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伶丽
[摘要]随着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高水平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对构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四点建议: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加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建设,有效发挥督导制度作用;配套运用保障教学质量的激励约束手段。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民办高校;高水平;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06—02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支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力量。从最初的规模扩张到现在的以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寻求学校深化发展,民办高校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的发展需求。但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方面,民办高校的发展水平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如何利用民办高校机制灵活、市场适应力强的优势促进其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民办高校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从目前高水平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出发,研究建立高水平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并提出实施的具体建议。
一、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特点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外部人才市场的竞争推动和内部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由于外部市场竞争具有结果导向性,其监督反馈周期较长,不利于及时跟踪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而其结果却会对民办高校的平稳运行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影响。因此,高校及管理者都注重把这种外部监督进行内在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民办高校兴建之初,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摸索之中,由于开始时的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以外聘教师为主。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以学校管理层对外聘教师进行筛选和过程监控为主,另外,注重教学的受众——学生的选择机制的运用。于是出现了很多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对课堂监督管理、学生随时投诉反馈共同管理授课教师的现象,进而促进兼职教师提高课堂授课质量,而课堂之外的实践拓展等教学活动就无从谈起。这种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手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出现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主体的错位,教学质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但很难深化。随着生源减少,市场对人才质量需求的提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能很好地继续发展下去。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提升,基本建成了成熟的教学管理体系。随着生源的短缺和市场应用型人才供需缺口的扩大,民办高校也逐渐明确了各自的办学定位,有了明确的办学目标和方向,其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框架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三级督导制)。然而,就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施执行状况缺乏有效的监察和控制。主要表现为:(1)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缺乏科学性,实施难度较大,不能很好达到制度保障效果;(2)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政策变更频繁,很多制度推行时间过短,甚至有些高校刚开始推行,由于制度本身缺乏科学性,随即取消或变更;(3)很多民办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仍然以“人治”为主,缺乏制度的连续性,主要表现是一任领导一套政策,换一任领导换一套政策。这些问题不利于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建立和持续运营,更不利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稳定实施。
二、高水平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
高水平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在目标导向的定位保障下,探寻学科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定位和教学模式的定位,进而重构课程建设的理念,改革课程建设体系,完善师资队伍体系,进行实践教学保障制度的细化建设,最后通过组织体系与反馈机制进行教学质量的保障,具体体系框架见下表。
三、高水平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
(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随着民办高校竞争走向白热化阶段,加之国家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政策导向,民办高校也在主动地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方法,紧锣密鼓地开展深层次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然而,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方面,并不是那么顺利,往往缺乏规范化、结构化、体制化,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而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需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标准化教学行为,并取得普适性的共同遵守的规范,持续改进。这样的运行机制可为增进教学质量提供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而不是像现在有些民办高校搞“一阵风”“一刀切”“简单粗暴量化考核”等行为。
因此,民办高校需要建立精品常态化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模式。以面向民办高校制度为切入点,确定精细化管理,树立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发展观,形成以追求卓越为载体的大学文化氛围和思维。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强调“精”心得态度,坚持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精细管理过程。
将质量工程和教学成果形成的精品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进行常态化改进并修订过程形成的有效机制。建立以专业、课程和主讲教师为一体的资源库、学习库、成果库,构造专业、课程和教师的一体化成长路经。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建立了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标准体系,主流的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学生评教、教师互评、领导评教和督导评教制度等。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多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各级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不清晰、不统一,有些评价制度不科学。例如,学生评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主观反应,但由于学生对教学质量高低评价标准多样,主观性较强,在很多时候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教师互评机制不科学,在实施中容易流于形式;领导评教也限于时间精力,不能进行日常化和普遍化监督;教学督导的作用较好一些,但有时限于学科差异和个体标准差异有失偏颇。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对有效进行内部教学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
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要紧紧围绕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注重过程和结果评价的统一,注重评价主体的评价操作的科学性。
(三)加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建设,有效发挥督导制度作用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建设上纷纷建立教学督导组织制度,也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督导组织建设。但总体来看,督导体制的组织建设比较薄弱,很多民办高校督导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大多是由各专业的一些老教授组成的组织松散的附属机构,督导制度的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如有些高校督导的作用是负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及时反馈,而对有关部门改进及解决问题的质量和实效却没有列入督导工作内容。这就出现了反复反馈,问题反复出现的现象。这就导致督导组织和督导制度的虚设化,不利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因此,有专家曾提出建立“四督一体”的模式,即“督教、督学、督管和督改”模式,此模式的实施将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实施效果。
因此,要促进高水平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加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建设,建立一个独立的、日常化运行的正规组织机构,并丰富督导队伍的构成,有效发挥督导制度的作用。
(四)配套运用保障教学质量的激励约束手段
高水平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离不开配套的激励约束手段的使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调动教学实施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動性,在使用激励约束手段时,一定要紧紧依据目标为导向的激励方向,注重激励约束手段实施的力度与有效性的统一。只有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才能实现真正的提高,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效果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宋晓洁,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7.
[2]杨金蕾,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