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婷
摘要:选取湖北省十六个市(州)1994-2014年间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并不高。从静态来看,综合技术效率大部分处于非有效状态;从动态角度来看,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年均增长速度为-1.3%,纯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速度为-0.5%,规模效率的年均增长速度为-0.8%。湖北省农业生产应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综合技术效率;DEA模型;湖北省
目前,我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依然是传统种植思想,即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来扩大产出,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不符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农业迫切需要转变现有的农业增长方式,即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增加产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湖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对湖北省自身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对湖北省现阶段农业综合技术效率进行分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1.1 DEA模型
本文采取數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测算农业综合技术效率,该非参数法在效率评价方面已得到广泛运用。DEA分析法有两种经典模型,一种是规模报酬不变模型,简称CCR模型,其假设前提是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 CRS);另一种是规模报酬可变模型,简称BCC模型,其假设前提是规模报酬可变(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VRS)。在BCC模型下,综合技术效率可以细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二者的乘积。本文运用BCC模型,从产出角度分析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变动情况。
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1994-2014年湖北省各市、州及全省的投入产出相关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别测算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其中,因神农架林区的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例不超过0.1%,所以不将神农架林区纳入测算范围,以减少测算误差。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统计口径一致性等问题,本文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作为农业产出变量,并将各市、州不同年份的总产值以1994年的不变价格进行缩减,剔除物价指数的影响。农业生产投入指标包括五个方面:以各市、州农村劳动力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作为人力资本投入;以按照折纯量计算的化肥施用量作为各市、州每年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投入;以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机械动力投入,因2013年未详细统计各市、州农业机械总动力,本文以相邻两年各市、州农业机械总动力算数平均数补齐;在土地要素投入中,因季节性耕种或复种等原因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作为土地投入可能更为恰当,但由于历年《湖北统计年鉴》、《湖北农村统计年鉴》均未统计各市、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所以本文将以耕地面积作为其替代指标;以各年份有效灌溉面积作为农田灌溉投入。本文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2015年《湖北统计年鉴》统计数据。
2 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2.1 静态分析
以1994-2014年湖北省农业投入产出时间序列数据,利用DERP2.1软件测算出21年间湖北省农业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静态角度分析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变动趋势。测算结果如表2-1所示。
从表2-1可知,1994-2014年湖北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中,只有2014年综合技术效率为1,DEA有效,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均达到最优,说明在2014年湖北省农业生产处于高效状态。其余年份综合技术效率均小于1,都没有达到DEA有效状态,说明1994-2014年间湖北省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从纯技术效率指标来看,1994-2003年、2012年和2014年纯技术效率等于1,且不存在投入或产出冗余,说明这12年间湖北省农业位于生产前沿面上,处于技术有效状态。2003年、2005和2006年纯技术效率虽然也等于1,但是存在投入或产出冗余,说明这三年湖北省农业处于技术弱有效状态,投入或产出结构不合理。剩余年份湖北省纯技术效率均小于1,且都存在投入或产出冗余,说明在这些年份里湖北省农业生产处于技术无效率状态,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
从1994-2013年湖北省规模效率均未超过1,且规模报酬均处于递减状态,说明1994-2013年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处于非有效状态主要是由于其规模效率水平较低。湖北省应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率。
2.2 动态分析
本文将每个市、州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每年有16个决策单元,21年间的面板数据共构成336个决策单元,以1994年为基期,利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出湖北省相邻两期之间的综合技术效率环比指数,从动态角度分析1994-2014年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变动趋势。测算结果如图2-1所示。
从1994-2014年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只有1996年、1998年2003年、2008年和2009年综合技术效率环比指数大于1,剩余年份除了2004等于1其余环比指数均小于1,说明在考察期间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主要呈现下降状态。其中,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增长幅度最大的1996年,相较于1995年增长6.5%,其次为2003年,相较于2002年增长3.5%,1998年比1997年增长1.15%。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环比指数变动情况可以看出,1996年、1998年和2003年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其纯技术效率的增长。1994-2014年间,综合技术效率环比指数下降幅度最大的是2014年,相较于2013年下降了10.4%,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环比指数下降了8.3%,其次是1995年,综合技术效率指数比1994年下降了6.7%,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指数的下降。从1994-2014年综合技术效率环比指数平均值可以看出,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平均每年以1.3%的速度在下降,说明湖北省在农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改善。
从纯技术效率指数变动趋势可以看出,1994-1998年纯技术效率指数走势与综合技术效率指数走势几乎相一致,说明在这期间技术效率指数变动是导致综合技术效率变动的主要原因。1994-2014年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995,说明湖北省纯技术效率平均每年以0.5%的速度在下滑,湖北省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改善。
相较于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而言,1994-2014年湖北省规模效率环比指数变动幅度较小,除了2000-2002年、2005年、2007年、2013年和2014年变动幅度较大外,其余年份规模效率指数走势均较为平缓。1994-2014年湖北省规模效率指数平均每年以0.8%的速度在下降,说明在湖北省农业生产中未体现出规模效率。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1994-2014年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运用DEA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动情况,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从静态来看,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只有2014年处于DEA有效状态,规模效率除了2014年外均小于1,且规模报酬一直处于递减状态,说明1994-2014年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大部分处于非有效状态。
(2)从动态角度来看,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年均增长速度为-1.3%,纯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速度为-0.5%,规模效率的年均增长速度为-0.8%,说明湖北省在农业生產中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管理效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且农业生产规模效率也没有得到体现。
整体来看,湖北省综合技术效率并不高。据此,湖北省需要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入手,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适当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通过将小面积耕地整改成大面积联种等方式,逐步改善农业生产规模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加大农业投资,做好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A. Charnes,W.W. Cooper,L. Seiford. Extremal principles and optimization dualities for khinchin-kullback-leibler estimation[J]. Optimization.1978:91.
[2] Fare,R.,Grosskopf,S.,Norris,M.,Zhang,Z.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66-83.
[3] 刘宇文,刘志成.基于DEA数据分析法的湖南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6:28-30.
[4] 胡春健.基于DEA模型的农业生产投资效率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4,04:193-195.
[5] 谈存峰.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农业生产率增长——基于甘肃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06:93-98.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