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萍乡春锣本身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其在萍乡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很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将简述萍乡春锣的发展,并探讨萍乡春锣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意蕴。
关键词:萍乡春锣 艺术特色 文化意蕴
萍乡乃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策源地,语言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除去城观有小西路与南路等语音差异。清代末期,湘军驻扎,湖南等地区的人到萍乡挖矿,使得风土民情变得极为丰富,语音众多,进而促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春锣就是在这一文化氛围中衍生出来的,其艺术风格与特征很受本地人的欢迎。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萍乡春锣开始寻找新的艺术生命。可是,长时间下来,很少有对春锣的专题研究,仅仅是零散地出现在本地市志与一些戏曲等介绍中。下面就对萍乡春锣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萍乡春锣简介
萍乡春锣是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最早起源于清末,开始于民间,流行在赣中与赣西一带,风靡于萍乡与万载等地区。早期的萍乡春锣是闹春的形式,表现为赞春人手拿锣鼓,腰上拴红色布条,走村串户,给家家户户拜年,得到奖赏,以此谋生。
根据民间艺人与本地学者介绍,春锣是从报春演变而来的。因为古时候历书尚未普及,每到春节以后,会有专司报春者手拿锣鼓,到各家各户告知今年农事季节,也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提示人们应该耕种了,不要误农,所以也被叫作报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历书逐步普及,春锣内容改变,变成传播吉祥与报喜、恭祝新年,且发展成说唱人物与贬恶的艺术形式。
二、萍乡春锣的艺术特色
当前萍乡春锣作品里面大部分内容是近期时事政治与新闻等内容,这部分内容让萍乡春锣表演更具生活气息。萍乡春锣篇幅增加,并且该表演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与有趣味。因此,萍乡春锣很受人们的喜爱。萍乡春锣表演形式通常有单口、对口与群口这三种。在这之中,单口春锣是以一人手拿鼓,一边敲一边演唱;对口春锣就是以一男一女分别手持锣鼓通过对唱方式演唱;群口春锣就是在对口基础上,增加了群口气场。
经过对萍乡春锣歌曲的探究与分析,可以发现萍乡春锣歌曲的音乐大部分采用的是本地区的民歌小调与花鼓戏里面的音调,并且该演唱技法大多数采用的是萍乡方言。一些时候,演唱者会在其中加装饰音与滑音等。萍乡春锣歌曲结构多为上下句结构,经过融合歌词内容与需求,通常采取的是反复与加滑等方法。萍乡春锣歌曲里面的唱词大部分为七言,有时会增加对词与语气词。有时为加强歌曲节奏變化实现对比效果,会在里面添加戏曲的跺板滚唱形式,音调与萍乡的语言结为一体,且带有地方特色,这部分特征均让萍乡春锣备受人们喜爱。
伴随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人们对萍乡春锣提出了高要求。在如此的背景下,萍乡春锣不管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均有了一定的创新。比方说,单人表演至群体表演,由赞美至情节性的故事与新闻,伴奏音乐由锣鼓变成了琵琶与电子琴等乐器参加伴奏,这部分创新均推进了萍乡春锣的发展。
三、萍乡春锣的文化意蕴探索
我们知道,萍乡春锣刚开始界定为报春,可是伴随社会的持续发展,萍乡春锣已经不是单一的内容,目前,萍乡春锣将自身的音乐特色渗入人们的生活中,在企业与商店等红白喜事中活跃。
当今萍乡春锣变成了该市的代表性传统文化,经常在萍乡市政府艺术节与旅游节等文化表演节目中出现,丰富了艺术表演内容。伴随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萍乡春锣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萍乡市等区域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春锣艺术家与一些优秀的春锣曲目。例如著名的萍乡春锣艺术家雍开全先生,因为其独一无二的腔调与演唱风格得到了广大萍乡人民的好评,被亲切地称之为“雍氏春锣”。
如今的萍乡地区不断产生新的萍乡春锣艺术家。比如萍乡春锣创作人朱建辉、表演艺术家易国泰等。这些春锣创作人经过对日常生活里面的细节持续挖掘,创作了非常多的全新春锣作品,这部分作品里面统统蕴藏着现下中国时代发展的气息与积极向上的精神。
由于萍乡春锣里面的内容对人们而言是极易理解的,又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与人们的欣赏品味相符,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萍乡春锣已经快速融入萍乡人们生活中,变成了萍乡地区的一个文化景观。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萍乡春锣逐步演变成本市对外文化形象代表。
总之,萍乡春锣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把萍乡春锣传承下去且将其发扬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对萍乡春锣而言,其不仅有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还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以萍乡春锣必然会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洋,王安琦.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J].艺术百家,2017(05).
[2]胡桑.试论萍乡春锣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7(15).
(作者简介:李少华,男,本科,萍乡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