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碧霞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国有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相关数据,从内外部信息环境视角入手,即借助分析师跟踪、企业信息透明度与媒体关注度情况,利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2011-2016年),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超额在职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显著降低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程度,而且在分析师跟踪数量较少与信息透明度较低所构成信息环境下国有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对于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随着媒体这种监督职能在公司治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着重对媒体关注所构成的外部信息环境进行研究,发现中高度媒体关注较高度媒体关注的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关键词:内部控制;超额在职消费;媒体关注;信息环境
一、引言
Jensen(1976)认为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中,薪酬契约是降低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之一,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其本身反而归属于代理问题的一部分。Bebchuk(2002)和Fried(2003)也表明相比与工资福利、各种奖金、股票类等各种显性薪酬,企业管理者的在职消费属于隐性的薪酬契约,其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依赖度也更高。
2015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后,在2018年两会上,国资委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治理结构更好地满足有效制衡的要求。也就是国有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因此国内学者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研究内部控制能否抑制国有企业过度的在职消费,该主题也成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
本文将内部控制对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治理问题,并尝试利用分析师跟踪数量、信息透明度与媒体关注度这三者构成的不同的信息环境,深入分析在不同的内外部信息环境特别是媒体关注形成的外部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是否有所差异?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二部分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整理;第三部分构建回归模型,并提出本文的相关假设;第四部分对数据进行说明、模型设定和变量的定义;第五部分給出了实证结果的分析;最后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Rajan和Wuif(2005)研究发现在职消费能够激励管理层,有效提高管理层工作效率与提升公司价值。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在职消费在管理层的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的诱导下演变成了一种有害的自利行为,如Cai等(2011)、Luo等(2011)与徐细雄(2013)的典型研究中将在职消费归为一种隐胜腐败,认为在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管理层为了满足的个人私欲,在职消费可能成为一种机会主义,无利于公司价值与生产率的提升甚至造成负面影响。综上,国外大部分学者将在职消费作为代理问题的一部分,在如何解决该问题的研究背景下,BuSHman和Smith(2003)指出增加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可以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发生,同时减少股东的监督成本以及制约管理层的自利活动。我国学者也大都支持代理观,如罗宏和黄文华(2008),卢锐等(2008)与李艳丽等(2012)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着眼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牟韶红等(2016)认为内部控制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窦祥胜、王再峰等(2017)也支持上述结论。
综上所述,关于在职消费相关的研究已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新的逻辑框架和研究内容不断涌现。牟韶红等(2016)的内部控制与超额在职消费的研究中,并未深入对国有上市公司在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对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全面分析在不同信息环境下,尤其是在媒体所形成的外部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作用。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当管理层由于股权的分散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时,公司的管理层可能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损害股东的利益,这一类公司治理问题为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而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司治理问题为另一类代理问题。上述两类代理问题是当今学术界一致认为的影响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主要两个代理问题。这两类代理问题在公司内部广泛存在,当然也在方方面面地影响着公司的管理。股东对上市公司拥有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但实际上管理层可能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缺乏一定的监督和制衡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利获得超额的、超标准的隐性薪酬。
内部控制要求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依法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并确立三次会议的议事规则;其次,控制活动要求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此外,信息与沟通要求建立良好的内外部沟通渠道,并保持一定的企业信息适度透明;可见,内部控制的任何一种要素将会通过多种路径制衡管理者的权力与将管理者行为置于各方监督之下,从而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超额在职消费行为。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1: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通过内部控制,有利于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与降低监管部门、经理人市场、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效监督国有上市公司的超额在职消费。然而在不同的内外部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治理作用可能并不一致。当公司内外部信息环境较好时,公司管理层可能因为处于较高的透明度,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抑制,此时的内部控制增量作用可能并不明显。即公司信息环境较好时,内部控制对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可能较为微弱。反之在公司内外信息环境较差时,管理层行为因处于较为不透明的状态,就有了比较充分的隐藏自利行为的机会。那么,此时内部控制对公司的治理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其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增量作用也会更加明显,从而展现出对超额在职消费更好的抑制效果。由分析师跟踪数量构成的外部信息环境与会计信息透明度形成的内部信息环境下,将综合考量内部控制质量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
同时,Allen et al.(2005)、陈冬华等(2012)等研究者指出作为新兴和转型经济体的重要代表,中国法律制度的总体水平并不能充分满足现实的需要,而在投资者保护和公司治理方面更显不足。基于此现状,于忠泊等(2011)、戴亦一(2011)与曾建光(2013)等研究者基于已有的文献检验并认为在中国背景下媒体治理确实发挥了重要的弥补作用,例如,杨德明(2012)与李培功(2013)研究发现媒体治理可以改善盈余质量、进行高管薪酬监督与投资者保护提升;徐莉萍等(2011)研究发现媒体关注亦可以促进社会责任的履行;郑志刚(2011)与姚益龙(2011)研究发现媒体治理效应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媒体这夕卜部信息传递媒介已然成为当今企业重要的事中监督机制,在改善合约的信息环境、降低合约的履行成本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等方方面面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环境的改善与信息透明度的增强缩小了企业与契约各方的信息传递偏差,更为有利于缓解上述的两类代理问题,从而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此时,内部控制的增量作用可能并不明显。即媒体关注构成的公司外部信息环境较好时,内部控制对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可能较为微弱。反之,内部控制公司的治理作用在媒体关注度较低的情况下就显得更为必要,其缓解信息不对称作用也会更加明显,从而展现出对超额在职消费更好的抑制效果。因此本文会重点考察媒体关注所构成的外部信息环境下,综合考量内部控制质量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2:内部控制对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在公司信息环境较差时更为明显。
四、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1一2016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ST、*ST类公司、金融保险行业公司与主要数据缺失的公司。本文最终获得5034个样本观测值。财务数据来自CSMAR据库,内部控制质量数据来源于迪博数据库的内部控制指数库。本文的媒体关注数据获取自中国知网《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有效性并消除异常值对研究结论的干扰,对主要的连续变量经过Winsorize上下1%缩尾处理。
(2)量化超额在职消费
超额在职消费的量化借鉴Luo et al.(2009)、权小锋等(2010)与翟胜宝(2015)的模型。
Perk:管理费用中扣除了薪酬、折旧、摊销、研发支出等明顯不属于在职消费的项目后的金额;
Asset:总资产;
△income:为营业收入的变动额;
FA:固定资产的净值;
Inventory:为存货总额;
WB:职工薪酬与职工福利费之和
SM:ln(1+股东代表大会和临时股东代表大会参会人数)
Meeting;ln(1+七类会议次数),七类会议包括董事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会议、审计委员会会议、提名委员会会议、战略委员会会议、监事会会议。
本文对模型(1)的所有样本进行分年度、分行业回归,回归的残差即为本文量化超额在职消费的变量ZXo
(2)建立模型与变量定义
量化借鉴梁上坤(2017)的模型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构建回归模型:
ZX=a0+a1Icindex+a2△Lnincome+a3ΔLnincome×Down+∑Economic+∑Control+ε(2)
模型包含的变量具体如下:
(1)因变量。ZX表示超额在职消费,超额在职消费的量化借鉴Luo etal.(2009)、权小锋等(2010)与翟胜宝(2015)的模型。本文对模型(1)的样本公司进行了分年度、分行业回归,回归的残差即为本文量化超额在职消费的变量ZX。
(2)自变量。Icindex表示内部控制质量。参照逯东等(2015)的研究,以内部控制指数加1并取自然对数来衡量(Icindex_1)。同时,借鉴刘浩等(2015)的做法,将该指数除以1000进行标准化(Icindex_2),其取值范围变为[0,1],互为稳健性检验。
(3)分组变量。信息环境,由三个变量构成分别是分析师跟踪数量、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媒体关注度。以会计信息透明度(Clarity)衡量公司的内部信息环境,将全样本分为信息透明度高组(Clarity低于中位数)和信息透明度低组(Clarity高于等于中位数)。参考吴战箎和李晓龙(2015),以分析师跟踪数量(Analyst)衡量公司的外部信息环境,根据Analyst的年度一行业中位数,将全样本分为信息环境好组(Analyst高于等于中位数)和信息环境差组(Analyst低于中位数)。重点考察媒体关注形成的外部信息环境,将全样本分为高媒体关注(Media高于75%分位数)、中高媒体关注(Media介于75%-50%分位数)、中低媒体关注(Media介于50%-25%分位数)与低媒体关注(Media低于25%分位数)。
(4)控制变量。与Anderson et al.(2003)、翟胜宝(2015)与梁上坤(2017)的研究一致,将一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收入变动(Δlnincome),以公司当年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与前一年营业收入自然对数之差衡量;收入下降(Down),若公司当年营业收入相比前一年营业收入下降取1,否则取0;连续两年收入下降(Two-Down),若连续两年收入下降取1,否则取0;经济增长(Growth),以当年GDP相对前一年的增长率衡量;人力资本密度(HCD),以公司年末员工人数与当年营业收入(百万元)的比值衡量;固定资本密度(FGD),以公司年末资产总额与当年营业收入的比值衡量;盈利水平(Roa),以公司当年净利润与年末资产总额的比值衡量;财务杠杆(Lev),以公司年末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衡量;公司规模(Size),以公司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衡量;公司所在地市场化水平(Market),以公司所在地省份当年的樊纲市场化指数衡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以公司年末第一大股东持股数占公司总股数的比例衡量;独立董事比例(Rinde),以公司年末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衡量;两职合一(Dual),若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取1,否则取0;管理层持股比例(MSHare),以公司年末管理层持股数占公司总股数的比例衡量。
考虑模型控制收入变动(△Lnincome)和收入下降(△Lnincome×Down)两项时的情况,a3共同刻画了收入下降时对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影响为a1+a2。
五、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
表1提供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1显示,ZX均值为0.0024,表明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程度要更高一些。Media的标准差为2.14表明各公司的媒体关注度相差较大。其他具体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因版面问题不进行展示。
(2)假说1的检验结果
表2提供了假说1的回归结果。收入增加的回归系数a2显著为正与ΔLnineome *Down交互项的回归系数a3显著为负,表明业绩能够显著影响管理层的在职消费,而业绩的增加可以使得管理层获得更多的在职消费,这时,在职消费是一种较为明显的激励手段,与Rajan和Wuif(2005)观点一致。列(1)全样本结果显示,内部控制质量与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Icindex_1)的回归系数为-0.0055,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就意味着内音倒空制质量能够有效抑制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即内部控制越有效,超额的、超标准的在职消费越低的可能越大,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1。
(3)假说2的检验结果
前文分析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地,考察不同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质量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本文以分析师跟踪数量、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媒体关注度三个指标度量内外部信息环境,将样本分为信息环境较好与较差两组。列(2)与列(3)提供了按分析师跟踪数量分组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内部控制质量与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之间的著负相关关系在分析师跟踪数量多的样本中作用有限,而在分析师跟踪数量少的样本中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2。
深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为考察上市公司内部信息环境提供了一个好的情景。为增强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考虑沪深市场样本的均衡性,借鉴程博(2016)的做法,根据收益激进度和收益平滑度构造总信息透明度指数来衡量内部信息环境,将样本分为信息透明度高与信息透明低两组。列(4)与列(5)提供了按信息透明度分组的回归结果,检验结果再次支持假说2的预期。
根据信息功能假说,媒体主要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信息作用。被媒体报道的企业更容易引起利益各方的注意,特别是负面报道甚至引致监管部门的注意和采取措施。有效监督假说认为,媒体报道增加了对企业不端行为进行处罚的可能性,并可能有效纠正公司的违规行为。因此媒体对企业的关注度也构成了当今企业重要的外部信息环境。按照媒体关注度高低,将全样本分为四分组,分别是高媒体关注MediaT_1(Media高于75%分位数)、中高媒体關注Media_2(Media介于75%-50%分位数)、中低媒体关注Media_3(Media介于50%-25%分位数)与低媒体关注Media_4(Media低于25%分位数)。
如表3所示,在不同的媒体关注度下构成的外部信息环境下,注意到列(3)(4)中低与低媒体关注度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超额在职消费不再是负相关关系,因此比较列(1)(2)高媒体关注与中高媒体关注验证内部控制质量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比较有意义,结果也表明内部控制与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之间显著负相关关系在高媒体关注的样本中作用有限,而在中高媒体关注的样本中有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2。
(4)稳健性检验
本文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例如参考陈冬华等(2005)的研究,采用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伺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衡量超额在职消费,对“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取对数,可得ZX1。在控制其他因素下,将ZX1与Icindex_1进行回归,结果依然稳健。同时,借鉴刘浩等(2015)的做法,将迪博内部控制指数除以1000进行标准化(Icindex_2),其取值范围变为[0,1 ],在控制其他因素条件下,与超额在职消费进行OLS回归,结论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六、结论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内部控制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作用,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显著降低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程度,而且在分析师跟踪数量较少与信息透明度较低所构成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随着媒体这种监督职能在公司治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着重对媒体关注所构成的信息环境进行了研究,发现中高度媒体关注较高度媒体关注形成的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对国有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本文在理沦和应用方面有两个主要的进展。一方面,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本文研究拓展了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研究。另一方面,信息环境的识别过程中,外部媒体关注构成的信息坏境与微观的公司特征相结合进行研究,在验证既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内部控制作用分析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02):92-101.
[2]陈冬华,蒋德权,梁上坤.监管者变更与执法力度[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2,(2):111-130.
[3]程博,潘飞,王建玲.儒家文化、信息环境与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16(12):79-84+96.
[4]戴亦一,潘越,刘思超.媒体监督、政府干预与公司治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视角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1(11):121-144.
[5]窦祥胜,王再锋,张睿熊.内部控制对高管薪酬和在职消费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7(5):109-113.
[6]李培功,沈艺峰.经理薪酬、轰动报道与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10):63-80.
[7]李艳丽,孙剑非,伊志宏.公司异质性、在职消费与机构投资者治理[J].财经研究,2012,38(06):27-37.
[8]梁上坤.媒体关注、信息环境与公司费用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17(02):154-173.
[9]刘浩,许楠,时淑慧.内部控制的“双刃剑”作用——基于预算执行与预算松弛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5(12):130-145.
[10]逯东,付鹏,杨丹.媒体类型、媒体关注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J].会计研究,2015(04):78-85+96.
[11]卢锐,魏明海,黎文靖.管理层权力、在职消费与产权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05):85-92+112.
[12]罗宏,黄文华.国企分红、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8(09):139-148.
[13]牟韶红,李启航,陈汉文.内部控制、产权性质与超额在职消费——基于2007-2014年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审计研究,2016(4):90-98.
[14]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45(11):73-87.
[15]徐细雄,刘星.放权改革、薪酬管制与企业高管腐败[J].管理世界,2013(03):119-132.
[16]徐莉萍,辛宇,祝继高.媒体关注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之履行——基于汉川地震捐款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03):135-14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