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2019-06-10 09:42李婷张宇张兆鹏孙文静冷炎刘铁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信号转导行气胃炎

李婷 张宇 张兆鹏 孙文静 冷炎 刘铁军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

胁腹宁颗粒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院内制剂,是国家级名老中医、终身教授刘铁军老师的经验方,临床应用20余载,主要用于治疗胁肋部疼痛、胀满,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胆囊炎。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一部分患者胁肋部疼痛胀满伴随胃脘部胀痛,给予胁腹宁颗粒治疗后,胁肋部疼痛改善的同时,胃脘部胀痛也明显改善,且文献也证实胆囊炎与胃炎有一定的相关性〔1〕。本实验拟探讨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和白细胞介素(IL)-8、IL-10和核因子(NF)-κB的影响,扩大胁腹宁颗粒治疗范围。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40只,雌雄均等,体重(210±10)g,购于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2药物和试剂 氨水,北京化工厂,批号:20171107;奥美拉唑,四川科伦药业,批号:8171204151;胁腹宁颗粒,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中心,长卫药制字(96)1392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等。

1.3仪器 电子天平,高速离心机,病理切片机,光学显微镜,酶标仪,恒温水浴箱等。

1.4造模和分组方法 将Wistar大鼠40只适应性饲养1 w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雌雄均等,分笼饲养。正常组每日给予标准鼠料喂养,其余给予0.02%的氨水(每日现配,保证浓度)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饥饱失常法(1 d禁食,2 d饱食),控制室内温度24℃左右,连续造模90 d(预实验已证实此方法造模成功)。造模90 d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标准饲料喂养,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6.6 g/kg灌胃给药,治疗组给予胁腹宁颗粒5 g/kg灌胃给药,连续治疗14 d。治疗过程中,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日均给予0.02%的氨水自由饮用。

1.5检测方法 连续给药14 d后,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给予2%戊巴比妥钠溶液(50 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腹壁由下至上剪开,找到腹主动脉,用1 ml注射器抽取腹主动脉血液5 ml,离心3 000 r/min、15 min,取上清液备用。同时沿肠管找到胃组织,沿胃小弯剪开,生理盐水冲净,固定在泡沫浮板上,放入10%中性甲醛溶液(pH7.4)中备用。HE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将胃组织酒精脱水,石蜡包埋,病理切片,苏木精染色,伊红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损伤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IL-8和IL-10的含量,严格遵从试剂盒操作步骤,在450 nm波长用酶标仪测各孔样品的光密度值。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胃组织NF-κB的蛋白含量。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行t检验。

2 结 果

2.1大鼠一般状态 模型组大鼠皮毛粗糙、无光泽,精神萎靡,眼睛无神,活动少且迟缓,进食差,体重低,形体瘦小;治疗组大鼠皮毛较光亮,精神状态佳,眼神灵活,好动,进食正常、体重中等。

2.1.1肉眼观察 模型组胃黏膜表面粗糙,皱襞存在,呈暗红色或淡红色,可见散在糜烂、充血、出血点;空白组胃黏膜表面较光滑,皱襞存在,呈淡红色,未见充血、水肿及出血点;治疗组胃黏膜表面较光滑,皱襞存在,呈淡红色,个别颜色暗红,个别可见糜烂、充血和出血点,较模型组轻。

2.1.2镜下观察 模型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可见大量上皮细胞脱落坏死,黏膜层有出血和糜烂,黏膜下层充血明显,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完整;正常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结构完整,未见明显出血、糜烂及充血水肿,未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结构完整;治疗组胃黏膜上皮排列较规则,上皮结构相对完整,黏膜层多数无出血和糜烂,黏膜下层无充血明显,未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完整。见图1。

图1 各组胃黏膜镜下改变(HE染色,×100)

2.2各组IL-8和IL-10及NF-κB水平比较 模型组血清IL-8、IL-10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对照组IL-8、IL-10较模型组有所下降(P<0.05)。经胁腹宁颗粒治疗后,IL-8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IL-10较模型组有所下降(P<0.05)。NF-κB蛋白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对照组较模型组有所下降(P<0.05);给予胁腹宁颗粒治疗后,治疗组NF-κB含量明显下降(P<0.05)。见表1,图2。

表1 治疗后各组IL-8、IL-10及NF-κB水平比较

与正常组相比:1)P<0.05,2)P<0.01;与模型组相比:3)P<0.05,4)P<0.01

图2 各组NF-κB蛋白表达

3 讨 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嘈杂、反酸等范畴,临床症状反复,随情绪、饮食、气候等变化症状加重,故而寻求中医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胁腹宁颗粒由大黄、延胡索、川楝子、木香、郁金、白芍、白豆蔻、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行气导滞、通腑泻下的作用。既往的研究证实胁腹宁颗粒具有治疗胆囊炎的效果〔2~6〕。方中大黄苦寒,功能清热泻火,通腑泻浊,用以导湿热之邪由便而解,给邪以出路,故为君药。延胡索、川楝子为佐药,川楝子苦寒,功能清热泻火、行气止痛,又能引湿热下行;延胡索能活血行气止痛,善治一身上下诸痛,二药配伍应用共为臣药,佐助君药加强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木香调畅气机,芳香化湿,为行气止痛常用之品;郁金为血中之气药,于活血化瘀之中,兼能行气解郁,能理气郁而散结气,活血瘀而除血滞,助君药通腑气,泻浊毒。白芍、甘草合用为芍药甘草汤,芍药性酸寒,甘草性甘温,故能酸甘化阴,调和脾胃,缓急止痛。白豆蔻具有化湿行气、开胃消食的作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去除湿邪,有化湿之功。

IL-8是趋化因子家族中的细胞因子,属于促炎因子,可以由脂多糖、单核巨噬细胞等细胞因子刺激而产生,主要生物活性为吸引和激活中性粒细胞,使中性粒细胞在胃黏膜聚集而损伤胃黏膜〔7,8〕,能够激活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本研究结果提示胁腹宁颗粒能够使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IL-8水平下降。

IL-10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IL-6、IL-8及IL-10这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激活,在感染、肿瘤等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与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关系密切〔9,10〕,能够激活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本研究结果提示胁腹宁颗粒能够使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IL-10水平下降,在防治胃炎组织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NF-κB信号转导通路已经被证实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11〕,参与多种炎症反应,在静息状态下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其二聚体与其抑制因子IκB结合形成三聚体(p50/p65/IκB)存在于细胞质中,是无活性的,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如腺病毒、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8、IL-10等或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时〔12,13〕,与其特异性跨膜受体结合,激活诱导性激酶NIK,NIK再激活IKK,IKK为IκB激酶,IKK使三聚体p50/p65/IκB的IκB发生降解,NF-κB被激活,从三聚体中释放出来,迅速进入到细胞核〔14〕,多在5 min内可以达到峰值〔15〕,进入细胞核与靶基因结合,进行转录和表达,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本实验结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IL-8、IL-10和NF-κB水平均增高;胁腹宁颗粒治疗后,IL-8、IL-10和NF-κB均下降,考虑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转导有关。

猜你喜欢
信号转导行气胃炎
中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TLR4–MyD88信号转导途径介导仙人掌多糖免疫调节的机制研究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及信号传导机制综述
植物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基因功能综述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