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菊良 王正友
摘 要:在三年制与五年制两种不同学制的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在校行为表现有显著区别,究其原因是学生身心阶段、身经阅历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工作者应极力避免冲突,强调互补,发挥融合优势,提高学校育人实效。
关键词:高职学生;行为表现差异;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职业教育学会五年制高职分会重点课题“三年制高职与五年制高职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陶菊良,男,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正友,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2-0054-04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江苏省部分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相继更名改建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开始招收三年制高职(以下简称为“三年制”)学生,这样势必会出现同一所院校既有高中毕业升入的三年制学生,又有初中毕业升入的五年制高职(以下简称为“五年制”)学生同时存在的现象,而且这种局面还将延续。这给上述新建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新课题,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问题。此类学校新建初期,三年制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为扩大声誉度和影响力,会努力提高三年制学生的比例。扩大招生区域、增加招生类别和招生专业就成为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三年制比例的首选措施。外延式的扩张必然导致这类学校的三年制学生区域分布广、生源层次多,这使得三年制与五年制学生在校行为表现的差异更加多样化,给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面对两者的差异,找寻有针对的解决策略,因材施教,提高育人效果,就成为这类学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迫切且重大的任务。
一、两种学制下高职生行为差异的表现
在校园环境下,学生的群体效应往往更加突出,导致群体效应作用下的个体行为表现力更强,在三年制与五年制同时存在的环境下,两种学制学生从相互作用、相互认知到相互融合、相互融洽,个体在行为习惯、处事方式和待人模式上都有不同,这些差异充斥在学生行为表现的诸多方面,作为教育者需要认真审视、谨慎对待。
(一)个体行为习惯不同
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学生个体行为习惯的最直接表现是对规章制度的认可及遵守方面,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学生2017年违纪处分和学生公寓违纪数据汇总、整理,发现两种学制学生在校规校纪的遵守上有明显差异。
1.五年制学生在遵守公寓管理制度方面要好于三年制学生。2017年,学校宿舍重大违纪四个类型中五年制的违纪比率都远低于三年制,其中,五年制不服从管理的比率为0.04%,仅为三年制比率的一半;喝酒抽烟的比率都很高,但五年制也仅是三年制的48%;违章用电、夜不归宿的比率五年制则分别是三年制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见图1)。2017年,学校宿舍违纪3(含)次比率三年制是
五年制的2.5倍(见图2)。2017年,学校文明宿舍比率五年制为21.34%,比三年制高出9.27个百分点(见图3)。以上表明五年制学生更加愿意服从规章制度,更加适应外部约束。
2.五年制学生在受高级别处分方面要多于三年制学生。2017年学校受处分类型比率中只有最低等级处分“警告”是三年制高于五年制,另外三个更高等级处分类型的比率都是五年制高于三年制。其中高等级处分中的“记过”比率五年制是三年制的2.9倍,“留校察看”比率五年制比三年制高出3.7倍(见图4)。这表明五年制學生自我约束力弱。
(二)处事行为方式有别
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的处事行为方式必定要从该群体的个体中探寻,通过对学校2017年学生参加各类事务数据的汇总整理、比较分析后发现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
1.五年制学生个人事务办理的主动性低于三年制学生。学校2017年三年制困难生申请率为29.34%,比五年制高17.68个百分点;其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获助比率为14.05%,是五年制的2.43倍;其校内勤工助学参与比率为1.58%,较五年制高1.77倍(见图5)。这反映出学校三
年制学生个人事务办理的主动性强于五年制学生,心态更积极。
2.五年制学生集体事务的参与率高于三年制学生。2017年,校、院(系)层面的学生组织五年制学生的参与比率达到9.90 %,三年制是6.49%;各级学生活动的参与率五年制学生是27.23%,而三年制仅有7.08%,只有五年制的四分之一略多(见图5)。这反映出五年制学生群体性更强,三年制学生更自我。
(三)待人行为模式有异
待人行为模式即与人相处过程中对待他人的行为的一般方式,通过对学校学生违纪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两种学制学生在待人行为上各有优劣。
1.五年制学生礼貌待人、理性待人方面差于三年制学生。学校2015年以来,因打架、辱骂同学、扰乱课堂正常秩序、威胁他人而受到处分的33名学生都是五年制,三年制则无一人因上述行为受到处分。
2.五年制学生固执自我的程度低于三年制学生。2017年,宿舍重大违纪中喝酒抽烟比率三年制的2.27%远高于五年制的1.10%;违章用电的违纪率三年制则是五年制的4倍(见图1);宿舍多次违纪的比率三年制也远高于五年制。这说明三年制学生更常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感受,也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
二、两种学制下高职生行为差异的归因
由于学制及区域不同的客观现实,三年制学生与五年制学生必然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又可以具体为身心阶段、身经阅历及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差异。
(一)身心阶段不同
人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而导致不同的行为表现。一般而言,人生年龄段可分为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而青年又可分为初期(14~18岁)、中期(18~22岁)、后期(22~28岁)三个阶段。五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年龄段普遍在15~20岁,三年制招收高中毕业生,年龄段普遍在18~21岁,他们基本分别处于青年初期和青年中期两个阶段,年龄段的不同,必然带来行为表现的差异。五年制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表现为对独立性无比追求,却脱离不了强烈地模仿和攀比,同时,又带着很多的叛逆。三年制是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在道德上的发展特点是行为的自觉动机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要求和稳定的行为理性,同时,由于愿望和企求的发展早于意志和性格,因此,这个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往往会混淆理想与空想、自我和自主等。
(二)身经阅历不同
身经阅历的显著差异就是是否经历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五年制学生由于没有经历高中阶段,生活区域基本没有离开父母的视线,他们的学习、生活多为父母直接安排,一般没有寄宿生活经历,因此,他们的学习、生活自立能力弱,自主性不强或者没有主见。三年制学生大多经历过远离父母的独立生活,自主性明显增强,大多有过集体寄宿生活经历,他们往往更喜欢校园生活,对新环境适应更快,他们往往更会处理人际关系,更能适应异地生活。
(三)价值判断不同
行为方式来源于价值判断。五年制阶段正好处于自我意识的起步,这个阶段的人极易盲目跟风、从众,有时会出现群体价值判断取代个人价值取向的現象。他们不愿意直接表达自我,更习惯于把自己藏在群体中,用群体的价值代替个人的价值判断。三年制学生普遍具有独立思考的价值标准,自我意识更加强烈,通常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很少跟风盲从。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复杂人生经历支撑,他们的价值判断很容易走向极端,导致他们一旦认定便难于说服,有个人比较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甚至即便处于理亏地位,也会出现不愿意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的情形。
三、扬长避短: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略
两种学制同时存在,差异在显现的同时,也会相互作用,如何避免冲突、优势互补,提高育人实效是关键。
(一)发挥五年制学生易塑特点,培育自主管理气象
从五年制学生年龄、经历、价值观等方面综合来看,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可塑性强,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应重点从培育氛围出发,着重塑造学生自我。[1]具体落实为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培育优良校风,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形成自主管理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育人作用。首先,立足班级集体,开展团体活动。充分挖掘五年制学生易塑造的特点,发挥朋辈影响力,加强团队教育。丰富学校团体活动,将教育要求、学校规范融入具体的活动实践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活动教育中接受思想内化,最终达到外塑形象、内化涵养的效果。其次,选树先进典型,开展领航教育。推选优秀学生代表,广泛宣传先进事迹,用身边榜样的力量感召人,用身边的事例引导人,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以点带面、你追我赶的典型引领作用。第三,构建育人机制,开展自主管理。在学生中广泛构建自主管理平台,制定学生发展计划,全面构建育人自主管理机制,从班集体建设、团队帮扶等方面出发,形成自主管理团队体系,让学生由“管理对象”变成“管理主体”。[2]
(二)发挥三年制学生成熟特点,培育自主监督氛围
三年制学生普遍比较成熟,他们看待问题往往更加理性,通常很有主见,观点形成后不容易受环境、同学的影响而改变。同时,他们表现出更加的自我,有强烈的个人表现欲。他们习惯被别人关注,经常按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行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学校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应更加关注个体,注重尊重个性。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张扬学生个性。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这部分学生,单从外部要求来改变学生,他们的抗拒情绪反而比较强烈,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对待这部分学生,需要从校园文化的营造入手,提升学生文化涵养,张扬学生个性,最终达成学生普遍认同。其次,关注思想成长,引领学生成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源上解决学生行动的指南,统一学生主观思想认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实现标本兼治的最终目的。第三,构筑虚拟世界,培育监督环境。自我的人往往容易禁锢自己,三年制学生往往比较活跃在虚拟世界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虚拟世界行为,建立监督疏导机制,引导学生走出完全虚拟的世界,主动联动实际生活。在三年制学生中建立信息联动系统,帮助学生规范言行。[3]
(三)发挥衔接模式的优势,培育自主育人环境
两种学制共存环境下,相互作用带来挑战,我们应发挥各自优势,培育自主育人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最终实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目标。首先,构建学生融合机制,建立学生融合平台。打破不同学制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观区别,尽快融合学生,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发挥各自优势。第二,构建服务发展体系,建立学生培养平台。充分调动三年制学生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他们思想活跃、善于表达个人主见的特点,建立三年制学生为主导的学生服务发展体系,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第三,构建团队培育机制,建立学生成才平台。最大限度地组建团队,挖掘五年制学生易于达成共识的优势,迅速建立班团、社团组织,扩大学生团体规模,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效应,构建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逐步形成自主育人氛围。
综上所述,基于招生对象的不同,五年制与三年制的学生无论在年龄特点、阅历体验、价值认同上都有差异,体现为差异化的校园行为表现,学校教育应从本质差异出发,在教育管理服务上实行差别化对待,抓住优势特点,克服弱势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友梅.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33-38.
(下转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