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十年来,东方“意象性”融入表现性油画已成为我国当代油画发展的重要形式。本文将分析在高校油画表现的教学中,融入东方“意象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象性” 中国文化 民族化
油画传入中国后,几十年内完成了油画的历史变革。在当代艺术空前繁荣的今天,记录不再是油画最重要的意義,而更多体现在画面中的是艺术家个人观念的表达,这就使得油画脱去了沉重的写实枷锁,进入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在油画语言形式纷繁复杂的今天,表现的模式和方法不应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应该抱有开放的态度。转变过程中将艺术家具有的人文内涵融会于油画作品中,成为其最重要的一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艺术家生长的土壤、灵感的来源,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审美趣味。东方“意象性”的融入,催化了新型表现手法的发展,促使艺术语言进入一个更加繁荣发展的时期。
一、东方“意象性”的融入是油画表现民族化的成果
长久以来,在油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都在主动靠近西方油画的语境。使油画这种西方的绘画形式在中国的语境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是中国人获得话语权的重要方法。
油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不是照抄照搬现实物象,也不以套用某种“公式”来建构画面。油画作品不应以与物象的相似度来评判,而应以画作是否反映了艺术家内心理性与感性认知相协调而构建的画面来评判。这种认知是深受艺术家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再一味地沿袭西方表现性油画的模式,会使画作的文化内涵缺失,就像没有根基的植物,无法汲取养分,也无法生长、壮大。中国传统的精神和文化是中国油画艺术家生长的背景,为其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养分。
我国高等院校的油画教学大都围绕现实主义进行,长久以来从未改变过。在大量的基础课训练以后,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绘画信息输入,学生会产生油画就是画得精、画得像、画得好等对于油画的偏差理解。一旦头脑中形成这种概念,想要重新打破是十分艰难的。继续下去,会使学生越画越油,失掉画面的生动性和绘画感。
高校油画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达到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绘画模式,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构建画面能力后,能够自主创作。只对油画有片面的了解,以为油画只有写实或现实主义这一条路,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是没有思想的。要引导学生将中国的人文精神注入创作过程,就能够很好地打破这一局面。“意象性”是中国的绘画语言,体现中国的审美意味。把西方绘画的艺术面貌转化成表现中国气质的艺术语言,抒发表现中国人的情感。依托传统的文化构架,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创作依据和灵感来源,辅之以适当的视觉表现形式,画面就会呈现东方意蕴。
二、东方“意象性”的融入使油画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
绘画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油画也不例外,创作过程是对物象的理解、认识和反复修改的过程,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作品在视觉上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在画布上的反复寻找,折射出艺术家的客观印象和主观情感。
中国画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讲要在学习客观的自然物象之后,再以心中所想进行创作。“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不过分追求形象上的相似,而是以“气韵生动”来体现物象的生气和韵律。这是中国画“意象性”的写照。
让学生在学习油画的同时,更多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画的精神,能够给学生的创作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撑,也使学生在油画表现上,尝试更多的可能。传统文化并不是某种具体的事物或某种清晰的符号,并不能被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带入画面中,能够汲取的是其“意象性”。而“意象性”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使它在画面的表现千变万化。融入东方“意象性”的油画作品,在画面布局、形象塑造、画面色彩、肌理质感和形式意味等众多方面,都与传统油画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放弃了对于画面具体情境叙事性的追求,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画面中。吸收了中国画中“以形写神”的象征意味,同时融合了油画的材料特性,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与现实场面在画面中达到同一,构建了审美基础。以节奏韵律代替形象的细节刻画成为画面中的主体呈现。最大程度上让学生自己掌握油画创作中的主动权。关系的平衡代替了细致刻画,由“看到什么画什么”转变为“想画什么,就去主动追寻什么”,艺术家依托画作进行表达,抛却真实形象给观者带来的束缚,使艺术家与观者在精神的共鸣层面进行对话。这样的审美阶段只有“意象性”才能达到。“意象性”使油画,从具体的述说上升到达精神层面的交流,表达内容从有限发展到了无限。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东方‘意象性融入油画表现课程实践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8C09)。
(作者简介:袁也,女,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当代具象绘画发展趋势)(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