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2019-06-11 06:30赵琼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育人实践高校

赵琼

摘  要:“育人”不单纯是一种理念,更是实施和运用的过程,剖析教育的本质,“育人”是其根本,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本文从高校体育课程中“育人”的实践运用入手,分析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探究何为“育人”,如何开发体育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和实践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校  育人  实践  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c)-0142-02

教育是国家之大计,“育人”是教育之根本,国家教育方针明确规定,使得“育人”的基本任务贯彻从幼儿到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相比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高校育人所承担的任务艰巨且复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校是在进入社会前接受全日制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古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高校大学生最终完成最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如何正确引导并完善其三观皆正,是所有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1  “育人”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意义

体育教育依据传统的教育理论为依拖,进行三维发展把“育人”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贯彻始终,让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快乐,在通过运动带来的健康体魄来感知运动的魅力,全身心投入运动中去并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变为其爱好,最后自主学习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要三观皆正,就是有一个健康身体和阳光心态,能培养1~2个爱好的体育项目十分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好就不会对某事或某物索然无味,否则做起来就很难深刻去执行,如若不爱好甚至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兴趣爱好是一种明确的选择性态度,是自主参于的自觉动力,也是是自我鼓动和推进探求新知识的源动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把学习运动技能当成一个自主能动的过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具体方手段众多,我们常用的如:情景创造法,游戏法、竞赛法等,这类的体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使他们获得成功,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制定的任务要是学生努力便可达到的,如果把目标定的高不可攀,学生大多都不可能完成任务,又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肯定适得其反。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里的“育人”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

对于高校的大学生,即将面临与社会接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即遵循学生的实践性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形式定位于实践,让学生们在体育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共同成长。体育运动是通过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们能在自主完成体育运动过程中感受体育的特定功效,体验运动给自己带来的从身体到心理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习惯养成。体育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项目,它通过不同的运动手段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育运动中来,让学生在感受运动魅力的同时也学会了组织管理,和团体协作。体育项目多为团体项目,它构建的是一个团队,倡导探究合作,互帮互助,凝聚的是学生们之间的团队精神與沟通技巧,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个人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个人的责任意识可以得到加强,帮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关注社会,明确社会责任意识和在临近社会前树立正确的团队价值观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途径之一,最终能帮助学生形成符合自己身心特点的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育人”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安排上应该花大力气研究如何尽最大可能使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不仅收获了运动技术,还能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胆量和魄力,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敢于大方地表现和展现自己。在体育集体项目中,学会尊重队员,帮助别人和协调全队关系,积累与人处事的经验,提高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迁移到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力性,和在未来自我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育人”中的合作能力是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重点培养能力之一,对于高校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必须要快速适应团体,具备在团队工作中相互倾听倾述、协商、沟通、理解、交流、交往、互动、协作、配合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团队协作能力意识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就是着重体育项目特点,学生的特点及合作方式,并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如:随机型、同质型、友伴型合作等组建合作小级,让学生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与组员们共同完成。还可升级为组与组之间的竞赛,通过激烈的团队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力,让各小组员能在竞赛中之间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你激励着我,我激励着你,使同伴合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并促进了同学之间合作能力的提高。

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校体育教学“育人”的重点,高校学生的智力思维发展水平很高,但如是没有探究能力,就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能力就继续发展的源动力。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离不开给学生不断设定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开展体育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主要应围绕“问题”来进行,多创设一些情境,陶冶学生的探究情操,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交流和探讨。这样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2  “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还指身体、心理和社会福利。”因此,健康涉及身体和精神方面。过去那种身体,精神的教学态度并不全面。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加深了对体育的认识。未来的人才不但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要有更全面的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体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发展、道德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创新意识、竞争力、自我个性、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记忆,思考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同时,他们也需要有相应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个性特征才能发挥作用。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理解学生的意识,观察,记忆,思维等活动,另外还要学习和掌握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一些人格特质,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適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然而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必须具备敏捷的思维、果敢的品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唯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场竞争中,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体育中的健身育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与价值观的养成,唯有让体育教学回归到服务于学生成人、成才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也才能真正保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教育任务的最终完成。

参考文献

[1]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78-84.

[3] 蒋小雯.现代大学生体质水平的探讨[D].成都:成都大学,2015.

[4] 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 董蕊,张力为.榜样启动对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122-131.

猜你喜欢
育人实践高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