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优秀教学法之一,自20世纪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便一直致力于本土化改造工作,虽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面临着多重困境。本文将分析其问题产生的成因,为直面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做好充分准备,以推动这门优秀教学法在中国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 本土化 困境 成因
一、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困境
首先是盲目跟风和效仿。在看到奥尔夫教学法在某地区、某学校初获成功后,更多地区和学校便开始积极引入,对于为什么引入、达到何种目的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思考,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其次是本土化研究和实施的基础条件较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和运用,必须依托于一定的软硬件设施。但是从当下来看,我国多数学校在教学基本条件方面还存在欠缺。以奥尔夫乐器为例,其数量较大,价格不菲,对于贫困和落后地区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再次是实施奥尔夫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应用,是以教师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为基础的,但多数教师都没有过系统学习奥尔夫教学法的经历,并在综合音乐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欠缺。以奥尔夫教学法中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为例,一些学习美声唱法或西洋乐器的教师,便对民族音乐较为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顺利开展。还有就是曲解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奥尔夫教学法虽然广为人知,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多数教师和学校都存在着片面化认识,将其视为一项简单的以节奏为主的乐器演奏活动。奥尔夫所倡导的从学习者自身和天性出发,将诗、舞、乐、剧于一身的理念和内容已不见踪影,被一些研究者戏称为“闹尔夫”和“奏尔夫”,这显然是有悖于奥尔夫教学法初衷的。最后是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奥尔夫教学法倡导“教学中注重感知、参与、体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人的集体合作精神”。[1]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在应用该方法时,却将其模式化和表面化,仅追求热闹的活动场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显然是偏离奥尔夫教学内涵和实质的。以上所述的问题,是当下奥尔夫本土化应用的缩影,也只有直面這些问题,才能为解决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困境的成因
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应用,从整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则是由内外因共同造成的。只有明确这些问题的成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奥尔夫教学法是植根于西方文化语境的,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和艺术美学的中和之美,与奥尔夫教学法强调的投入、即兴、创造等有着天生的隔阂,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也是本土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其二是音乐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一味地贯彻‘教的理念,大多采取重复练习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2]这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都是相悖的,与奥尔夫教学法的倡导是逆向而行的。在整个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灵活和创造正是两个最关键的要素,尊重音乐的感性特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才是音乐教育的初衷。所以,在当下音乐教育体制难以短时间彻底变革的情况下,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困境也就成了必然。其三是音乐教学环境和设备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奥尔夫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其音乐教学环境和设备都十分完备,有力地保障了教学的顺利实施。但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仅有少数地区的学校能够达到相应的条件。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仍与实际需要有着较大差距,使其成为阻碍本土化实施的因素之一。其四是音乐教师整体素养。奥尔夫教学法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应游刃有余地调节气氛,处理问题,能弹、能唱、能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多数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个素质,导致了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应用源头上的缺失。其五是音乐理论研究的滞后。相关的理论研究,是奥尔夫本土化应用的重要思想指导,但是多年来,专家学者的重点都放在西方理论的译介上,而一线教师则忙于教学,也缺少相应的科研能力。两者一个沉不下去,一个浮不上来,始终未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后,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发展环境都有了全新的变化。奥尔夫教学法在本土化进程中遇到的多重困境,也是综合环境作用下的结果。所以要用理性态度对问题进行审视,分析其背后的成因,继而探索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唯有此,才能保证本土化研究和应用的与时俱进,让奥尔夫教学法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和发挥。
参考文献:
[1]田一淇.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音乐,2015(22).
[2]向群.论奥尔夫教学在美育中的作用[J].当代音乐,2018(05).
(作者简介:夏颜,女,硕士研究生,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