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华 唐奇志 潘伟钰 肖静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2013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1.14 亿, 还有大量糖尿病前期人群[1]。糖尿病是一组由多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临床特征的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2 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 并常伴有各种慢性并发症, 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 对2 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及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治疗2 型糖尿病的目标是将血糖控制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纠正代谢异常, 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胰岛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之一, 胰岛素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和体重增加。沙格列汀作为一种二肽基肽酶-4(DPP-4)竞争性抑制剂, 是近年来在中国获得批准上市的一种新型降糖药物, 其良好的降糖效果及安全性得到国内外临床研究的证实[2,3]。为了深入研究, 对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来本院就诊的5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随机分成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治疗)与观察组(使用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来本院就诊的5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中2 型糖尿病的具体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随机血糖≥11.1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②患者>18 岁, 且<75 岁。排除标准:①1 型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者。②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者。③严重的精神病史及认知障碍患者。 ④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⑤有沙格列汀及胰岛素使用禁忌者。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25 例。其中对照组男14 例, 女11 例;年龄35~75 岁, 平均年龄(57.12±9.43)岁;病程1~10 年, 平均病程(6.37±2.18)年。观察组男13 例, 女12例;年龄31~76岁, 平均年龄(56.39±8.78)岁;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5.87±2.7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教育, 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方面的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 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 胰岛素使用剂量20~60 U/d, 治疗周期为12 周。观察组使用沙格列汀(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联合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使用方法同对照组, 沙格列汀, 1 次/d, 5 mg/次, 清晨口服, 治疗周期为12 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评估两组患者的降糖效果, 并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使用剂量、体质量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并进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显效20 例、有效4 例、无效1 例, 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治疗显效18 例、有效3 例、无效4 例, 总有效率为84.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使用剂量及体质量指数比较 治疗前, 两组胰岛素使用剂量及体质量指数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胰岛素使用剂量及体质量指数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 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 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 25 治疗前 11.33±3.28 18.78±3.37 10.02±2.02治疗后 6.54±0.91ab 8.13±0.96ab 6.48±1.02ab对照组 25 治疗前 10.98±3.32 18.33±3.15 9.97±2.05治疗后 7.64±1.22a 9.46±1.38a 7.12±1.03a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使用剂量及体质量指数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使用剂量及体质量指数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b P<0.05
组别 例数 胰岛素使用剂量(U/d) 体质量指数(kg/m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5 40.3±13.6a 26.0±12.2b 24.35±3.61a 23.52±3.12b对照组 25 39.3±13.7 46.0±16.2 24.15±2.02 25.07±1.67 t 0.259 4.931 0.242 2.190 P>0.05 <0.05 >0.05 <0.05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2 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血糖升高为临床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常常引起患者全身多器官的慢性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2 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 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和胰岛素抵抗两方面因素引起。在其治疗方面, 胰岛素是目前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之一, 也是糖尿病后期或胰岛功能差患者的治疗中非常重要的降糖药物, 胰岛素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和体重增加。沙格列汀通过抑制DPP-4 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它与胰岛素作用机制不同, 协同降糖作用明显。沙格列汀对DPP-4 有高选择性, 当血糖升高时, 沙格列汀可选择性抑制DPP-4, 降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灭活速度, 特异性延长了人体内的GLP-1 水平, 同时能促进胰岛β 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α 细胞分泌胰高糖素, 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并能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4,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对2 型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前, 两组体质量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体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可较好地控制体重, 降低较大剂量的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风险。有研究显示[6], 与单纯使用胰岛素相比, 联合沙格列汀治疗可以使胰岛素使用剂量显著降低, 本次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前提下减少了胰岛素使用剂量, 避免了大剂量胰岛素使用所造成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同时, 本研究发现, 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的低血糖发生率降低, 考虑与沙格列汀可在促进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抑制胰腺α 细胞分泌胰高糖素, 减少了胰高糖素引起的血糖升高的发生, 与Udell 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 提示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 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 还可以增加患者血糖控制的稳定性, 从而减少了由于血糖波动和低血糖反应引发的并发症, 使患者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本研究结果提示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 型糖尿病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 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沙格列汀, 对2 型糖尿病患者有较为确切的效果, 对降低血糖有明显效果, 且不会增加低血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安全性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