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在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2019-06-10 09:31温大勇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文素养

温大勇

摘   要:人文素养作为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其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毋庸讳言,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部分工科院校,这种问题更为突显。如何通过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健康发展的个体是相关单位和人员一直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以工科学生竞赛项目为载体,从人文素养价值的剖析,人文素养培养困境,以及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等维度,探究人文精神植入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路径,以提升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人文素养  工科大学生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2(b)-0193-03

1  人文素养在工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解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伟大的近代教育学开创者夸美纽斯的著名论断,从这个角度分析,无论是合格的社会建设者还是健康发展的个体,都需要获得全面而必要的知识、技能,并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情感。基于这样的逻辑前提,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理念和正确做法。对于人文素养的认识理解有着繁纷复杂的定义和答案,本文中关于人文素养的概念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等知识的习得而形成的一种人之为人的稳定的修养与品质[1]。具体内涵包括“人文知识及方法、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层面。

1.1 人文素养在工科生的发展过程的工具价值解读

人文素养对于工科生的专业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于这一点科学界已经有了诸多的论证和说明。实际上,某些时候在某种环境和背景之下,部分人员会将理工文化和人文素养进行人为的割裂,人为二者之间完全属于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缺乏内在的科学逻辑联系,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认知局限在作祟。从广泛意义上讲,任何学科之间,在哲学层面都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以交叉学科为代表的众多新生学科就是最好的例证。以理工学科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人文学科为代表的社会科学之间是同源通脉,一体相承的。

从功利角度或者应用价值分析,人文素养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工科学生追求的是客观可验证的数理逻辑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当然是正确的,这一点毋庸赘言。但是,在执行程序化的工作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思考方式,在创新工作之中却未必可行。创新工作中需要极强的发散思维、想象力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而人文素养中的包括文学作品、社会视角、神会产生以及思考方式等,都会为工科生提供全新的问题解决思路和路径,为创新工作和常規工作带来裨益。

1.2 人文素养在工科生的发展过程的社会价值解读

借助生态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学术观点,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中的组成因子,在不同的系统中,其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各不相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级差异。每一个工科生都是一个自然科学知识和精神的传承者,但是这并不妨碍其作为一个具有丰富人文素养的社会个体。换几个角度分析,工科生的职业形象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科学领域工作者,但是本质上讲他们还是一个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则必须具有社会领域的知识和情感,也就是应当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工科生为了的社会生活需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应当具有积极的“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家庭认同”等基本素养。抛离这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毫无疑问的将之知之为失败无效的做法。社会学认为人的行为需要机遇社会环境和认知开始的,而其行为的动机除了“认知”这一要素之外,则更多的依赖于“情感”“文化”“自尊”“榜样”等要素。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工科生的为了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提供了保障。

2  工科学生人文素养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剖析

工科生的人文素养所面临的困境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长久的历史渊源。剖析这些原因可以为有效策略的构建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2.1 历史因素追溯

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最直接的原因是传统的文理分科教育模式,从而导致工科院校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直是在科学教育上花费大量心血,却极度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学生个人受功利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会过多地关注专业学习,却会选择性地忽略了人文素质方面的提高,因此,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工科学生群体中分歧越来越来大,出现严重偏向科学教育的现象。

人文素养培养的缺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学中的文化陶冶过弱,使得大学生人文修养欠缺;第二,现在大学中的专业教育过于狭窄,使得学生的学术知识眼界不够开阔;第三,大学中的功利主义导向非常严重,表现为学生很多时候急功近利,很多学生缺乏较为全面的素质培养与较为扎实的基础训练;第四,当今社会要素的共性制约太强,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极为不足。

2.2 当前因素分析

如果说进入高校前,工科生的人文修养不足是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说是外界环境影响所致,那么进入高校之后,人文修养的持续不足,则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别动局面的程度。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想认知和学习兴趣将工科大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局限于之前的兴趣范畴内。而缺乏自主判断和实践尝试的客观条件又让工科生的这种无意识的“忽视”持续增强。许多工科生并未认识到人文素养的价值所在,而且周围的群体环境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又扮演着不断重复类似思想认知的角色,在这种彼此无意识的“从众”和“场以来”环境中,放弃对于人文素养的追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构建

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是培养面向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工科人才的极为迫切的需要,是当今时代世界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人文素养也是工科学生快速成长迎接新的挑战的需要。现在人们的普遍共识就是:当今时代人才质量,不仅要看人才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平、与时代同步的现代观念意识、高度而全面的人文修养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对工科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较高的人文情怀[2]。

笔者长期接触工科学生的学科竞赛赛事,将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研究例证阐述人文素养在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效能。

3.1  认知层面的引领

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整个过程的起点在于思想认识的引导与启蒙。在明确人文素养对于工科大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之后,相关单位和人员则需要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条件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和培养。具体而言,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开始相关课程和教育活动。工科院校应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主动进行相关课程理念和内容的改革,增加人文素养课程的比例,设立基础必修课。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早有成例,可以直接参考借鉴。以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为例,不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习包括科学、历史、音乐等诸多基础学科,这是一个健全意义上的学习者的基本文化素养构成部分,不可或缺。而且,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教育模式确实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价值和众多的成功案例。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在大学前两年的学习内容中,增加了关于“世界文明史”“科技史”“国际经济学”“世界地理”等相关领域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视野和兴趣打开了全新的世界。经过连续几年的尝试,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表示非常感兴趣,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希望能继续开设类似的课程,改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发现人文素养的价值,并且逐步喜欢上一个或几个领域,以此培养自己新的学习兴趣,这将是一项持续而有重要意义的人才培养工作,发力虽然缓慢,但是却保持着循序渐进,润物无声,日趋强劲的特点,为个体的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其次,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相关文化课程的学习之外,工科大学生还需要积极的参加各种人文素养的相关社会实践和主题活动。这一点可以利用社团等各种方式和平台,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兴趣,并且拓展自己的思维广度,尝试打破原来的专业知识背景下的思想桎梏,或者说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能够用更为灵活和多元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学业,审视自己的生活,从而进行更为深入,更为优质的思考,让自己的思想认知和情感道德得到切实的升华。以计算机学院组办的“诗词大会VIP”“镇江爱国历史主题演讲”“计算机科学与文学融合的猜想”以及“传统国学对于编程的启发”等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

3.2 实践环节的指导

3.2.1 实践取得成绩

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始终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理想载体。基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创业的复合型、應用型人才服务;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有关计算机技术基本应用教学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科学思维意识,切实提高计算机技术基本应用教学质量”的教育目标,自2015年起,笔者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每一年都指导学生团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至今已带领了6个项目,曾多次获得过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3.2.2 成功经验分享

笔者所指导的团队都是完全有工科生所组成的协作团队,并且明确认识到大部分工科生在设计项目核心主旨时明显缺乏一种人文情怀,导致大部分作品在其设计之初毫无感染力。除此之外,大部分工科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人文素养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开发文档撰写逻辑差、项目介绍说辞乏味、文献阅读能力差、团队沟通能力不足、作品过度追求技术性而缺少表现性等。笔者抓住工科生缺乏人文素养的缺点,在指导项目时不断要求团队提升自身人文精神,尤其项目中涉及到关于人文类的知识时必须严谨专研,广泛涉猎大量文献。

如笔者指导的“丝路之旅”、“流失海外文物的科普网站”、“孔方”、“邮票上的中国”等作品,充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设计能力、政治意识,而非纯粹展示计算机应用能力。经过几年的项目带领经验结合学生的自身项目经历表述,明显发现学生在开发人文科技相结合的项目后,人文素养的提升可见一斑,在阅读、写作、谈吐等方面都表现优于一般工科学生,将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的目标要旨着实落实在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上。进一步而言,通过此等赛事,无疑是工科学生的培养人文、科教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从科学发展的宏观轨迹分享,人文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的客观需求,从笔者研究的微视角解读,将人文素养与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紧密结合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经过多年深入观察和积极探索,笔者与研究团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获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在思想认知、指导策略以及效果评析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认为将人文素养与工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做法,不仅有其合理之处,而且具有持续深入研究的价值和可能。

参考文献

[1] 梁业梅.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 李春霞.关于工科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杂志,2013(20):34-35.

[3] 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4] 江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117-118.

[5] 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6):61-65.

[6] 肖海涛.论人文为科学导向——兼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2(5):25-28.

[7]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委会.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2012年参赛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8] 李勇.基于学科竞赛平台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1-94.

猜你喜欢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文素养
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