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铭聪 向勇
摘 要:针对公共体育资源不均衡配置与效用不佳的现状,通过研究寻求优化配置的解决办法。研究发现,通过巩固政府部门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相应的法治体系,加强过程管控中的监督问责机制,保障公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参与权、决策权,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源或购买服务加以补充等策略可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管理体系,以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1995年到2016年国务院一共颁布并实施了三期《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6年还推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些《纲要》的颁布不但受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还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努力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同时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最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2017年, 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 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存在着公共体育资源的有限性与公民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同时,两类矛盾更日渐突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活动与政府可提供的公共体育资源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已经配置的公共体育资源因主管部门管理效率不高导致的有效利用率低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管理这“一个问题,两个层面”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居民广泛关注的全民健身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成果的政治问题。特别是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加快,要求公共体育资源突破原来城乡二元结构亟需优化配置的呼声日渐高涨,在公共体育资源总体供给上又相对稀缺的社会背景之下,深入思考和检视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很有必要。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某种能将稀缺性的体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体制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的双丰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公共体育资源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公共体育资源理解不一尚无定论,如公共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要素的总和,一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如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者、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体育经费等),还包括各种体育信息、科研、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等无形资源。公共体育资源是指面向全体公民参与体育活动所提供的场地设施、经费、体育指导员、管理者、志愿者、信息、政策法规、时间等一切体育条件和环境要素的总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公共资源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由使用的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它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使用,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从内容上看,公共体育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源。
2.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1)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
本质上讲,公共体育资源作为政府面向全体公民供给的一种有限性资源,在使用和获取原则上是面向大众的。其公共性就决定了它本身具有基础性作用,兼顾了绝大多数人的消费使用能力,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无门槛的。同时,作为共有的公共体育资源其存量或者说一定时期的供给量是有限的,在消费使用上有一个相对阈值,当使用者消费使用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消费者间的竞争。如何避免和减少这种竞争,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配置机制。
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要将有限的公共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供给、配置,以期实现配给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资源的利用程度的最优化。也即是如何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前提下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资资源和场地设施资源等公共体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满足社会对体育的需求。
(2)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稳步实施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体育健身意识和要求的不断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稳步提升,健身参与越来越广泛,活动越来越频繁。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更关乎中华民族福祉,“和谐社会”构建,人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体现与落实。同时,我国正经历着由传统的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历史过程,公共体育资源區域差异明显、资源配置管理模式不科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体育公共资源供给水平,优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模式,提高公共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资源实现合理分配,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兼顾效益与公平,减少或者避免公共体育资源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以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
二、当前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探索式、渐进式改革开放策略,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但有地区上的不平衡,还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更有城乡内部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非均衡配置与供给问题,导致我们整个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体系存在诸多的不足。特别是在资源本身有限的前提下,在效率与公平方面体现得更为充分。
1.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不足
公共体育资源体系中,社会体育指导员配置不足且整体质量偏低;公共体育事业经费不足,人均经费少,社会性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较低;体育事业经费使用效率低,公共体育专项资金存在盲目立项使用、挪作他用等现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供给不足,同时公共体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开放率较低和已开放的设施器材的使用率低下等方面。
2.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公平失衡
公共体育财政在投入类别中不均衡,体育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获得了国家政策财政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所配置到的资源无论质和量都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体育财政资金配置存在不均衡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造成了各地区体育经费的差异,而同地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又进一步制约了城乡之间的体育经费配置落差;体育事业行政经费增长幅度要远大于公共体育事业投入经费,二者年增长幅度此消彼长;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资源配置不平衡,地区分布差异明显,总体来说场地设施资源配置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城市地区也要好于乡村地区,中心城区好于城郊结合带,城镇周边好于偏远地区。
三、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策略
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实践策略与路径研究是基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目标与原则的理论建构的深层次的探讨。从保障和改善民生战略高度出发,对有限的公共體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以满足和服务于人民,是本研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为体育资源配置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为改进和完善体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1.巩固政府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主体地位,合理宏观调控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思考问题作决策,必须要立足于“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基于国情继续发挥政府职能,加大财政在公共体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形成“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创造机会其他相补”的综合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思路与体系,构建多元化配置模式,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体育健身需求;提高对现有公共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科学规划,符合实际,注重实效,让人用得到、用得着、用得起。
2.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法治化,配置主体多元化
财政制度规范化法制化,有利保障体育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实行诸如政府采购招标、成本补贴、合同外包、税收优惠等手段促进社会资本及其个人参与体育资源配置;将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纳入到法律规制的范畴,由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规定、制约,这既利于资源配置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率,也利于对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与约束,更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3.加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使用中的监督问责机制
加强财政预算监督,加强财政的利用效能督察。在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实行法制化管理,增强体育专项资金配置的透明度,杜绝体育专项资金的盲目申领及非法挪用现象;建立监测评估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落实行政问责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责任感与工作效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4.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公民在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参与权、决策权
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是围绕公民的体育需求进行的,因此,需求影响和决定供给。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多元化需求不仅需要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主体不断地投入,也需要在此过程中确保公民参与权、决策权的体现与落实。公民的参与和决策不仅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更是确保体育资源配置优化、规划科学、运行合理的程度与水平,正所谓“鞋大鞋小脚知道”,作为体育公共资源受众的公民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的建言献策一定会促进体育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效能提高。
5.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源或购买服务加以补充
实际上,市场的敏锐度和调节作用都是反应较为滞后的政府无法比及的。政府可以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给予优惠政策适度地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市场的杠杆作用和调节机制来弥补政府在配置体育公共资源过程中的不足和缺位,或者政府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来进行有效配置,让“用的满意,供的充分,供需和谐平衡”。同时,结合自用自管、公用共管等多种管理方式,以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并且适合实际的公共体育资源管理模式。
四、结语
基于国情,立足创新,注重实效,以建设性的新思路、新观念出发,从政府决策机制、法律监督机制、文化促进机制、体育市场化机制、财经支持机制、社会辅助机制以及相关的其他社会机制等多个方面来构建一套完整的、相互配合、切实有效的体制机制来构建体育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体系及模式,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充分保障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诉求以及确保他们共享体育成果与权利的。
参考文献:
[1]舒宗礼.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06):55-56
[2]宋亨国、周爱光.体育权利的内涵及形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1):17
[3]梁金辉.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7-9
[4]王松、张凤彪、崔佳琦.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2):38-42
[5]张大超、苏妍欣、李敏.我国城乡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6):18-33
作者简介:
郝铭聪,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现代体育教学。
向勇,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