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

2019-06-11 03:03严彬
西湖 2019年6期
关键词:散文作家诗人

严彬

读刘汀小说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那感受就像他从前写过的文章里感慨的:别人的生活。我总觉得,刘汀的小说也是那“别人的小说”,正如令人羡慕的成绩好而懂事的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在我做媒体编辑的时候,曾邀请刘汀开设一个专栏,我们一起讨论专栏的名字,根据他的特点,我们确定就叫“万家灯火”。万家灯火——正是朋友刘汀眼中的世界,也是作家刘汀笔下的世界。我觉得他就是那样一个人。如果我同他只是好朋友,我们一起吃饭聊天,甚至偶尔谈谈文学,谈谈路边走过的姑娘,各自的家庭生活,孩子的兴趣和作业,我们也许不会对彼此有更深入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写作者,当我阅读朋友刘汀的作品,才会更深入地理解他,就像他笔下讲述的他母亲读到他小说以后加深对自己儿子的认识,虽然可能是有偏差的,可能是那个“撒谎撒得不错的人”(在书籍《浮生》中作者记述他妈妈读到他的小说后的评价)。我们过相似的生活,都来自乡下,他在北方内蒙古乡下草原边长大,我在南方河流的南岸成年;我们都有一个做小学教师的赚钱不多的爸爸;我们家庭都不富裕——当我读到他那些用一颗我能感受到的敏感而赤诚之心写的散文(《老家》、《浮生》),我知道他有一个比我更为不易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我们也都无数次面对生活感叹过生活,对着父母亲人的背影沉默过,在大学时向家里写出过要生活费的家信……所有这些,如果仅仅是生活,仅仅只是现在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那么刘汀的作家和朋友形象在我眼中也不会明确建立;如果他不回望过去的生活,不对现在的生活展开观察、思考甚至重构,他不会有如此丰富的可以说是对世界和普通人充满仁义之心的精神世界,不会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细腻、真诚而独特的文学世界;又或者,如果他只是一个诗人,只是一个散文作家,他不写小说,可能会变得压抑:因为他对生活的感触远比别人细腻(比如他描述过家附近的两家菜店,他和常去的早餐店的老板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不只是作为顾客和路人),观察到更多生活中个人与世界的具体的、卑微的、热烈的光,那些光如果不在小说中以想象的方式(我们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庆祥老师主持的“联合文学课堂”上讨论过他的“新虚构写作”,一种让读者读了觉得是真实的虚构,如同施瓦辛格的电影《真实的谎言》)得以释放,也许他会被自己烫伤。那是他曾经的生活和他那颗对人生与世界温情而敏感的心造成的。读他的小说和散文,我深深感到自己温情的缺乏,甚至于在文学中真诚之心的缺乏——虽然那也是我向往和追求的,似乎也是别的人对我的感受,但我依然感到了不足。五六年前,在我还和妻子、女儿住在拥挤喧嚣的北京南三环大红门附近的时候,每周有五天我从家里出来,穿过那些凌晨就有年轻的外地人和辛劳的夫妻搬进搬出服装与布料的小店,走在大红门服装市场西边那条凉水河畔……我读到过好朋友刘汀发给我的那时他在写的一篇关于吃饭的小说。当时阅读感受的细节我已经不大记得了,只记得当我从凉水河那已经很浅的河上踩着石板经过,我们聊着可以写成“早饭吃什么”、“午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三篇小说,一定会很有趣吧……而我那时其实并不认为那一日三餐的吃饭洗碗又有什么好写的,那能是小说、能是文学吗?

现在,当“四个火枪手”(我们对一个四人吃饭闲聊小群的戏称,有李宏伟、刘汀、赵志明和我四位好朋友)之一的刘汀的新小说集《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摆在我面前,我的朋友和同行用他的实际行动解释和解决了我的疑问。是啊,在他笔下,一切柴米油盐皆是万家灯火,也是一个作家笔下真实的虚构,是他对周围生活、对这个世界的回应。我读到曾经读过的、现在已经只留下微微印象的小说《午饭吃什么》,读到这样看上去十分普通的段落:

老洪说,你别不信,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思考人生,这一思考不要紧,我忽然发现我活得像一堆狗屎,狗屎还能当肥料呢,我连狗屎都不如。

老洪,这又是你的不对了,你活得好好的,你老婆还没到更年期,在单位虽然不是一等一的员工,课业算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你儿子学习成绩没出过班级前三,你有车有房,还有几百集《康熙来了》可以看,这活得多好啊!你闲着没事思考什么人生?

我流了泪。我不是没有见过狗屎,也不是没有联想过老洪那样的人;我不是没有奚落过自己,但我没有将这样平常的反思放到自己的文学里面。就像他那小说里经常在一起吃饭的老洪和小李子、小刘那样,我在成年时期也已经吃过数千顿午饭,我和刘汀,和我们的朋友一起,喝掉过数百瓶上千瓶啤酒,但我没有吃喝出来一篇《吃饭记》或《朋友记》。是我缺乏敏感吗?也不能那样说。我是一个诗人,在很多人眼中,我也是以敏感之心著称的。我羡慕刘汀。读刘汀小说的时候,我羡慕他那小说中的想象力(尤其可见于小说集《中国奇谭》)和平常心(比如我手上这本小说集《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什么》);读刘汀的散文,我羡慕他作为散文作者的一片赤诚之心,他对自己和所见的他人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忆和家中白炽灯光般的抚摸;读刘汀的诗——是的,作为诗人,也许是我最为不必羡慕他的地方,我们各有各的长短,他擅长人与生活,在诗中他更多地进行了在散文和小说中少有的哲学的沉思和抒情,而我……擅长什么呢?因为记性不好,我对自己的过去所知甚少,只好求之于经验和有限的来自对阅读与观察的思考,我足不出户,去体会诸如诗人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坐在自家庭院中和朋友聊天、探讨电影角色与诗歌的精神交流场景……常常让人觉得不是脚踏实地的——当然,我也不是一无所是的诗人和作家。当我感受到他散文中的赤诚,我也在诗歌和散文中纯真地回忆和书写我的家乡水土和亲人(比如已经写出的系列诗歌“浏阳河往事”与正在写的随笔集《浏阳河往事》),这也是我们作为作家的交流。我羡慕他有一位可以阅读他作品的勤劳的妈妈,即便不能完全读懂他文学作品中的真谛,也会笑着给他打电话,告诉他“你(在小说中)撒谎撒得不错”。而我的妈妈永远地走了。当我从他的散文中无数次读到他的母亲,读到他二十几岁的虽然劳苦但也爱美的、攒钱给自己买一块石英手表的妈妈的时候,我心里难过。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即便我妈妈生我的時候也才二十一岁(一九八一年),我上小学时她也就二十八九岁,可她——我的妈妈——除了我偶然见到的她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照,在我心里我妈妈好像从来都没有年轻过……刘汀的妈妈是一位具体的、也会在北京和他现在的小家一起生活的妈妈,而我的妈妈十年前就悲凄去世了。我也热爱他对自己那可能并不肥沃的家乡土地的描述和思念,也偏爱他在诗歌《玉米》中那样真挚而有痛感的抒情:

仿佛是一片站立的少年

随着镰刀倾斜然后扑倒

在黑土王国,只有这一刻

才能看见自己的脚,和收割人那张脸

玉米啊玉米,没有谁会告诉你

善良是多么光明正大的无能

而懦弱生出来的懦弱

即是耻辱,是被秋风吹过的土地

这是我羡慕的土地与人的关系,是我喜欢的诗。

作为文学同行,事实上我们交流写作的时候并不多。他是重要刊物的编辑,我也曾是读书媒体编辑。十一年前,我们还曾是短暂的同事,尽管那时我也并不知道他,我们认识不是从那时候开始,而是我从微博上认识作为“刘村长”的他开始的。在他是诗歌编辑而我是诗人的时候,我没有给他投过稿,但我成为他的作者,也是因我写的给我和妻子结婚十年的纪念诗歌《十年》。记得他从我的朋友圈读到那组当时我还没写完的诗,就像比我还要高兴,他说:“等你写完它,这组诗给我了!”后来我的《十年》果然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这是我们都高兴的事情。作为好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吃饭,有时是“四个火枪手”,有时候是和别的朋友一起,有时还带着我们各自的女儿。在他为女儿暖暖写的那本让我们这些做父亲的作家羡慕不已的书籍《暖暖》的新书发布会上,我看到四五岁的女孩儿暖暖在我们这些诗人、小说家和读者身边跑来跑去,时而抓过话筒来说两句话,时而搂着她爸爸的脖子要自己念几句《暖暖》里写自己的片段……她是那样天真可爱,仿佛既是刘汀的女儿,也是我们所有这些朋友的小女儿。那时我的朋友也在,后来她们两个小女孩子、诗人的女儿,她们在活动小院的楼台上看花,叠纸飞机飞,那么好玩,让我也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的欢喜,想起我们的女儿都长大了,那时朋友眼中的“村长”和“书记”的我们又变成了什么模样。

(责任编辑:丁小宁)

猜你喜欢
散文作家诗人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