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沟通理论为基础,在未成年人审前社会调查的经验中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长之间的亲子沟通状态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来自社会调查报告、涉罪未成年人家庭成员和社会调查员三方面的资料,综合未成年人涉罪前后资料分析,从亲子沟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本文调查分析发现未成年人家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沟通问题和需求:亲子间缺乏沟通、亲子双方缺乏沟通技巧、沟通中难以控制情绪、沟通内容泛化,缺乏法律道德等内容、回避谈论涉罪事件。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工作视角提出建议,帮助未成年人家庭改善亲子关系,引导双方向良性的沟通状态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建议。
关键词: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问题;社会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和社会法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近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1]报告同时指,未成年犯罪虽然总体趋势有所下降,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在12个省区开展了一年的针对于管教所中的未成年犯、社区服刑未成年人、专门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对14-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结果显示,约35%是16岁犯罪,31.2%是15岁犯罪,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达到20.11%。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被调查管理人员认为“家庭教育不当”“不良交友”“法制观念淡漠”“学校教育的缺陷”是主要原因,其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最高,达到16.9%。[2]
本文是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技巧,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评估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存在的亲子沟通需求,提出社会工作专业对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的策略和建议,引导涉罪未成年家庭意识到合理沟通的重要性,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帮助顺利回归家庭的思路。同时,在对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倡导广大青少年家庭关注未成年人,注重沟通方式的运用,在了解未成年人的基础上改善与未成年人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状态,合理正确引导未成年健康成长,预防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一、相关概念
1.涉罪未成年人
涉罪未成年人指的是刑事案件中涉嫌犯罪的14-18周岁未成年人,在本研究中,選取了两名实施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分别处于侦查取保候审和刑满释放阶段的未成年人。此阶段的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身心迅速发展,具有叛逆、渴望独立,道德意识发展迅速但是又处于不成熟阶段“类成人”阶段。
涉罪未成年人并非法律术语,在实践中一般是指刑事案件中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田媛[3]认为所谓“涉罪未成年人”,是指涉嫌犯罪的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她将“涉嫌”犯罪分为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未成年人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依法被司法机关进行裁判的已决犯,对这类人员我们称之为未成年罪犯;另一种是未成年人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应予判处,但因犯罪情节轻微被检察机关从宽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未成年人,我们称之为“涉罪未成年人”。本文所提及的涉罪未成年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涉嫌犯罪的刑罚执行未决和已决未成年人。
2.亲子沟通
王争艳[4]等人认为,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一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张峰[5]在其硕士论文中,将亲子沟通定义为父母与子女在亲缘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在共同创造的独特家庭情境中,基于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不同的态度、需要,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在双方一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过程。 结合学者定义,本研究认为亲子沟通是父母和子女双方在具有亲缘关系基础,基于不同的角色定位和各自的需求、态度和思维,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亲子沟通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它是人际沟通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二、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有着特殊的身心发展要求,他们生理上迅速发展,心理上处在儿童和成人的过渡期,个性、追求独立、自我认知和道德意识不断发展,但是仍然未达到成人的状态,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矛盾时期。本研究的亲子沟通是指涉罪家长和未成年子女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在亲子沟通中,会出现一些亲子沟通问题和障碍,导致沟通不顺畅,本研究的亲子沟通问题是指涉罪家长和子女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在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过程中或者缺乏沟通时所产生的沟通不畅的问题。
1.亲子间缺乏沟通
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缺乏主从沟通时间、沟通频率以及沟通主动性三个方面表明,尽管目前没有研究表明良性亲子沟通的频率和时间的标准,但是从本次数据整理的情况来看,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的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少,这也是亲子沟通问题表现之一。
(1)沟通频率低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沟通的频率明显偏低,其中亲子沟通“每天一次”的仅占5%,“三天一次”的亲子沟通占25%,每星期进行一次亲子沟通的家庭高达40%,两星期进行一次亲子沟通的家庭占总数的30%。本次调查中涉罪未成年人家庭亲子沟通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家庭都是每星期或者两星期沟通一次。
(2)沟通时间短
亲子沟通的时间指的是亲子间每次交流的时间长短。从本次的数据分析来看(见表2),40%的涉罪未成年人家庭中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间为5-10分钟,35%的家长每次和孩子沟通的时间为10-20分钟,与孩子每次沟通时间达20-30分钟的家长占20%,有5%的家长每次和孩子沟通的时间为30-40分钟。从数据看来,涉罪未成年人家庭的亲子沟通普遍偏低,仅很少的家长与孩子每次沟通的时间较长。
(3)沟通主动性弱
本次调查对象涉罪未成年人的年龄是在14-18周岁,处于这个阶段的他们内心渴望独立和自由,大多数认为父母不理解他们,特别是在涉罪行为发生之后,他们内心变得脆弱敏感,更不愿意与父母主动沟通。如表3显示,只有27.5%的涉罪未成年人表示平常愿意主动找父母聊天,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和父母进行商量,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75%的涉罪未成年人表示不愿意主动和父母主动聊天,遇到事情一般不会告诉父母,有一些甚至在来京工作都是瞒着家人,到北京稳定后才告知父母。
从事社会调查工作5年的调查员C告诉我们,涉罪未成年人家庭的亲子沟通其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并没有超出普通家庭亲子沟通的范围,但是由于这种亲子沟通问题的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长期下来对使得亲子沟通陷入不良状态,如果这种亲子沟通状况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亲子冲突,就会对亲子关系以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促进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因此,无论从犯罪预还是从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家庭的角度,这些亲子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2.亲子双方缺乏沟通技巧
倾听和尊重是提升沟通效果的重要技巧,在访谈中,涉罪未成年家长表示,通过孩子违反法律这件事情中,意识到了家庭沟通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目前还是没有解决,因为还是不知道如何跟他们聊天。A家庭父母在沟通中表示自己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和孩子聊天时缺乏耐心,总觉得孩子的想法很幼稚,很少去倾听孩子的内心。A家长表示平常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从来不会想那么多,通过本次孩子的事件以及访谈,A父母开始对此进行反思,也提出了自己的现实需要。
3.亲子双方在沟通中难以控制情绪
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在沟通中缺乏耐心,难以控制情绪,在情绪的主导下难以恰当的传递和接受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沟通冲突。在涉罪未成年人家庭中,情绪的失控会导致双方做出冲动性行为,特别是未成年人,本身就处于冲动性和独立性发展迅速的青春期,在做事的时候难以考虑到事情带来的后果,不懂得行为背后的责任。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做出超出社会规范和道德的行为。
从访谈中了解到在B家庭中,孩子表示她和母亲吵架之后,觉得母亲并不理解她,父亲听了关于事件之后也认为她不应该换工作,因此动手打她,尽管打的并不是很重,但是这行为严重挫伤了小B的自尊心,父母亲的不理解以及打骂的强制方式激怒了她,于是,她一气之下跑到网吧不愿意回家。取保候審回家之后,父亲虽然由于她涉罪事件有些改变,但是仍然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以责备的方式看待小B。小B的做法直接表明了其拒绝接受来自父母的信息,这种结果是由父母运用不恰当的信息传递方式造成的。
4.亲子沟通内容泛化,缺乏针对性
沟通内容对沟通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涉罪未成年人家庭中,法律知识的缺乏以及法律意识淡薄是导致涉罪未成年人触犯法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访谈过程中,多数的涉罪未成年人表示在学校和家庭均未接受过法律教育。
在B家庭中,亲子沟通大多局限于学习和工作的事情,对于法律知识并没有涉及,平常在父母只是笼统地告诉小B不要在外面惹事,但是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交代,事实上在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过程中,社会调查员D提及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过程中,法律知识的缺乏是很多未成年人的涉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表示在学校和家庭中均没有受到过法律知识的教育。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问题的建议
在社会工作视角下,针对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希望涉罪未成年人家庭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观念,改善沟通技巧,促进未成年人早日回归家庭生活。同时,也希望广大未成年人家庭能够重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关爱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1.综合考虑未成年人涉罪前后亲子沟通问题
前文提到本研究中材料收集的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北京市D机构2017-2018年度未成年人审前社会调查记录和报告材料;第二,对2个涉罪未成年人家庭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亲子沟通现状和问题;第三,对2名资深社会调查员进行深入访谈,从侧面了解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状态。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涉罪前亲子沟通状况的了解,第二部分是对未成年人涉罪后亲子沟通问题和需求的了解,最后在整理三方面的资料基础上对涉罪未成年人亲子沟通的问题和需求做出分析。基于本文中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笔者综合考虑未成年人涉罪前后的亲子沟通问题。
2.建立“回归家庭帮扶机制”
“回归家庭帮扶机制”即运用专业的力量为初期回归(帮扶期限为2-3个月)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以及家庭进行帮扶和教育,包括心理辅导、沟通技巧培训以及法律教育培训。涉罪未成年人回归家庭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回归家庭初期的涉罪未成年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面临一个“破冰期”,专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或者心理工作者)对其提供家庭帮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专业工作者为双方提供短期的情绪疏导和心理辅导,同时为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开展亲子沟通知识教育培训,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家庭学习沟通知识和技巧,协助家庭成员更好地接纳涉罪未成年人,并帮助涉罪未成年人更好地回归家庭;另一方面笔者在参与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公安和司法人员认为家庭方面是未成年涉罪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很多家长不懂法律,无法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法律教育。因此公安和司法人员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其法律意识,预防再犯罪;与此同时结合社区资源,在社区开展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让更多的未成年人家长学习法律以及如何对孩子进行法律教育的技巧,帮助未成年人学法、懂法、用法,预防犯罪,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生活。
3.增加亲子沟通机会和增进彼此了解的需求
沟通是了解彼此的桥梁,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尤其是在涉罪未成年回归家庭后,涉罪经历会对其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及时的沟通不但能够了解未成年人的身心状态,也能给予未成年人疏导和支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未成年人需要主动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增进了解,而且未成年人家长需要扩展沟通内容,尤其是法律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学法懂法用法的意识,从而避免再次触犯法律的情况发生。同时调查员D表示很多父亲处于“缺位”的角色,父亲本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象征着一种权威,他带有着不可否认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果权威没有了,他可以随心所欲,孩子会缺乏规则和权威意识,做事难以更易冲动,难以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因此父亲要担任起应有的角色,与其他家庭成员一同引导和支持未成年。
4.亲子双方提升亲子双方平等尊重意识
尊重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在访谈过程中,有涉罪未成年人表示在跟父母聊天的时候从他们的语气中就感受不到尊重和理解,这是他最为在意的事情,尽管他向父母反映过,但从来没有改善。有些家长也表示过很难放下家长的身份和权威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经常以自己的意志替孩子做决定。未成年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和平等对待。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爱好和选择,孩子感受到这份理解和尊重后,会更加自信对待人和事,也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在沟通中,家长要注重语气、态度和说话的方式,以一种温和、理解、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理解,孩子会报之以关心和理解,这样沟通才能更加顺畅。“以身传教”地给孩子树立榜样,同时也能让孩子习得良好得沟通态度和技巧,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四、结语
亲子沟通问题是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不仅是涉罪未成年人家庭,对于广大的普通未成年人家庭也一样,如果不重视亲子沟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话,长期下来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很多家长对亲子沟通存在一个误区,即沟通时间越长,沟通效果越好,因此家长将亲子沟通问题归咎于工作忙碌没时间。事实上,亲子沟通并非在固定的场合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在饭桌,晚上看电视时间等都可以讨论一些发生的事情,甚至是孩子偶然提出的一个问题,只要家长适当地回应孩子,都是家长通过沟通引导孩子的机会。因此,注重沟通的本身,用心交流,才能更好地发挥沟通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文).中国网,2006.12.30.引用日期,2018.03.08
[2]楊东平、杨旻、黄胜利.《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96
[3]田媛.关于建立和完善涉罪未成年人社会帮教体系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11)265
[4]王争艳、刘红云、雷雳.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2)192.198
[5]张峰.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2004
作者简介:
国曼曼(1991--)女,安徽人,中华女子学院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妇女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