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跃华 龙清平 李吉昌 李平辉
[摘 要] 以中山市天图精细化工公司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例,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实践进行探索,阐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和方案,使实践教学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企业带去了合格的技能人才,兼顾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利益,为我国高校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精细化工;实践教学基地;小微订单班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104-02
.
目前,我国较多高职院校开设的精细化工类专业,其主要就业岗位有生产操作、分析检验、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精细化工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数量与类型有限,无法满足参加实习大学生得到专业对口的岗位[1]。通过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细化工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
精细化工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多方面、多角度认识、接触精细化工企业的各个岗位,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是非常必要的[2]。为此,中山職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以下简称精细化工专业)依托中山市天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遵循以下原则建立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一)坚持以能满足学校实践教学为根本原则
首先,实践教学基地必须有满足教学的基本设置条件,如足够的教学场地和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项目,应面向教学、面向学生,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教学的项目要根据行业发展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还能适应目前企业生产的需要,适当兼顾实践教学基地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坚持“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原则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校企双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生学习、学校教学和企业经营的需求相结合,学校利用自身的理论、多种产品检测设备、开发产品的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经营、管理难题;企业持续发展得到了高技能的员工;学生在基地学习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践,锻炼了专业岗位能力,使学生能适应企业发展,从而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效果,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可持续运行。
(三)坚持生产、教学相结合的发展原则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运行需要实践教学管理组织、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材体系、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硬件”和“软件”同步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健康有序运行的保证条件。坚持实训项目与生产实际岗位相结合,达到生产、教学两不误的效果。
二、精细化工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措施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市天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签约,共同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层级为“决策层、管理层、各部门层”三级管理,形成管理“层级清晰、职责分明”的管理架构[3]。决策层需要明确基地教学任务,管理层负责任务的实施,各部门要配合基地的各项工作。
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工作岗位的特点,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通过生产操作、分析检测、研发技术等项目的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来完成,使学生逐步掌握职业能力,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起步奠定了基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践基地与中山市天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一起,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承担除军训外的大部分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工作,主要实践形式有以下四种。
(一)参观学习
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加强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尤为重要,为此借助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平台,开展认识生产实训,组织学生参观中山市天图精细化工公司。通过参观,了解企业的作业环境、组织架构,认识工作岗位,对精细化工的生产过程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同时也是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入学教育的有效环节。
(二)学徒式实习——小微订单班
在学生完成两年的课程学习后,进入大三上学期,可以少量选择部分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采用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学校内的课程以学分替换的方式完成,这种形式的学习方法称为“小微订单班”。小微订单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以岗位要求和技能训练为主线,结合课程的具体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在企业生产管理、仓库管理、产品检测、销售助理、研发技术等部门进行学徒式实习,强调边学边做,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对生产环节的熟悉程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融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在实习期间,企业也可以考查学生、培养学生,发现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的后续人才选拔提供很好的平台。
(三)顶岗实习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是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最重要的实践形内容。按照精细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大三下学期是顶岗实习阶段,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中,顶岗实习也是小微订单班的延续。
中山市天圖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实践教学基地,能在学生刚进入企业后,先开展培训,然后上岗工作,每个顶岗实习的学生都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带领,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三、取得的教学成果
(一)在企业和学校都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共性上挖掘合作的方式
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步骤逐步了解,逐步理解工作的真正内涵和要求。在实习期间不但完成岗位工作,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毕业论文,加深了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教师与企业的深入接触,提高教师对实践岗位的认识,更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企业员工接受了专业教师的理论培训
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中,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精密仪器操作、微生物知识理论培训,解决部分困扰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达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效果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解决了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短缺和培养困难的问题,对学校来说,能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回报,达到三赢效果。
四、对我国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校企合作要考虑采用多方向多维度的长效合作机制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从一个准员工开始到熟练技能拥有者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工人从通用性技能型人力资本到专用性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4]。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实习,还应拓展合作的类型,如开展科技服务,老师带领学生搞科研,学生毕业时带着科研项目进入企业等。校企合作是个长期的工作,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所必经的途径,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才能有利于人才培养。
(二)校企合作要深入融合,充分考虑学校和企业的特点,制订适宜的人才培养计划,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采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考虑学生培养的同时兼顾企业的营运情况,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管理上的改进。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计划,开展“订单班”“小微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注重利益相关方多赢的原则
企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在人才培养上,要围绕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目标,提高人才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践基地能培养职业技能的核心能力。
总之,校企合作需要围绕双方的共性问题——技能型人才培养,解决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学生的培训,兼顾双方利益的合作关系,才是精细化工类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周泽炯,马成文.经济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8(3):129-131.
[2]周晶,赵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性障碍形成的机理及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24-29.
[3]蒋键,周涵,李欣.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探索:以广东嘉荣超市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例[J].教育研究,2018(4):188-190.
[4]吴红宇,杨群祥.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研究:基于91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5-20.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the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for Fine Chem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based on provincial level practice teaching base of Zhongshan Tiantu fine chemical company
LIN Yue-hua, LONG Qing-ping, LI Ji-chang, LI Ping-hui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for fine chem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has been explored by taking provincial level practice teaching base of Zhongshan Tiantu fine chemical company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e models such as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plans, expected objectives, and potential difficulties have discus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As a result, the joint culture model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benefits training students. We expected that this talent training model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model for constructing the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future.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fine chemical technology;off-campus practice base;small order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