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贞彦、沈慧凯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地区、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有力抓手,是人人享受优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为此,许多地方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如采取城乡教师交流锻炼、名优教师下乡支教、教学硬件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等举措。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教师的差距,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我们深入调研,尤其是在面临高质量的教学评比时发现,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水平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距,特别突出地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与意愿上。例如,根据笔者对自己所在地区近三年音乐课堂评比的调查情况来看,能在县级音乐课堂教学评比中脱颖而出,送市一级参评的100%是城镇学校的音乐教师;在其他音乐比赛中获得县级一、二等奖的80%以上也是城镇学校的教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乡镇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较少,缺少开展专业性教研活动的条件和氛围,限制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加强农村专职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好音乐教学研究活动,全面提升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帮助乡镇学校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促进区域内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区域内音乐教学质量,笔者所在地区的研训中心组织成立了由音乐学科名师、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联校式”音乐教研指导团队。同时,由指导小组成员带领同一片区的音乐教师分区域开展“抱团式”小型区域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拓宽教研思路,在互动交流中加强对音乐教学的思考,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如何借助“联校式”教研来提升活动的实际效果,帮助和提高区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作为“联校式”音乐教研指导团队的一员,在不断地摸索与学习实践中,探路前行,总结了一些想法和做法。
教研,贵在精准。教研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精准教研为抓手有效助推区域内音乐教育的稳步发展。
笔者在“联校式”音乐教研活动的课例研讨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由于仅有一位音乐教师,缺少学习和研讨的氛围,且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所以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滞后现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观念、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等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影响了音乐审美功能的发挥。因此,要让课堂教学适应今天的新形势,适应学生发展的新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区域教研要围绕教育的热点问题展开,以理念引领教研,通过同伴引领、骨干引领、名师引领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将新的教育理念、思路、模式融入各种教研活动之中,通过学习与实践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进而促进区域内学生音乐能力的均衡发展。
在教研过程中,要对区域内各校音乐教学与教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诊断,找寻制约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统改。此外,还要以问题推进教研,针对各校校情、学情,制订以区域为核心的“面”式统筹与“点”式推进的教研计划与安排。同时,针对“疑难杂症”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采用集中研讨、分层实践、专项调研等方式加以解决,推进问题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与课题研究。
针对“音乐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这一问题,笔者所在的教研组邀请了部分学科带头人和音乐骨干教师组成调研小组,对所在区域内农村音乐教师进行听课调研活动。在梳理调研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反馈过程中,教研组发现课堂上仍存在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音乐活动,也分析了其背后隐藏的实质问题。对此,教研组进行集中讨论,并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践、课后剖析式评价及后续调整再实践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精准教研的工作重点与动机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立足课堂,以切实提高课堂实效为目标,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均衡发展,从现象探究本源、从形式走向实质,使教学研究深入、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二是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联校式”音乐教研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展示、评价、评比活动,借助同伴的帮助与名师的引领,让音乐教师通过“自评”与“互评”的方式,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教育的本质进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在博采众长、吸纳与反思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同时,充分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研究、实践的动机和欲望,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从理论层面的学习到扎根课堂进行实际操作,“联校式”音乐教研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深度教研活动,让区域内的音乐教师通过深入的研讨与对话,反复地实践与辩证,不断创新模式,谋求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区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例研究是教研活动常见的一种教研模式,但在“联校式”音乐教研的不断摸索中,我们先后实践了三种较为典型的模式。这三种课例研究模式,虽然名称有所变化,但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在进行,且每一次的“智能升级”都改正了诸多弊端。
1.“系列化”音乐课例研究模式
针对教研活动过程不够深刻的弊端,我们提出“系列化”课例研究模式。所谓“系列化”音乐课例研究,即将认真准备一节课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一系列事情,以活动的形式有序开展。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确定研究课的主题,独立备课;第二步,集中研讨,确定第一轮上课人员;第三步,第一轮上课,课后研讨,修改教学设计,确定第二轮上课人员;第四步,第二轮上课,课后研讨,再次修改教学设计,确定第三轮上课人员;第五步,第三轮上课,再进行研讨,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设计。
以上五个步骤,历时约为一个半月。在这个过程中,全体组员针对一个教学内容,解读教材和分析学情,基于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进,让教研走向深刻。期间,并不是每次活动都能达到层层提升、不断完善的预期目标,在第二轮甚至第三轮上课后,还可能存在原地踏步的情况,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第二轮或者第三轮的授课教师不接受大家的意见,而自行一套的行为,使得研究质量难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途“换了上课教师”的缘故。因此,在反复斟酌后,教研组将课例研究模式升级为“三维一体”音乐课例研究模式。
2.“三维一体”音乐课例研究模式
所谓“三维一体”,即以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从教研组、研讨课和教师个人三个维度出发开展教研活动,并提出“磨砺一个人”“提升一个组”“打造一节课”的教研思路。整个教研活动过程,不管上多少次课都由一位教师承担,这是“磨砺一个人”;教研活动过程中,组内人员个个有分工,只要参加就有任务,这是“提升一个组”;课后的研讨过程,要求进一步细致,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杜绝碎片化,经过三轮研究之后,对一节课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路,这是“打造一节课”。
由一位教师执教多次的教研活动模式,虽然辛苦,但成长是实实在在的,这也充分体现了“磨砺一个人”。同时,课堂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使得“打造一节课”真正成为可能。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上课教师难以很好地展现课前设计理念的问题。
3.“同课同构”音乐课例研究模式
在“三维一体”模式的基础上,笔者与组员推进基于“同课同构”理念的诊断式课例研究模式。其核心理念,从“课”的层面讲,主要体现为“以理念诊断指导行为改进,以行为改进提升教学效率”;从“人”的层面讲,主要体现为“以‘同课异构’为载体,以纵横对比为手段,提升教师个人素养”。
对同一内容,不同的组员教师要独立进行解读,思考教学设计。我们在第一次集中活动的基础上,选定组内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同构”,上课的两位教师要求使用同一份教案,同一个课件。同时,原则上要求“以老带新”,即要求一位是年轻教师,另一位是名师、学科带头人或有经验的教师,上课顺序为“先新后老”。
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理念的角度对两位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对比诊断,分析出好的方式方法,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细化,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之后,由“以老带新”中的年轻教师再对此课进行教学。
“同课同构”升级改变,最明显的地方是第三次上课时又增加了一位名师。这样的改变,主要是在纵向对比的同时,增加一次横向对比,如下图所示:
不断地诊断、改进和调整,使得在教研活动中出现了更多版本的课例研究模式。正是这样不断用新的理念审视我们的教学,“教”的功夫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就自然成长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1.学术沙龙促进交流学习
围绕教育教学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开展“沙龙式教研”活动,通过讲座与交流互动、理论学习与讨论、课题与论文交互式学习点评、课后研讨等活动,可以营造自由探究、大胆实践、敢于创新的氛围,为区域内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2.技能培训助力专业发展
邀请具有和声与钢琴伴奏特长的资深教师,做关于编配和声、节奏型等即兴伴奏方面的培训;邀请在市级、县级师生合唱比赛中荣获佳绩的教师,做声乐与合唱训练方面的指导;邀请校内外不同专业的教师对组员进行电声乐器、民族乐器等演奏技巧的培训;组织教师之间开展口琴、葫芦丝、陶笛、竖笛、口风琴等课堂小乐器的教学技巧与方法的探讨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
3.网络教研接轨信息时代
我们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联网+”教研活动:一是通过微信、论坛等形式进行主题式探讨,交流学习、共享收获;二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移动化学习和便捷式教学,促进教师网络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三是借助同步技术,进行课堂视频同步直播,突破条件限制,实现学习过程智慧共享。
4.多方展示提升业务素养
为教师搭建业务能力展示平台,开展区域论坛、课堂展示、个人基本功展示、说课比赛等活动,可以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搭建才能展示平台,通过才艺联盟活动、社团活动展示、区域艺术节、学校艺术特色展示活动等,可以打造学校音乐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音乐个性发展。
教研,不只是一个名词,而应该是一种深入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它源于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困惑,在边“教”边“研”、“教”“研”相长的过程中提升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研需要常态化开展。
要做好常态化教研。第一,要制订好“联动式”音乐教研区域活动制度,包括教研区域团队的组建、管理,各成员的责任与义务等,保障教师参加区域教研活动的时间。同时,建立健全教研例会制度,设计每学期的教研工作方案等,并对教师的成长做出相应规划。第二,活动开展要常态化,以面对面教研和网络教研交互进行,做到周周有活动,次次有成效。第三,活动评价常态化,每次活动后要对教研主题、活动安排、活动过程、活动效果和教师的表现做好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让教研活动更具实效性。
此外,还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开设教研活动专区,动态呈现日常教育教学情况,开展主题式网络沙龙、案例设计分析、微课展示、各种评价与评论等内容,逐步推进个人空间的建设,提升“大数据”时代音乐教师的网络教研能力。
“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了,谋求进步和发展的想法也多了。”这是参加“联校式”音乐教研的教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三个多”。就在刚结束的县级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所在的“联校式”音乐教研团队中的一位农村年轻教师获得了音乐课堂评比第一名,并被推荐参加市级参评。可见,“联校式”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对区域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深耕“联校式”音乐教研,探路区域教师专业成长,这是一条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道路。回顾这一路努力的过程,我们坚信:做深入、扎实、常态的教研,优化的是课堂的质量,提升的是教师的能力,促进的是学校的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学生。