艺术歌曲进入了新的领域,创作手法和美学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简言之,艺术歌曲的发展不应当是停滞不前的,应以理性健康的民族文化情怀去丰富艺术歌曲的多样性,尊重美学规范、文化属性及创作规律,才会使中国艺术歌曲发扬光大,屹立于世界的艺术歌曲之林。

参考文献

[1]冯康.中国艺术歌曲选(1920-1948)[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余复生.路在何方—文化视域下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J].音乐创作,2017(2).

[3]周筠.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若干阶段发展的认识[J].音乐创作,2017(9).

作者简介:高志民(1994—),男,汉族,内蒙古锡林浩特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抗战时期艺术歌曲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西方音乐的魅力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