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态势分析法的广东海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9-06-11 11:27:56陈水春茅沈丽陈科光曹红光毛海峰李修岩方春海黎康园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9年2期
关键词:刺参白沙海参

陈水春,茅沈丽,陈科光,曹红光,毛海峰,3,李修岩,方春海,黎康园

(1. 广东天海参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000; 2. 农本科技(湛江)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022; 3. 湛江天利海参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072)

海参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以及氨基酸、微量元素丰富等特点,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其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疗兼得的滋补食品,列为“海八珍”之首。现代医学发现,海参体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海参作为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随着人工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参产量逐年提升,2003年全国产量仅3.9×104t,2015年产量增长至21×104t[1-6]。广东经济发达,人们历来就有重视药膳和食疗的传统,海参消费潜力巨大,为广东海参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广东海参产业体量较小,如何加快海参产业发展速度,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态势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SWOT)是一种战略决策分析方法,普遍用于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计划拟定。该方法对产业或企业所涉及的各种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等进行分析,得出一系列结论,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运用态势分析法,对广东海参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进行分析,以期为广东海参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 优势分析

1.1 品种资源优势

中国海参资源丰富,已鉴定的有134种,其中可供食用的有21种,均可在南方海域生长。广东海参产业在品种选择方面,以适应广东省环境的热带种——白沙参(Holothuriascabra)为主。白沙参适应的盐度范围较广,食谱较广,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不高,20%左右即可。与中国主要的养殖品种——刺参(Stichopusjaponicus)相比,刺参最适温度为16℃~18℃,超过20℃则进入“夏眠”状态,进而延长了刺参的生长期,养殖周期接近3年[7-9]。而白沙参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内不需夏眠,一般6~12个月即可长成质量在300~500 g的商品参。因此,从养殖角度看,白沙参相比于北方刺参具有生长快速的优势。

1.2 地缘及自然资源优势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处于两大经济体系交汇点上,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机遇,发展与东盟国家的海洋渔业经贸合作。同时,广东与香港、澳门共同组成大珠三角经济区,可整合三地的渔业资源,创造粤港澳渔业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广东位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核心地带,有利于与泛珠江三角地区省份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10]。因此,对于广东海参产业而言,地缘优势带来的市场、科技等便利条件优越。广东海参主产地——湛江有着绵长的海岸线,长达1 556 km,约占广东的46%和全国的20%;-10 m等深线浅海滩涂面积48.92×104hm2,占广东的48%和占全国的5%[11],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自然资源优势。

1.3 技术优势

白沙参为湛江市传统渔获资源,20世纪70年代开始小型养殖试验,80年代徐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建立了白沙参养殖基地,2009年在湛江引种成功,拉开了大规模养殖的序幕。历时十余年筛选、引种驯化、亲参培育、人工育苗、中培养殖,湛江科研人员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白沙参新品种,该品种于2014年被评为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及湛江高新技术产品。相关白沙参全人工育苗、中培和池塘养殖技术经广东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白沙参的规模化育苗、中培、养殖及产业化技术分别获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12-13]。与其他产地相比,目前广东湛江在海参养殖方面已具备了较高的技术优势。

1.4 养殖成本优势

山东、辽宁、福建等地的海参养殖以池塘养殖、滩涂(深海)养殖和网箱养殖为主,饲料投喂和防疫费用相对较高,固定资产投入和饵料费用较高;广东海参养殖以仿野生粗养、自然纳水池塘养殖为主,饵料为自然生长的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增氧机等固定资产和防疫投入极少,因此在养殖成本上优势较为明显。2014年,湛江市科技局组织海参养殖企业对国内海参产业进行了调研,并重点对广东和山东蓬莱的海参养殖效益和养殖成本进行比较,调查结果(表1-2)显示,广东海参在参苗方面投入较高,但在饲料、损失、折旧和防疫方面投入较少,成本仅12.26元·m-2。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降低养殖成本将在提高海参产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表1 2014年蓬莱刺参和广东白沙参养殖成本收益情况Tab.1 Costs and benefits of Penglai Stichopus japonicus and Holothuria scabra in 2014

表2 2014年蓬莱刺参和广东白沙参养殖成本构成Tab.2 Costs composition of Penglai Stichopus japonicus and Holothuria scabra in 2014 (元·m-2)

2 劣势分析

2.1 产量小,不具备比较优势

2016年,全国海参产量为204 359 t,其中山东92 843 t、辽宁74 124 t、福建26 219 t、河北15 400 t、江苏708 t、广东223 t、浙江70 t,广东产量仅占全国产量的0.11%[14]。此外,广东海参养殖主体主要集中在湛江地区的几个龙头企业,与罗非鱼、对虾等优势品种相比,属于弱势产业。虽然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传统养殖逐步探索开展工厂化养殖,但与山东、辽宁、福建等地发展规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2 品牌打造较慢

截至2018年2月,山东、辽宁分别打造了荣成海参、灵山岛海参、蓬莱海参、威海野生刺参、桑岛刺参、崆峒岛刺参、西霞口刺参、海洋岛海参、虎平岛海参、瓦房店海参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山东已认证的绿色食品有:鲜海参、海参、即食海参、淡干海参、速冻盐渍海参、活海参、盐渍海参、冻干海参等8个品类,生产主体有:山东海域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滨州港正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友发水产有限公司、乳山市白沙滩镇在礼冷藏厂等7个;辽宁已认证的绿色食品有:即食海参、淡干海参、盐渍海参3个品类,生产主体有: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4个。与山东、辽宁等地相比,广东海参产业迄今尚未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也尚无公司进行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中也无海参及相关产品。品牌打造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东海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3 技术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山东、辽宁、福建等地的海参养殖品种均为刺参,经过数十年的技术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人工养殖技术和配套方案。广东养殖的白沙参虽然已经解决了亲参培育和繁育技术、人工育苗、中培和养殖技术等重大问题,但是对于养殖全流程而言,仍有多项技术瓶颈亟待突破,例如人工配合饲料、重大疾病防控等。

3 机遇分析

3.1 政策机遇

2013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首次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同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建设现代渔业,强调要加快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农业部不断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农渔发〔2017〕2号)等重要文件先后出台,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6年9月,湛江成功申报“十三五”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为湛江市填补海洋产业发展短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17年2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东西两翼深蓝渔业区”,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改善渔业生态环境。湛江作为广东海参产业的主要地区,连续多年将海参产业作为渔业产业发展重点,要求“加大对虾、罗非鱼、珍珠、鲍鱼、海参、东风螺等特色品种良种选育的投入,发展工厂化养殖东风螺、池塘养殖海参、池塘养殖石斑鱼等优质品种的规模养殖,进一步发展底栖贝类、方格星虫、糙海参等新品种养殖”。持续良好的政策支撑为广东海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湛江对虾产业陷入平台期

广东海参主产地——湛江还是中国对虾养殖大市。2017年,湛江对虾产量17.8×104t,养殖面积2.95×104hm2,加工企业203家,年产值120×108元。但是,目前湛江对虾产业内忧外患,危机紧迫,突出表现为:养殖品种不断退化、养殖环境日益恶化,湛江对虾养殖产量和出口量不断下滑,对虾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印度、越南、厄瓜多尔等国家对虾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在养殖、生产加工以及劳动力方面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对虾原料价格远远低于中国,占领了湛江对虾出口市场的大量份额。因此,发展海参养殖,可为养殖效益逐年降低的对虾养殖户提供新的替代方案。

4 威胁分析

4.1 国外市场威胁

全球海参品种共有1 100多种,其中可供食用的有4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太平洋沿岸、拉丁美洲沿岸和北冰洋沿岸。全球生产海参的国家有几十个,印度尼西亚、智利、印度、西班牙、阿根廷、美国、日本、韩国、葡萄牙、新西兰出口额居世界前10位,主要品种包括:白沙参(Holothuriascabra)、智利海参(PatallusMollis)、阿拉斯加红参(Parastichopuscalifornicus)、墨西哥刺参(Isostichopusfuscus)、美国肉参(Isostichopusbadionotus)、梅花参(Thelenotaananas)、花刺参(Stichopusvariegatus)、冰岛海参(Cucumariafrondosa)、挪威红参(Stichopustremulus)。其中阿拉斯加红参、墨西哥刺参、美国肉参、冰岛海参、挪威红参主要瞄准中国的高端市场,南美的小黑参、智利海参和东南亚地区的梅花参、花刺参、明秃参瞄准了中国的中低端市场,上述国家海参产业发展均对广东海参产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15-16]。

表3 2017年主要海参出口国及交易额(前10位)Tab.3 Major sea cucumber export countries and trade volume (top 10) in 2017

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

Note: Data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Trade Commodity Statistics Database

4.2 国内市场威胁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海参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2016年产量仅占全国海参总产量的 0.11%。目前,国内海参主要产地分别为辽宁、山东和福建。辽宁海参以大连为核心,是目前国内海参的主要供给地。辽宁属于传统的海参养殖地区,起步比较早,其市场成熟,产品种类丰富,品牌影响力大。明代《本草从新》描写到:“海参,产辽海者良”。辽参是中国海参产业的第一板块,也是中国海参产业发展的领跑者。山东海参又称“鲁参”,青岛、烟台、威海为主要产区,产区内以野生的底播海参为主,凭借着大规模的深海底播技术和海参产品的较高性价比打造了一批享誉全国的代表品牌。福建依托当地地理环境的优势,从北方引进优质的海参苗,实行“北参南种”,开展大规模的海参养殖,缩短了海参生长周期,大幅度地提高了海参的产量,并且瞄准的是大众消费市场,发展势头迅猛,福建霞浦已成为中国南方“海参之都”[17-18]。与辽宁、山东、福建相比,广东海参产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

5 对策建议

对广东海参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细致梳理可知,广东海参产业在品种资源、地缘、消费市场、技术、养殖成本等方面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产量小、全国知名度较低、品牌知名度不显、技术体系尚不完善等劣势,同时面临着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威胁。因此,如何把握政策机遇和湛江对虾产业转型的机遇,发展壮大广东海参产业,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5.1 以科技创新驱动广东海参产业发展

目前,广东海参产业虽然在白沙参品种和技术方面占有一定领先优势,但可发展的品种依然较少,还要进一步引进、驯化优质种质资源,从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合力推进广东海参产业发展。

5.2 延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目前,广东海参产业虽然在种源、育苗、养殖、加工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链,但产业链条存在薄弱环节。其中产品以干品为主,即食海参、海参肽胶囊、海参浆等深加工产业亟待开发。此外,海参产业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天然优势,“赶海”、“捞参”等均极具娱乐和参与特色。广东海参产业亟需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加工环节和休闲旅游环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3 借助政策优势,创建广东海参品牌

目前,广东省积极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积极鼓励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广东海参产业应积极加入其中,借助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政策优势和扶持资金优势,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绿色食品[19]、有机食品认证,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广东海参的供给质量,提高广东海参产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刺参白沙海参
感谢海参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夏眠的刺参
夏眠的刺参
白沙水库
光照对白刺参、青刺参和紫刺参生长、消化及免疫的影响
白沙涧
古今八珍之葱烧海参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8
海参易变弯,掺了糖
白沙水库
海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