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指导维度,思考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弘扬文化主旋律、培育思政软实力;构建思政大格局,打造智库新体系;夯实课堂主渠道,推进优质共享课。
【关键词】 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政;新路径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在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如何思考认识全国教育大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如何不断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新路径新方法,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进行了新探索。
一、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指导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6个“下功夫”上给予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指导维度。
一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习总书记说过“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基于大学生并非空洞的说教和装点,而是内化为精神的动力,外化为行动的指南。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因此要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理想,怎样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不断激发起青年学生的自尊与豪气,补足精神之“钙”。
二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爱国是一种责任、一腔情怀、一份担当;只有爱国,才有未来。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的伪劣本质,进一步坚定和拥护党的领导,把爱国主义落实到平凡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社会。
三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物质脚步走的太快、灵魂可能会跟不上”,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各方挑战给大学生品德养成带来诸多困惑,急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三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点,精准对接助力学生修德为善,培植优良品德基因,成为有大爱修大德之人。
四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向課堂学习、向社会求知、向实践历练,努力克服外部的不良诱惑,珍惜学习时光,不断向丰富学识、求索真理、明白事理的人生轨迹前进。
五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让学生清醒认识到新时代是最好的时期、大有可为的时代,使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具有奋斗精神,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时代新人。
六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综合能力,新时代需要大学生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的思考认识
1、弘扬文化主旋律、培育思政软实力
正如习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当代大学生需要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熏陶,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精神之“钙”,社会主义文化体量着科学思维,所以需要用先进文化占领学生的思想制高点,以民族的科学的真理的文化理念推送抵御外部的“新殖民主义”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文化生态。
2、构建思政大格局,打造智库新体系
党的十九大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大思政”是一个发展战略的视域,有助于高校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找准更好的切合点。在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大力实施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逐渐推进“大思政”模式建设。重点是做好外部主体(高校外部的行业、企业和政府)和内部主体(高校内部的校管人员、教师和学生)的“五位元素”整合,最大限度发挥“供给侧”能动效应;同时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智能,构建系统精细化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个性化学习、科学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的协同育人格局;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合理的高校思政工作评价体系,以创新机制和评价制度改革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对标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应用培养、环境氛围、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思政工作的“智慧方案”、形成智库新体系。
3、夯实课堂主渠道,推进优质共享课
近年来,随着课堂革命、教学手段创新发展,“雨课堂”、“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等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面向不同对象,辐射各个层面,融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初步建成,理念手段先进的教学模式日趋形成,如何激发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聚力优势成为新的挑战。当下存在的主要矛盾是课程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明显,所以要一方面筑牢课堂主体形式,另一方面尽快推进优质共享课堂建设,有效弥补短板。随着现代科技手段日新月异,新媒体环境下坚持创新发展是高校思政工作提升水准、保持活力、提高实效的必然举措与有效探索。比如在思政课堂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为其量身定制优质资源,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获得在红色基地实训的感受,还可以体会到在真实世界无法体会的历史情景等,同时得益于VR技术的丰富表现力,在学校思政环境建设、思政文化展示等方面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时代的号角已然奏响,承载着新内涵,昭示着新任务、新工程、新斗争、新梦想,在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方面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5.
[2] 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金句速览--时政--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10/c1001-30284629.html.
[3] 王捷.“互联网+”背景下航海院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6.02.12-14 .
[4] 刘武根.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要矛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06-107.
[5] 郭文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现代交际.2018.22.162.
[6] 齐冰,周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研究[J].新闻传播.2018.8.119-120.
【作者简介】
张 雷(1970—)男,湖南宁远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