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飞 伍旭中
摘 要:当前,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分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以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而现代意义上的收入分配理论源于西方,为了探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改进,缓解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矛盾,有必要梳理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参考价值。在比较分析了西方不同收入分配理论之后,本文认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进应继承马克思生产关系视角,以劳动力价值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
关键词:收入分配;贫富差距;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对当时西欧各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选取其中几位代表的理论观点,来描述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居民财富收入分配的研究历程及其主要观点。
(1)配第的收入分配理论
威廉·配第首先提出了劳动产生价值的观点,并指出,劳动作为一种商品,工资就是它的自然价格。他认为社会的工资要能满足工人的最低生活要求,即能让工人获得维持基本“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而吃的东西”。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劳动者就无法维持正常生活。但是,他也指出工资如果高于维持工人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的话,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他反对提高工人工资。配第还将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要时间、另一部分为剩余时间,他认为必要时间是为生产工人最低生活资料的,剩余时间是为社会无偿生产价值的,而工人不参与剩余價值的分配,仅获得工资收入。
关于地租,配第认为它是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费用的差值,生产费用包括种子支出与劳动工资。他指出了地租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在农产品总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劳动工资愈高、地租越低,劳动工资愈低、地租越高。而且,配第第一个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思想,他注意到,由于土地不同的丰度以及同一丰度的土地因为距离市场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同,产量不同,因而产生了级差地租。至于利息,它是货币的收益,利息的高低与货币的供求有关。如果货币供大于求,利息降低,反之,升高。
(2)亚当·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一国财富主要分配给三个阶级,分别是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以及地主阶级。对于工人的工资,斯密有两种观点。第一,“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第二,斯密认为劳动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劳动商品的价格就是工资。其中,劳动的自然价格取决于维持工人和其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资本家与劳动者签订的契约确定的。
关于地租,斯密将其定义为地主出租土地的收入,“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的地租,自然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支付给的最高价格。”至于土地价格的多少,斯密认为是由生产主要食物的土地的地租决定的,这是一大突破。马克思评价说:“斯密的巨大功绩之一在于:他说明了,用于生产其他农产品(例如亚麻、染料植物等)和经营独立养牛业等等的资本的地租,是怎样由投在主要食物生产上的资本所提供的地租决定的。在斯密以后,这方面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进步。”
对于利润,斯密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将利润看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工资后的部分,他认为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唯一目的就是获得利润。第二种观点认为利润就是资本的报酬,既然资本参与了商品生产,当然有获得报酬的权利,这个报酬就是资本的利润。在这里,斯密将利润看作资本的“劳动”所得,没有看到资本家的利润本质上是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所得,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事实。
(3)大卫·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将财富分配理论居于中心位置,“要确立支配这种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他认为社会财富是“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所有者以及进行耕作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之间进行分配”,即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润,劳动者得到工资。地租是李嘉图分配理论的研究重点。李嘉图指出,地租是由土地的数量、位置、以及肥沃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他认为,土地根据肥沃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等级土地的生产力不同。优等地或中等地在相同劳动耗费下可以生产处更多的农产品,因而可以获得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额外收入,但由于资本家对肥沃土地的竞争,这个额外收入将会流向地主,成为地租。
关于工资,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劳动是一种商品,“劳动正像其他一切可以买卖并且可以在数量上增加或减少的物品一样,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而且,劳动工资会随着劳动供求数量的改变而改变。当劳动供给高于需求时,劳动工资会下降;当劳动供给低于需求时,劳动工资会升高。
在分析商品价值时,李嘉图指出,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生产过程中劳动的耗费量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他把商品价值分成两部分:工资与利润,他认为提高工人工资,资本家利润就会下降;降低工资,利润则会上升,“作为工资而付出的比例,对利润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我们一眼就可以看清楚,利润的高低恰好和工资的高低成反比。”李嘉图的利润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天然的对立。
二、边际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提出边际效用理论,将微积分应用到经济学中,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深刻影响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进程。边际学派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理论,以J·B·克拉克、马歇尔等人为代表。
(1)J·B·克拉克的收入分配理论
克拉克依据要素价值论,将社会生产要素划分成两部分:劳动、资本,这里的资本包括土地。他认为这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价值,所以这三种要素的所有者都可以获得生产成果的一部分。
关于工人的工资,克拉克这样解释:随着雇佣工人的不断增加,每个工人所能利用的机器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劳动工人的平均生产效率也在逐渐减少,企业就会降低工资。当企业雇佣最后一批工人时,这时工人的平均生产能力是最低的,他们的工资就决定了全体工人的工资水平。
对于利息,也是遵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即随着资本的增多,每一单位资本所能带来的利息是降低的。克拉克还论述了企业家利润,他认为企业的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而企业的经营者——企业家得到工资与利润,并且利润并不是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得到的,而是社会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利润。因此,克拉克认为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是合理的,不存在剥削。他说:“每个生产要素在参加生产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也都有相应的报酬——这就是分配的自然规律。”
(2)马歇尔的收入分配理论
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社会收入分配就是在创造财富的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即在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间的分配。
关于工资,它是劳动的价格,由供给与需求一起决定。同时,他提出了效率工资的观点,即实行高工资,以保证劳动者的高效率。这样,“不仅能提高工资领受者的效率,而且能提高他们子孙的效率。”笔者以为,马歇尔的效率工资理论对于我国目前的工资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回落,出口贸易增长乏力,居民消费水平一直不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居民工资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所以,如果能够适当增加居民工资收入,使其达到马歇尔所说的效率工资水平,那么,对于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马歇尔在分析利息收入时,把利息看作资本家“牺牲”的报酬,他认为:“谁都知道,人们一般是不白借钱给人的;因为他们的资本或它的等价物即使对他们没有适当的用途,但他们总能找到其他的人,这些人使用资本有利可图,从而愿意支付代价而取得资本;……”关于利息的多少,马歇尔指出是由资本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决定的。
關于“组织”所得,即是企业的利润,而地租是土地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它的数量不变,没有生产耗费,地租仅跟社会对土地的需求相关。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土地的报酬恰好等于土地耗费时,不产生地租,这时的土地耗费成为边际耕种。当土地的报酬超过边际耕种,便产生了地租。
三、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财富的分配时,首先摒弃了按劳动价值论分配的思想,提出了劳动力价值理论。他认为,无产阶级被资本家雇佣进行生产,出卖的是自身的劳动力,因此,工人的工资就与劳动力的价值相关,而劳动力的价值与维持自身生活、繁衍、接受教育等所需的生活资料有关,而且,“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所以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基本生活资料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不是固定的,是一个动态的量。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首先生产出了跟自身劳动力价值相等的价值,而后无偿生产的,为资本家全部占有的那部分价值是剩余价值。古典经济学家混淆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与劳动等价交换,陷入了资本和劳动交换与等价交换的矛盾怪圈。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跟剩余价值相比差距甚大,而且,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将上一期的增殖资本追加到不变资本中,使用新技术、购买新的生产设备,减少不变资本,即劳动者工资的使用,最终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分配如此持续下去,必将导致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两极分化。
因此,马克思指出,社会消费资料的生产与分配是紧密联系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权。既然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方决定了商品生产的方方面面,无产阶级所拥有的只是自身的劳动力,那么就会出现这种分配方式。资本家决定的分配方式使得资方获得了劳动者生产的所有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根源所在。
为了改变劳资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马克思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模式,就是生产要素公共占有的前提下,将扣除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扩大生产增加的部分以及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之后的剩余消费资料平均分配给社会居民。新的分配思路是劳动者掌握分配的权利,无产阶级在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使得广大劳动者获得社会生产要素的占有权,这种占有保证了劳动者可以参与生产剩余价值的分配,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剥削的发生。现阶段,我国劳资收入分配的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恶性社会事件充分表明,资本主义剥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剥削程度还很大。因此,探究生产要素在劳资双方的均衡分配为居民收入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生产要素不能被少数居民占据,这里所说的居民不仅仅是指资本家,也包括劳动者,因为劳动者占有生产要素之后也就成为了资方。所以,生产要素必须由代表着最广大劳动者利益的政府占有。又因为完全的计划经济将会极大削弱经济发展的活力,因此,政府可以放开某些领域由私有企业发展,但其剩余价值的分配应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
本文认为,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私有经济在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越公有经济,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有其本身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我国多年来一直大力支持的结果。现在是时候创造真正公平的市场环境了,我国不仅要扶持私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要理直气壮的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毕竟,国有企业本质上是全民所有,是劳资收入分配逐渐走向公平的基础。
四、小结
本文梳理了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脉络,笔者以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混淆了工人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将工资等价于劳动的价格,认为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是正当的,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所得,忽视了劳动者的利益。关于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胡祖光(1988)批判其不但违反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甚至其逻辑推理都是错误的。而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其一针见血的指出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决定了分配权,既然资方掌握了全部的生产资料,劳动者除了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那么收入分配必然偏向少数资方。因此,对于我国收入分配方式的改进,应继承马克思生产关系视角,以劳动力价值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赋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8.92.
[2]威廉·配第.爱尔兰的政治解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57.
[3]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2:240~241;50;136;13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47.
[5]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3:77:21.
[6]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65:2~3.
[7]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2:208:184:247.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8~199:727.
[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胡祖光.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数学悖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4):14-17.
作者简介:卢飞(1994年6月—),男,回族,安徽省亳州市,硕士研究生,政治经济学,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安徽省芜湖市,241000。
伍旭中,安徽师范大学;1970年8月,男,汉族,安徽潜山,教授,经济学博士,政治经济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芜湖市,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