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巧玲
2019年的寒假来得格外迟。家家户户都在辞旧迎新,我的那些书籍,或隱藏于某个箱子里,或灰头土脸地立在书柜上,或杂乱无章地叠成一堆,它们照例等待着主人一年一度的“检阅”。
一本一本找出来,擦拭干净,分门别类,排列整齐——“检阅”书籍的过程总是让人欢喜,给人惊喜。这不,几本色泽鲜艳崭新的《学生生命教育读本》在众多书籍中熠熠生辉。触摸着光滑的封面,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15年的暑假,魏旋老师的音容笑貌亲切地浮现在眼前。
从暑假的集中培训开始,我犹如一滴水,融入生命教育的大海之中。我想了解它的内容和特点,熟悉它的方法和作用,学习它的影响和价值。因为它无处不在,因为它海纳百川。
记得长征中学心理辅导站站长徐放蕾老师在“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主题下,围绕“生命、音乐”这两个关键词,以音乐为手段,通过意象的解读、感受的分享,让我们一次次体验了享受生命之旅中的美好与困苦。我如法炮制,在心理辅导课上让学生们去体验。音乐声响起,学生们纷纷闭上眼睛,把桌面当作键盘,十指随着音乐的轻重缓急不停地舞动,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那位钢琴家。有的学生说,他们看到了一座森林,自己和里面的小动物们在一起嬉戏玩耍;有的看到了一条小河;有的则看到了老家的小伙伴……想象有时是相似的,因为它触及到人内心深处不易察觉的情绪和感情。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在心理学范畴则称之为音乐治疗。我不懂音乐,但我喜欢这样的心理辅导方式。虽然我不能对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种种想象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解读,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在活动中释放了压力,缓解了焦虑。
“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是生命教育培训特有的气质。它善于用各种活动来贯穿培训,用合作学习来激发灵感,用人人参与来代替老师的讲课。
在学习“校园心理剧”的那次活动中,我们体验了“盲人旅行”的小游戏。我和芸轮流扮演“盲人”和“拐杖”两个角色。不长的路程,却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漫长的黑暗,却有着坚实的支撑。活动中,芸小心翼翼地走着,我紧紧地扶着她,心想:走这么慢,真胆小。可当轮到我当“盲人”时,我却走得更加慢,甚至到了一步一挪的地步。因为我看不到,我恐惧脚底的未知地面和台阶,我无法让自己大胆地前进……虽然芸尽心尽职地当着“拐杖”,也紧紧拉住我的手,但我还是伸出另一只手去触摸墙壁,去寻找栏杆扶手。难道我和芸之间缺乏信任?难道我的内心过于恐惧?难道是因为第一次玩,双方配合不够默契?
“盲人”在障碍面前会显得无助、孤独甚至恐惧,内心特别渴望得到“拐杖”的帮助与支持。但做好“拐杖”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从“盲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比如他的实际需要是什么?他是否能信任你、接受你?
涛是本学期的插班生。一个星期下来,感觉他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大家都对他印象不错。可是没有想到,他的父亲在QQ上和我联系了:孩子最近天天哭,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的时候,说想原来的学校了……父亲担心孩子在新学校不适应,希望老师对他多加关注和引导。听到这样的消息,我非常诧异,因为我在学校里只见到涛的笑容,以为他早就适应了新环境,以为他过得很快乐。
我找他单独聊。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的确很想念原来的学校、同学和老师,因为在这里还没有交到新朋友,所以常常会感到孤单。于是,在班会课上,我以“新朋友,手拉手”为主题,创造互动的机会,让班上的同学和涛彼此加深了解,有意识地让涛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我们还选举涛为11月份的班长,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帮助班级,展现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快乐,不能简单地看他脸上是否有笑容;判断一个人是否害怕,也不能简单地凭空想象。只有设身处地去感知,去了解,才会明白问题所在,才能找到应对办法。
这就是生命教育,海纳百川的生命教育。它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关注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学生,帮助和引导每一个孩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我把一尘不染的《学生生命教育读本》放到了书柜最醒目的地方。我想,我会把生命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