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315”健康中国服务供给研究

2019-06-11 08:20汤勤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体医国民供给

汤勤华

1 研究背景

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体育健康服务上。统筹全民健身公共设施的建设,到2030年,要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15分钟全民健身圈。其次,医疗卫生服务上。按县、市域内的常住人口计算,以基本医疗为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到2030年,基本形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第三,体质监测上,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完善监测体系,对国民运动风险进行评估。基于体、医、监三方面政策规划,提出另外一个构想,到2030年,同时要基本形成县市区域内,甚至是乡(镇)村内的国民健康质量保障的“15分钟国民体质健康监管服务圈”,与上述“15分钟全民健身圈”和“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相呼应,形成体医融合视野下的“315”健康中国综合服务供给体系。监管服务不仅要对国民体质健康进行测试数据化,还要对国民健康信息数据收集存储、归类整理、跟踪反馈等进行健康信息量化处理和诊断性描述,同时,要对体育、医疗两个健康服务供给机构进行协调管理。监管服务圈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打通机构服务的健康信息资源流通与共享屏障。以云计算体质监管平台为依托,畅通两个健康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体育、医疗健康信息共享一体化服务供给。二是促进体育和医疗学科知识融合。通过云计算监管服务平台,在实现健康信息即时交流与共享的同时,还要实现健康信息的管理和机构间的协调部署,促进体育和医疗学科知识、技术、技能进行跨界融合性应用,以提高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激发健康主体内生动力。通过健康监管平台服务,把体育、医疗综合化处理的结果信息即时反馈给国民个人互联网接收终端,或随时可查询的公共健康服务终端,让国民个人了解自己健康状况、想获得或保持健康、能积极参与健康行动上来。突出便民、健民、利民的健康服务主体,实现国民体质健康过程化监管和传递,实现国民健康诊断与处方的互通和信息交换。如此,由外到内,优化健康服务供给路径,提升健康服务供给品质。

2 体医融合健康中国服务供给现存问题

2.1 政府统筹缺位

“健康中国2030”规划,到2030年,基本建设上要打造出体育和医疗服务两个15分钟“服务圈”,为全民健康服务提供支持和基础保障。政府部门对体育、医疗两个“服务圈”的规划建设,主要是关于体医各自系统内部的服务圈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对两个“服务圈”进行统筹规划,整合体医两种基础建设资源,优化健康服务供给问题。这与“加强体医融合、非医疗健康干预”,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战略要求形成事实上的矛盾。仅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上看,还存在供给主体单一、场地设施设计建造不合理与利用率偏低、辅助配套保障不健全等问题。[1]如果政府继续统筹缺位的话,必将导致体育、医疗两个服务圈建造缺少基础保障性融合。继而出现健康服务供给资源得不到优化,供给主体单一化现象尚存,体育、医疗资源得不到最大化利用,制约着健康服务供给效率和效能。

2.2 监测功能缺漏

目前,体医融合思想主要体现在运动康复、运动医学、保健体育、运动处方等方面,实现体育与医疗间的渗透和相互补充。其健康服务供给上,只是就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临时的诊断和预防,或就已经发生的问题作出处理而已。对于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没有起到系统地跟踪、诊断、处理,后续性健康监测供给服务明显缺失。至2014年,我国已经进行了4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对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国家体育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国民体质监测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研究角度看,以此了解国民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无疑是可行的。然而,从体育和医疗融合,提高健康服务供给的质量角度看,国民体质监测未能全覆盖,所获得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信息无法精准地反馈给体育和医疗部门,形成体育、医疗健康信息上的对接。致使体育、医疗部门也无法作出体育干预或医疗干预,或体医融合性干预反应。由于监测功能的缺漏,国民体质监测的作用得不到真正发挥,体育、医疗健康服务二者之间形不成横向互动一体的健康服务,只能处于碎片化供给之中。所谓的体医融合服务供给只会是纸上谈兵或貌合神离,全民健康质量供给性保障必然会差中人意。如果说体育、医疗是健康干预的直接承担施行者,而监测便是健康干预的提供支持保障者,是体医融合的纽带。

2.3 共享平台缺乏

研究表明,目前存在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性服务渠道不畅、[2]医疗信息孤岛现象严重、[3]学科融合涉猎偏少等情况。[4]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互联网支撑下的国民体质健康信息存储云平台,缺乏大数据分析的体育、医疗和监测的健康信息共享,造成体育、医疗、监测三方健康服务联系脱节,健康信息得不到即时交换,国民健康状况反馈不到个人手中的现象。健康供给部门孤立服务,提供健康诊断一家之言,处理结果一家之法。体、医、监三方单独健康服务供给不能诱导或激发个人主动对健康的关注,对未病先防作出积极的行动反应,最终,影响到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行。

当前,体育、医疗健康服务的数据容量猛增,引发了存储和处理的危机,云计算技术的产生为这些大数据提供了存储和运算的支撑平台。[5]云计算是一种新型信息共享平台架构方式,通过建立体育、医疗、监测云计算共享平台,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大数据,创新互联网+体育+医疗+监测健康服务供给共享体系,是健康中国战略实现的必然之途。《纲要》要求,“要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这也为“互联网+体医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明了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通过互联网技术把体育、医疗、监测三方健康服务供给融为一体,对国民健康信息进行规范管理,实现健康服务精准化,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以实现人人享有公平公正的健康服务。

2.4 管理权限缺失

体育与医疗都是为了人的健康服务的。为了达到理想的服务效果,体育、医疗分别遵循于学科发展需要,主动跨科渗透完善,形成体医自觉融合的主要历史脉络。如果仅仅遵循于学科发展自觉的健康服务供给方式,与我国政府主导的国家健康战略发展部署是不相匹配的,也不能适应于第一个百年梦想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脚步,不能满足全民、全过程健康服务供给的生活需要。强烈呼唤着国家、社会组织等外力干预,提高体医深入融合度,满足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与医疗健康服务分属于不同管理层,体育与医疗服务仍然处于各自相对独立发展的两条线状态。对于体医的深度融合干预也处于管理的边缘地带,谁来统一管理、协调的权限等问题尚不清楚,还存在着思想观念、组织结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障碍。[6]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相对混乱、体育和卫生两大部门的互动配合度不高”。[7]如果没有体育医疗融合明晰的管理权限,就没有体育、医疗的深度融合,也势必影响到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效果,从而造成体医融合视域下的大健康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处方的科学制定等系列瓶颈无法突破。反观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医疗监控和科学地管理等已经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地体医融合的管理和技术储备,并成为竞技体育制胜的战备手段。主动借鉴吸纳竞技体育中体医融合发展的经验、厘清公共体育和医疗融合服务管理权限、增加服务供给合力成为当务之急。

3 体医融合“315”健康中国服务供给研究意义

3.1 优化资源

一是,技术上取长补短。体育机构对如何提高人体锻炼的方式和效果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卫生机构对人体的健康和保健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能通力合作下,形成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8]体育与医疗技术相互融合,把运动康复方面的治疗手段、方法运用到一些常见病的治疗中。[9]再通过云计算监控平台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性跟踪,利用大数据信息即时交流反馈,形成体医互动的健康干预过程,达到体育、医疗技术应用方面的有机融合。实现体育医疗技术方面的取长补短,克服体育与医疗在各自领域中单独解决不了问题。从而发挥体育、医疗各自的特殊功能,科学利用体医技术资源,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二是,基础资源上整合利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加速、常住人口聚集化加剧、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等,健康成长、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人们内心的基本需求,对医疗体育资源的供给服务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现实的医疗机构“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供需矛盾突出;体育人口增加与运动场地供给不足的矛盾屡屡发生,如广场舞大妈与篮球青年场地之争、广场舞扰民等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通过科学规划,整合体育、医疗各自系统内的基础资源和体育医疗基础资源的综合统筹整合,以“315”健康服务供给模式,开发基础服务利用率最大化,缓解现有基础服务服务矛盾,拓展未来基础建设的服务空间,保障健康服务供给。

3.2 快捷便民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迅猛发展,数据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全球进入大数据时代。[10]互联+的浪潮疯狂地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智能化、信息化影响着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的变革。网上医疗挂号、网上会诊、虚拟支付已成现实,智能手环等可穿戴技术,可即时跟踪记录运动时间、运动速度、运动方式、能量消耗等健康指标,并对运动效果作出自动化评价已成常态。能为患者、运动员、儿童、老年慢性病患者监测生命体征,提供远程监测。[11]还能将监测和收集到的数据及生命体征反馈给客户端,以便有效地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疾病。[12]利用云计算监控平台,把监测到的健康大数据网络信息分门别类地实时交流于体医服务机构的终端,体医服务机构再实时作出相应措施的反应,再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反馈给个人。如此,畅通机构间健康信息渠道,实现跨区域、跨机构进行个人卫生、健康信息交换和存储,及时对接电子医疗干预和体育运动干预,为国民健康数据共享打开了绿色通道,更为国民健康的信息打开了快捷交流的通道。

3.3 节约成本

通过云平台聚合、重构、挖掘健康数据价值,实现体育和医疗健康领域的智能化服务水平,既节约成本,又能提高福利性的民生水平。仅就医疗而言,全面分析病人特征数据和疗效数据,比较多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可以找到针对特定病人的最佳治疗途径,并减少医疗费用。[13]麦肯锡估计,单就美国而言,医疗大数据的利用每年可以节省3000亿到4500亿美元医疗开支。[14]“315”健康服务供给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健康信息横跨地域空间束缚,优化管理流程,减少中间周转环节,降低人力资源运用,降低经济管理成本。居民根据自己的需求,只要通过电脑、移动互联网浏览器连接上需要的“315”健康服务某个机构平台,就可查询自己的健康指标、健康状态、咨询运动和医疗相关事宜。让居民少跑腿、不跑腿、少浪费、少花钱、甚至不花钱;让居民脱离看病难、看病贵、小病拖、大病扛的窘境,真正能享有体育、医疗和监测一体服务的福利待遇,享受国家健康服务的人文关怀。

4 体医融合“315”健康中国服务供给模式构建

一种是基础设施综合性布局(如图1)。基础设施综合性布局类似于现在便民服务大厅,多个机构综合设置在一起,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覆盖。如果以每小时步行4.5-6公里路程计算的话,覆盖区域半径约在1125-1500米范围,直径可达2250-3000米。根据城镇规模、居民常住人口聚集化程度,设置需要的“315”基础服务设施数量,以构成一个整体的健康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另一种是基础设施独立性布局(如图2)。由于基础设施受制于当前资源设施状况、地理条件、资源配制优化需要、人口密度分布性特征等,布局设置可采用相对分散办法,设置在区域半径约在1125-1500米范围内的相对中心位置,从而也形成“315”基础设施服务的整体布局效果。依托“315”硬件结构,布置体、医、监三方机构网络运行。其中,监测中心不仅要负责居民体质测试的数据收集和管理,还要负责统筹、协调体育机构和医疗机构,利用互联+收集、存储、整理、监控、反馈居民健康信息等任务,当然体育机构、医疗机构和居民个人都有各自的健康信息存储云。他们在工作时以人为服务中心,体、医、监三方机构之间形成即时的信息交流状态,人与三方机构也可随时形成即时的互动关系,为全民健康服务供给体系筑成硬软件网络长城。

5 “315”健康服务供给模式构建原则

5.1 依托资源,优化布局

依托现有的物质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化使用当前资源,减小资源浪费。如对于已经成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疗服务机构和体育服务机构考察能不能进一步扩展规模,或者对体医两种机构进行整合,并融入监管机构。如果不能在原有的规模上进行扩展,那么,可就近利用废弃的厂房、老小区楼栋、搁置不用的企事业单位场地等,改造成医疗、体育、监测一体服务机构,既利用成熟的资源,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效果。

5.2 科学规划,提前布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要以人为本,开办补充养老、医疗、健康保险制度,改善基本医疗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卫生项目网络,并加强公共体育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对体育、医疗健康服务供给作出了明确的发展指示。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到2030年达到70%。对体育、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为契机,在政府主导下,相关部门要加强互联+“315”健康服务模式基础设施的提前布局,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当中。

5.3 一体多翼,点面布局

“315”健康服务供给模式的实践建构,先以省会城市中心主体,向周边城市辐射,形成多个服务地级城市群重要支撑羽翼。再以各个地级市为中心主体,向周边区县辐射,联动发展,互补发展,形成亚级别“315”健康服务供给羽翼。接着再以区县为中心主体,向周边乡镇辐射,依次推进,扩大服务面范围,形成次亚级“315”服务供给圈。最后,以乡镇为中心主体,带动周边行政村“315”健康服务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发展,一体多翼,突出以大带小,上下联动,逐级推进,最终形成以点带面的一体化发展战略。

5.4 健康优先,监测为托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5]疾病和健康本就是一种阴阳对立与统一关系。自古以来,为了生命的健康,人类与疾病的战斗从未停歇过。非典、禽流感、艾滋病、“三高”等时刻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一些疑难杂症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医学界,无法破解。健康优先是“315”健康服务供给模式构建的首要原则。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托监测纽带,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体育与医疗健康服务实施的全过程,促进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协调发展。

5.5 以体为主,医疗为辅

虽然体育和医疗服务的目的都是为了健康,但是,二者的终极目标却有很大不同。体育健康服务主要是通过运动来增强锻炼者的体质,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终极目标就是用终身体育干预人的终生健康。而医疗健康服务主要是通过治疗让病患者身体重新获得健康自由的,终极目标必然是用药物、手术等干预病患者尽可能地重回健康,是体育干预无法实现的那个阶段。从人的身心体验和幸福感来讲,获得健康过程的身心感受大不相同到,医疗是不得以而为之,是为了重获健康,其过程机体必须承受一定的精神压力,甚至是肉体痛苦。体育健康多是主动而为之,是为了长期保持健康状态,享受幸福生活,完善饱满人生的,其过程机体愉悦、身心放松,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以体为主是一种“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的体育预防为主体的健康观念,[16]是我国古典医学“治未病”[17]医疗思想的延伸,也是现代“运动是良医”的推广和应用。[18]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19]习近平同志的大健康思想,实际上与“治未病”“养备而动时”“运动是良医”的思想一脉相承。以人民为健康为中心就是将预防疾病的关口前移,以体育锻炼为主体,把潜在的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提前解决可能发生的疾病,医疗只作为健康的辅助手段。

体医融合由来已久,通过体医融合来预防、治疗、减少慢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医疗机构、运动科学专家和患者本人观念的转变和健康促进策略的转变。[20]体医融合视域下优化健康中国服务供给路径,强化非医疗健康干预措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中华民族健康素质提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步伐,以此切实助力国家健康战略的实现。

猜你喜欢
体医国民供给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莲 藕
四川祭出农业供给侧“优、绿、特、强、新”五字诀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