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
[摘 要] 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点民生工程,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更是需要根据其本身的特殊性,重视学生精神层面需要,从保障型资助转向发展型资助。介绍目前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将民族文化认同融入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中及其路径探索。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38-02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未来的希望。由于一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有一些是贫困生的身份。做好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传承,促进各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文章提出将民族文化认同融入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中,就是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一、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
民族文化认同首先分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是指对这个族群地位和存在的认可,也可以理解为“族群归属”;而文化认同是个体受族群文化的影响,接受认可后从而反应在个体行为实践中。两者都属于复杂的心理结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积累而成。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各民族间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共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是在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各民族的差异性通常会通过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包括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素质、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风俗习惯等,成为民族强固的内聚力和坚强的纽带”。
民族文化认同从广义上来说可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就是对整个中国或者华人文化的理解和认可。狭义上指的是对自身所处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接受的一种情感体现和心理依附。本文所指的民族文化认同是第二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理解和认同。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
当前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情况呈现两边倒的现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受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来到大学不适应环境、饮食、语言、文化等情况时有发生,日常学习生活无法正常开展,内心感到焦虑、孤独。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1)少数民族多以本族群聚居为主,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少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2)大学生仍处于树立和巩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热血而又单纯,容易迷失方向。
另一种情况则是部分少数民族贫困生认为本民族的一切事物都“过时”“落后”,拒绝了解和接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甚至羞于承认自己的民族。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保守,受新思潮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产生自卑心理。(2)民族聚集地区教育模式传统,缺乏文化渗透力。
当然,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同时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校园的文化和氛围,自信自强自立。文章的提出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少数民族贫困生能在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下健康成长成才。
三、民族文化认同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要将资助育人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才能使助学工作真正实现帮困扶志的目标,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将民族文化认同融入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就是实现发展型资助的重要基础,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引导和教育,是精神资助的体现。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和敏感性,高校不仅要保障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更要关注他们精神需要,倾注更多的情感关怀和耐心指导。
正确引导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身民族自豪感,建立贫困生自信心;有利于正确理解对待本民族文化,甚至有助于鼓励引导他们重新调整日后就业观、择业观,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更快适应校园和社会主流文化,有序开展学习和生活;有利于豐富校园文化建设,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使少数民族学生不易被片面偏激的思想和言论左右,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助。
四、将民族文化认同融入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原则
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目的。一直以来,各高校都在努力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健全资助育人制度,坚持育人育心的理念。将民族文化认同融入资助工作是提高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水平的重要探索,把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
为了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学生,将民族文化认同科学合理地融入资助工作,应该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少数民族地区和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奋发自强、宽容感恩、有所担当,更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正确的文化信仰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五、民族文化认同融入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路径探索
(一)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建设工作
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从小受环境、家庭、社会舆论思潮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成的一种繁复的心理结构。同时,民族文化认同又会体现在学生的行为实践中。因此,关注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变化是工作的基础,只有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需求,才能为更好地为他们服务。高校可以制定针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测试专题、讲座、团建活动以及相应的预警机制措施等。通过教育引导和一系列的专门性活动,实现对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精准帮扶。
(二)利用思想理论课程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主体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
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是做好发展型资助的重要环节。在高校的思想理论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宣传工作中加强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融教于学,理论与实践并行。注重少数民族贫困生的特性和差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给予“造血式”帮扶。
1.理论课堂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
理论是认知的基础,是实践的先导,让高校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都有所了解和认识,不仅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付诸实践,还能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少数民族学生拥有民族文化自信。
2.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是目前高校学生接触社会舆论和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力度,引导正面积极理性的舆论风向,让学生在娱乐生活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起源、传承与核心,形成尊重友爱、包容互助的文化理念。
3.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高校可以建立民族文化角,摆设陈列少数民族服饰和用品;在艺术节、文艺晚会、校园摆摊等活动中融入少数民族特色;设立少数民族文化日、少数民族体育竞技运动会、少数民族风俗节日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逐渐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4.科研学术项目融入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择业观
高校可以把常态化项目,如挑战杯、“互联网+”、相关专业技能竞赛等学术科技比赛划分一定比例给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策划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发展计划或解決问题的方案。在实践中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创新性思考,鼓励他们回乡就业,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十九大”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本文提出将民族文化认同融入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就是充分尊重个体,以生为本、因人施助的体现。积极探索创新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途径,有利于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此外,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彩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6(35).
[2]韩巧灵.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分析[J].知识经济,2017(19).
[3]米霞,揭家新.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高校文化认同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0).
[4]王铭,王守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6).
[5]林彦虎.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建构的双重动力[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6]李自臣,刘江越,陈梅.基于大数据的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精准资助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8).
编辑 尚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