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的契机

2019-06-11 10:48王朝频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机制体系

王朝频

[摘           要]  教育国际化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教育机制,统一教学标准是该机制的主要特征。首先对这一机制进行简要介绍,并从五个层面深入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同时依据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提出高职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关    键   词]  教育国际化;高职教学;主要问题;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164-02

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已融入世界分工体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型人才受到了各类企业的广泛欢迎。但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学生难以在这一环境下得到全面培养,产业界的人才需求无法得到补充。教育国际化已在国内外获得多年发展,运营机制趋于成熟。高职院校可利用这一契机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并作出适当的教学改革。

一、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

教育国际化是起源于二战后的教育机制。该机制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标准逐渐统一。教育国际化是在产业国际化背景下产生的教育理念。二战结束后,国际产业分工逐渐清晰,覆盖全球的生产体系需要获得统一的执行标准。这一标准也逐渐融入教育体系内,并对学生的劳动技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教学模式相互融合。教学模式始终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会依据自身特点设计出相对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各类教学模式的优点得到集中,并融合为现代教育的雏形。三是国际组织的参与。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参与国际教育的跨国机构正式形成。随后各地区也相继成立了国际教育的协调部门。同时在国际工业标准逐渐确定的基础上,职业资格证制度得以完善,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等跨国机构也参与到教育领域内。

二、我国高职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略显陈旧

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职业大学相继成立。由于我国刚刚恢复高考,这一时期的职业大学秉承了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二者的区分仅仅在专业设置层面得到体现。20世纪90年代后,建设产业强国的发展目标得以确立,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引入我国。“二元制”的主要特征是校企联合办学,学生可在职业教育阶段进入企业实习。但受到高考扩招政策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社会难以为其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因此“二元制”教育模式并未在我国高职院校全面铺开。近年来,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正与高职教育逐渐融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被淡化。

(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僵化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但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机制较为僵化,教师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再培训体系也未得到有效建设。这些问题都将对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我国高职教师通常要求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较高的学歷要求将人才选拔范围进一步缩小,部分通过特招渠道进入学校的专业性人才也会在职称评定等环节中受到影响。同时多数高职教师会在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工作,其社会阅历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受到综合因素影响,我国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学生难以得到贴近实践场景的指导。而国外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也更为灵活。

(三)教育环境相对封闭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学体系稍显封闭,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严重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交流成本的影响,国际交流往往会带来高昂的成本,而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发展时间较短,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在扣除常规教学支出以及设施建设成本后,难以再承担这一成本。同时高职学生的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多数学生无法负担国际交流产生的费用。因此经济因素是导致教学体系相对封闭的主要原因。二是办学机制的影响,我国对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外资管理较为严格,国际职业院校无法在我国开设分校。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

(四)尚未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随着产业标准的确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呈现出统一融合的发展趋势。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较为完善,但与国际体系的对接程度并不紧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因此,其理应与产业发展相对接。目前我国工业产值已位居全球第一,国内的技术性岗位大幅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国外就业岗位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鉴于此,我国高职院校更倾向于与我国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且未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体系对接。同时申请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通常需要面对严格的语言考核。汉语属孤立语类型,与多数外语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国学生申请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难度更大。

(五)学生的认知视角较为单一

我国学生的认知视角较为狭窄,在全球化背景下,其个人发展将受到影响。导致学生认知视角狭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的教育理念过于关注理工科教学,以致学生的人文意识未得到足够培养。理工科的学习更加强调证据堆砌,其思维习惯呈线性发展。但世界文化极为多元,利用线性的思维习惯难以理解或欣赏异域文化。其次,考试仍然在我国的教学体系内发挥着重要影响,多数学生会依据考试开展文化学习。部分学校甚至会强迫学生背诵语文阅读中的标准答案,以应对考试要求。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形成健康的独立人格,对生活方式与文化形式的理解也更为片面。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教学改革路径

(一)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办学模式

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仍然落后,先进的国际教学经验并未融入其中。鉴于此,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教育国际化这一发展契机,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例如,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可被引入我国的教学体系内,并与“二元制”办学模式结合使用。“三明治”教学模式在英国高职院校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采用“1+2+1”的教学配比。其中一年级学生将进入企业实习,从而对产业模式与工作场景产生基本的感悟。二至三年级阶段,学生将在校园内开展理论学习,之前的实习经验将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帮助。最后,四年级学生会再次进入企业开展学习。类似的设计提升了在校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借鉴这一模式,可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工作环境。

(二)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

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较为僵化,教师的专业操作能力有待加强。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契机,并利用国际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日本将高职教师称为职业训练辅导员,并要求其至少具备一年的企业工作经验。经过多次转译,职业训练辅导员被称为“双师型”教师。但我国多数高职教师难以适应国内的生产环境,学习意愿也普遍不强。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利用教学国际化的发展契机,组织青年教师进入国外企业开展实习。例如,机械专业的教师可被派往日本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实习。通过这样的经历,教师将掌握到国际先进技术,并对其他国家的组织管理机制进行学习。在教学中输入此类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教学体系对接国际标准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应主动转变封闭的教学体系,并与国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例如,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在境外同类院校中寻找合作伙伴,并组织学生、教师开展多层次的人文与学术交流活动。在人文交流层面,学校可利用互联网定期组织校内学生与境外院校开展讲演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了解到国外学生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在学术交流层面,高职院校可组织骨干教师赴境外院校进行短期学习,并依托互联网媒体介绍境外院校的数学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将得到提升。再有,多数院校有能力承担外教的薪水。因此,在外语专业中,高职院校可聘任少量外教。外教的作用并非仅仅体现在外语教学中,也可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国际视野带来帮助。

(四)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尚未与国际职业认证体系开展合作,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的工作范围将逐步扩宽,帮助学生申请国际职业资格证,有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在具体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与国内的中介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并通过此类机构逐渐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接机制。当前我国拥有众多的留学培训以及海外求职机构。高职院校可首先将国际职业资格证的应用方式与意义介绍给学生,并对有意办理的学生进行统计。之后,学校可与中介机构协商价格与售后机制,并在本校内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在课程中,培训机构的讲师将作为教学主体,高职教师将与其深度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高职院校将构建出更为有效的培训体系,并与国际认证机构建立联络机制。

(五)拓展学生的认知视角

我国学生的认知视角较为单一,借助教育国际化的改革契机,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例如,高职院校可在不同月份,设定国际主流文化的交流日。例如,3月10日可被定为英语国家的文化交流日,4月第二周的星期三可被定为斯拉夫语系的文化交流日。在文化交流日中,其他院校的留学生可被邀请到本校,并由其讲解本国的历史、主要节日以及宗教禁忌等内容。同时我国学生可提前筹备庆祝活动,并参考该国主要节日设置庆祝流程。在活动中,学生可制作该国美食,并表演该国文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逐渐了解到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具备条件的学校可邀请学生成立国外文化研究的社团组织,并由该社团承办对应国家的文化活动。

四、结语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应首先对教学理念作出调整,并借鉴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完善自身的教学结构。其次,可通过海外企业培训“双师型”教学人才,以帮助学生了解国际产业标准。再次,学校可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改变当前的环境。最后,通过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成钢.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界,2015(6):228-237,312.

[2]康毕华.中外高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32-34.

[3]余乐.国外高职教育的经验及其对我国两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24-27,60.

猜你喜欢
国际化机制体系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皮革机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