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静益
摘 要: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成语的精华是不可超越的。文章就城阳城址中出现的成语“亡羊补牢”,来探讨与羊有关的成语,从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中华文化,感受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
关键词: 羊;城阳城址;成语;文化
1 “亡羊补牢”的来源
城阳城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北,是中国现存的六座楚王城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战国策·楚四》中记载:“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庄辛的话力挽狂澜,挡住秦兵的进犯,让楚国的历史得以延续。“亡羊补牢”的典故就此产生了。
2 关于“羊”成语的分类
“羊”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羊,祥也。”[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伴随着历史的推进,成语绵延千年,作用不可小觑。关于羊的成语,作者认为可以分为羊七类:的外形、材质、颜色;身体部位;动作、行为、状态;动物特性;羊实体;宰杀、烹饪羊有关;典故传说。关于羊外形、材质、颜色的成语,有狐裘羊袖、羊肠鸟道、羊肠小道、卖狗悬羊、羊头狗肉、瘦羊博士、羔羊之义。关于羊身体部位的成语,有如熟羊胛、羚羊挂角。关于羊的动作、行为、状态的成语,如羊落虎口、狼羊同饲、虎入羊群。关于动物特性的成语,有羊狠狼贪、虎质羊皮、驱羊战狼、羊质虎皮。关于动物实体有顺手牵羊、系颈牵羊、担酒牵羊、亡羊之叹、亡羊得牛、饮羊登垄、悬羊击鼓。关于宰杀、烹饪动物有关的成语,如屠所牛羊。关于典故传说的成语,有羊公之鹤、臧榖亡羊、放羊拾柴、羊续悬鱼、问羊知马、羊枣昌歜。
3 与“羊”有关成语反映的文化精神
“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性短语。它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运用于书面语中。”汉语成语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有些学者称之为“成语文化”[2]。
自古以来,羊作为六畜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联系在一起,与羊有关的成语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农思想、军事文化以及庄严的等级制度。
3.1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诺大的团体,在面临艰难险阻时,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折射了一个民族该有的自豪与骄傲。这种精神经过岁月的洗礼,经久不衰。中华民族团结至今,这得益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才能创造伟大的民族。
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状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3]。
“羊续悬鱼”出自《后汉书·羊续传》: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与子秘俱往郡舍,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唯有布衾﹑敝袛裯,盐﹑麦数斛而已。后遂用“羊续悬鱼、悬鱼、羊续悬枯、挂府丞鱼”等表示居官清谦、不受贿赂。
除了廉洁爱民的品质,还有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等的民族精神,如瘦羊博士、素丝羔羊、爱礼存羊、黄羊任人、羔羊之义等。文章只说了几个方面,意在表现成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映。
3.2 军事
从古至今,抵抗外敌是国家头等大事。历朝历代都表现了对祭祀的重视以及对军队加强管理的重视。军权是统治者拥有的权力之一,是保证皇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战争中,除了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物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马是古代必不可少的作战工具。当然,羊作为军粮,也不可缺少。“悬羊击鼓,饿马提铃”的成语就体现了古人的军事谋略。此成语出自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俺今夜倒下个空营,着悬羊击鼓,饿马提铃。”自此便有了“悬羊击鼓,饿马嘶草”的典故。“岑山”,更名为悬羊山,相传沿用至今。
还有关于祭祀的成语,比如说商羊鼓舞,比喻重大事情发生前的征兆;告朔饩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爱礼存羊,指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羊。
3.3 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讲究等级秩序,早在商周便有了礼乐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化的加剧,等级观念在人们心中不断萌芽,逐渐形成了具有严苛等级制度的国家。人们往往根据血缘、亲疏、权利、財产等划分等级,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管子曰:“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商鞅云:“权者,君之所独制也。”韩非子谓:“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又曰:“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些都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等级低者的卑微至极。卑微者没有较多的财权、军权、政治发言权等,受着等级高者的指手画脚。在古代,有人打破这种秩序,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史记·酷吏列传》记载:“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其中的“如狼牧羊”四字成语便体现出官吏的残暴与对下等人的欺压,类似的成语还有虎荡羊群、羊落虎口、虎入羊群、饿虎攒羊、羊入虎口、羊狠狼贪、饿虎吞羊等。一般把等级低者比作柔弱的羊,把欺压者比作狼、虎之类的凶猛动物,以体现欺压者的残暴及被欺压者的弱小。
4 结语
文章由“亡羊补牢”延伸到与“羊”有关的成语,并且把该类成语分为七大类,举例论证。通过论述该类成语,探讨成语反映的中华民族精神、军事思想以及等级制度,从中体会到羊在古人心目中的柔弱或正直的形象,也感受到古代社会中优良的民族精神、封建的军事制度、严苛的等级秩序,启发读者进一步对与羊有关的成语所反映的其他角度以及其他成语所反映的精神文化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校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刘皓月.浅谈成语对文化的体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傅倩琛.汉语成语中的民族历史文化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