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妃
一、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体系及特征
(一)七年级代数部分内容涉及数、式、方程和不等式,这部分内容与小学的算术、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相互关联,但相比较而言,七年级的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感到很费力。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应非常注意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
(二)“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以“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引导数学学习过程,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又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这种认知模式符合问题解决的认知顺序,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更加的丰富
这套教材涉及的数学领域更宽泛,知识体系更丰富,其中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范畴,投影、视图、概率初步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估算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知识的学习也更贴近学生亲身体验的现实生活经验。
二、农村初中——六堡中学学生使用沪科版数学教材的现状
(一)新教材学生的适应状况
对沪科版数学教材的变化,农村的初中生存在明显的不适应。习惯了之前的教师讲解,学生操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的模式,从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分析,农村的初中生感到束手无策,依然被动的等待教师的讲解与分析,缺乏主动探索的勇气和习惯[4]。这套教材中存在脱离农村学生认知范畴的现象,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地教材资源和利用其他各种课程资源很重要,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农村初中,教材依然是这些学生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学习资源。但目前来看,农村初中生在换了教材后对于面临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缺乏信心,学生普遍认为新教材是一种挑战和未知的探索,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二)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知识结构、学习主题和基本线索。是实现数学领域的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核心资源。这套教材粗线条凸显了自身的特色,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存在取舍、补授的思考和操作,这就使得每位教师教授的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并不完全一致[5]。就教材知识及例、习题而言学生似乎能够掌握,但对于变式和深层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迁移,学生的掌握程度表现不佳。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材的适用性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农村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沪科版的数学教材教授和学习存在差异。农村中学使用这套教材不及城市学生使用的效果好。学生普遍反映存在理解有误或者困难。
2.沪科版教材选择的有些问题情境脱离本地区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范畴
主要是由地区差异引起的,还因为农村学生的小学阶段及家庭状况差异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养成不是很好,从而也限制了这些学生对教材中数学素养的理解和掌握。
3.农村教学资源的匮乏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层出不穷之间的矛盾加剧了教材实施中的困难
农村整体教学观念上的滞后与日新月异的教改也存在矛盾,好的教材新的理念在农村实施存在偏差。此外,对于农村而言新教材的培训与农村学生学习兴趣的低下也造成教材适用性不良。
三、滬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在农村初中的使用建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科书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这里的现实既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思考或操作到的思维层面的现实。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一直在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探索中艰难前进,想借鉴和学习大城市的教材、教参,也想用一用多媒体,但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家庭状况的限制使得某些尝试不大现实也不大务实。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我们更知道这里的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
(一)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沪教版的数学教材可读性还是很高的,在每天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读题、审题、一起探讨和思考数学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操作办法。或许他们距离某个问题情境还比较遥远,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举例子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本地区的教师最懂本地区的孩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变通灵活的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更利于农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
努力以教材为依托,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在现实或者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和学有所用的感觉。
(二)从教材的现状、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三个方面出发来提高农村初中生对该教材的掌握程度
教师选取合适的课程导入,使学生感知数学来自生活,同时数学还可以服务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选取教材中学生喜欢的,具有趣味性、操作性和现实性特点的素材,抓住初中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透彻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调整教材的教授顺序以更适合当地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发展规律安排、呈现教材中的数学学习内容,使得学习循序渐进且具有深入性、适切性。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考虑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教材的教授深度有所变通和调整。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促进人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目的。
数学教材应该在不违背数学知识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理解教材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灵活选取,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主线统领数学内容,创造性地引出、发现并证明数学结论,让教材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