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近来我科接诊了厄罗替尼导致的2例药物性痤疮患者,易误诊为寻常痤疮,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1,男,48岁。面部红斑、丘疹、脓疱不伴痒痛20天就诊。患者病理确诊为肺癌,口服厄罗替尼3个月后面部出现皮疹,无自觉症状。肺癌病程3个月,分期为IIIB期。皮肤科查体:皮损分布于面部中央区,红斑基础上分布毛囊性丘疹和脓疱(图1)。
病例2,男,43岁。面部红斑、丘疹、脓疱、结痂伴痒痛1个月就诊。患者病理确诊为肺癌,口服厄罗替尼2个半月后面部出现皮疹,伴痒痛。肺癌病程6个月,分期为IV期。皮肤科查体:皮损分布于整个颜面部,油腻性红斑基础上分布毛囊性丘疹、脓疱和结痂(图2)。
图1病例1面部红斑、丘疹、脓疱图2病例2 面部红斑、丘疹、脓疱、结痂
讨论引起痤疮的诱因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包括大家所熟知的雄激素分泌过多、雄激素和雌激素水平失衡、胰岛素抵抗、遗传、神经心理因素。外源性因素包括药物、吸烟、化妆品、环境污染物、职业接触的化学物品、紫外线等。
本文报道的2例痤疮患者均是厄罗替尼导致的药物性痤疮。2例均是40岁以上中年人,不属于痤疮好发人群。就诊时患者未意识到皮疹和药物有关,均未主动告知医生正在服用厄罗替尼。究其原因考虑是患者未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同时患者也否认接受过肿瘤科关于药物皮疹相关知识的宣教。皮肤科医生见到类似患者要仔细询问病史、用药史,结合发病年龄等来综合判断,以免误诊误治。
厄罗替尼即特罗凯(Tarceva),系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断细胞内受体中的三磷腺苷(ATP)结合位点,阻止下游信号的传递而产生抑制肿瘤作用,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皮疹发生率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EGFRI)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主要是药物对EGF信号通路的抑制改变了角质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黏附的能力。EGFRI可对毛囊周期产生影响,使毳毛毛囊停滞在痤疮易感阶段;并影响皮脂细胞生理功能,使痤疮丙酸杆菌异常聚集于面部和躯干;同时清除痤疮丙酸杆菌的免疫力缺陷而致痤疮样疹,还可致甲沟炎、甲裂及毛发改变[1]。
多数EGFRI所致皮肤不良反应是可逆的。轻度患者可继续原药物治疗。重度患者如皮疹累及全身达50%以上,需要调整原药物剂量,可予口服四环素类药物、外用维A酸类、外用抗生素及过氧化苯甲酰等。Iimura Y[2]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联合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对皮疹有保护作用;类固醇联合用药有减少皮疹的趋势。本文2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